Redian新闻
>
張翔院士:為中國而立 謀源頭創新

張翔院士:為中國而立 謀源頭創新

公众号新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為享譽全球的著名學府,香港大學一直在培養領導人才、助力國家發展方面走在前列。張翔院士擔任港大第十六任校長5年來,更是以世界前沿科學家的思維和精神、勇敢無畏的魄力,領航香港大學建造世界級校園,積極啟動多項具有開創性的戰略項目,提升大學格局,推動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為貢獻人類社會發揮影響力。


談及如何看待「港大校長」這一身份,張翔在接受《今日中國》專訪時深情地說,作為香港大學,就是要始終秉持「為中國而立」的初心與精神;而身為「港大校長」,更應該保持一種創新的態度,以戰略定力做源頭創新,使這座高等學府可以積極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並發揮寶貴的推動作用。


張翔指出,世界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危機,相信人類會有創意和精神去解決這些問題。年輕人應該更積極地去認識自己,放眼世界,找尋合適的發展路向。


從頂尖科學家轉型為亞洲頂尖大學校長,張翔院士以世界前沿科學家的思維和精神、勇敢無畏的魄力,領航香港大學建造世界級校園,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短短5年時間,成績斐然。


又一個5年新任期已經開始。展望未來,張翔在接受《今日中國》專訪時表示,香港大學將繼續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帶領源頭創新,培育具備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帶動香港成為創新城市,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各方面重大挑戰,在世界上發揮影響力。他堅信,在「一國兩制」大背景下,香港大學的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將為國家接下來50年甚至100年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


▲張翔在接受《今日中國》專訪時表示,擔任校長後,我的重大『科研計劃』就是為香港大學建立科研的設施和氛圍,以及培育年輕科學家,把香港大學打造成為區內的創新中心 (三木 攝)

▲張翔於2022年宣佈捐出一半年薪,以支持港大一系列發展及包括師友計劃等擴闊學生視野的項目,希望藉此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及校友支持港大啟發和培養未來領袖的重要活動

▲2021年,張翔獲國際光電工程學會頒授榮譽SPIE Mozi Award,以表揚他在物理光學以及完美透鏡實驗研究方面的貢獻


從前沿科學家

到國際一流大學校長


張翔作為納米光子學和材料物理學的世界級科學家,歷年來獲獎無數,獲頒授多個中外院士名銜,包括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以研究隱形物料聞名的張翔,把天馬行空的付諸實踐,研發出世界第一件光學「隱形斗篷」,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2008年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2018年7月,張翔接受新挑戰,成為香港大學第十六任校長。在出任港大校長第三年時,大學校務委員會決定由他繼續出任校長一職,為期5年,2023年7月起生效,續任至2028年。


從頂尖科學家轉型亞洲頂尖大學校長,張翔以科研的創新精神帶領大學成就卓越貢獻。過去5年,他積極啟動多項具有開創性的戰略項目,在全球招聘頂尖教授,擴展校園設施等,均取得顯著成就。他策劃多項基礎設施的宏大項目,包括建設科創地標、擴建新學術樓及醫學院,及增設教學大樓和宿舍等,以建造世界級校園。這一過程中,張翔那種勇敢無畏的魄力與精神,給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談及如何看待「港大校長」這一身份,張翔深情地說,作為香港大學,就是要始終秉持「為中國而立」的初心與精神;而身為「港大校長」,更應該保持一種創新的態度,使這座高等學府可以積極參與到中國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並發揮寶貴的推動作用。


對於在「行政」與「學術」這兩種不同身份之間的變化,張翔坦言,「科學家具備專業的分析能力,能夠化解很多複雜的問題,同時看出最關鍵的地方,這就是科學家的本職工作。在轉到行政工作後,我覺得科學家的這種素質同樣非常有意義,特別是用於分析一些深度的問題。」


「不過,科學家也有缺失的地方,就是太追求完美。」張翔笑言,在做行政工作的過程中,有時候是需要忍耐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才能夠推進更大的目標,而不可能事事都要求完美。「這一點也是我和同事們經常討論的,也就是怎麼從不完美中追求相對的完美,或者更加完美的結果。」


▲香港大學蒲飛路校園將於2025年陸續啟用,提供切合21世紀教學需要的、具國際水平的智慧校園設施。校園匯聚了港大經管學院的新教學大樓、現代化的體育中心、先進的學術及會議設施,以及教職員和大學訪客住宿等


以科學家思維建設世界級校園


建設卓越的大學,張翔的願景是硬設施與軟環境並行。他牽頭發起的科創地標(Tech Landmark)項目,在全球招募百名一流教授級人才,是香港大學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一步。


為香港大學開展宏圖大計,張翔表示,「擔任校長後,我的重大『科研計劃』就是為香港大學建立科研的設施和氛圍,以及培育年輕科學家,把香港大學打造為區內的創新中心」。在這個宏偉目標指引下,上任不久,張翔即發起香港大學的重大亮點項目Tech Landmark。


Tech Landmark預計在2024年末落成,內設 12 所研究院,從事人工智能(AI)、大數據、智能材料、量子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跨學科研究,並作為香港大學重點研究基地,將成為創新思維、學習、教學、研究和創業的樞紐。Tech Landmark計劃將為國家加快科技建設作出學術、研究及培育人才方面的貢獻。

▲香港大學踏入第二個世紀,科創地標(TechLandmark)項目不僅是港大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大學未來連串結合人文學科與世界級創新科技項目拉開序幕。Tech Landmark預計在2024年落成,內設12所研究院,從事人工智能(AI)、大數據、智能材料、量子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跨學科研究,是港大重點研究基地,將成為創新思維、學習、教學、研究和創業的樞紐

▲2022年7月23日,香港大學舉辦了111周年慶典暨科創地標(TechLandmark)項目動土儀式,香港大學校監、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動土儀式


張翔表示,香港大學未來幾年的前沿基建項目,還包括聚焦世界級研究及深科技(Deep Technology)的全球創新中心(GlobalInnovation Centre)。

▲全球創新中心( Global Innovation Centre) 是香港大學未來幾年的前沿基建項目之一,並會聚焦世界級深科技研究


作為享譽全球的高等學府,香港大學在科技創新領域也走在前列。目前,港大共擁有1000多項專利。世界上最硬的鋼是在港大發明的,納米、晶元研究在世界上也都處於領先地位,港大正在做的噴鼻式新冠疫苗亦有所突破。「港大在科研方面非常強大,尤其是建立起了世界級的基礎研究創科平台,在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上架設一座橋樑,將我們很強大的上游基礎研究轉化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術,進而對產業化作出貢獻。」


張翔說,「我努力推動和支持學術及科研的自由氛圍,吸引國際人才。例如全球招聘頂尖教授計劃,至今已招聘了約70位,助力港大拓展前沿學科研究。這個新學年,2016年諾貝爾獎化學奬得主Sir Fraser Stoddart這樣的世界級教授加盟港大,出任理學院化學系講座教授。我們有這些擁有崇高學術地位的世界級學者加盟,將進一步推動大學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以及教與學的發展。」張翔續說,此外史丹福大學的三院院士等多位頂尖學者也將相繼於今年內加入香港大學,港大的學術氛圍一定會大大提升。



以戰略定力 做源頭創新


張翔認為,基礎研究、源頭創新非常重要,可避免被人「卡脖子」。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規劃,中國必須要有戰略定力,不能只做短線研發,做好科研最重要的一步是要營造寬容的環境,鼓勵人才培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做源頭創新,並保持科研創新的深度。


近年來,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面對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仍然被「卡脖子」的情況,張翔深有感觸:首先要反思我們為什麼會被卡脖子?「過去我們更多地關注下游,做東西就希望它馬上能用,或者馬上賺錢,也就是說更多在做應用性強的東西。相比之下,我們對源頭的關注實在太少,我們的基礎研究實在是遠遠不夠。」張翔說,「當你的源頭做得不夠時,自然別人一卡住水源,下游就沒水了」。


張翔強調,基礎研究、源頭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規劃。否則的話,我們今天把別人「卡脖子」的問題解決了,但實際上,別人已經在做20年後「卡脖子」的技術和產品了,我們就永遠無法從根本上搶回這一拍。


「所以,中國必須要有戰略定力。」張翔說,「我們的大學也好,我們的大公司也好,都應該用一部分優秀力量去做源頭創新。而做源頭創新就是不去想如何賺一筆快錢」。


他舉例說,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的創院院長(Founding Director)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寫過一本書——《無用知識的有用性》(Usefulness of the UselessKnowledge),內容指出,作為科學家,就應該去天馬行空地想一些事情,而不是過於計較它會不會有什麼結果,或者自己能不能發財。「科學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這種精神,我們中國人要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我們科學的進步。」


▲2023年6月5日,港大舉行「Dream On 2023」創新創業日活動,40間港大衍生初創公司設置展覽攤位,介紹科研成果和轉化,與到場的業界代表交流,探討創新科技推出市場商品化的前景。張翔(右七)在致辭時鼓勵港大成員要有宏大的夢想,發揮深度創意及保持堅毅和靈活的應變力



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中共二十大報告均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那麼香港大學將從哪些方面發揮自身作用呢?張翔表示,香港大學作為全世界最國際化的大學,招聘了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科研創新上獲國際同儕認可,位列前茅,這些都將有助於香港大學將源頭創新做得更好,把基礎研究做得更強。


張翔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將繼續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促進祖國文化和經濟發展。而港大站在香港和亞洲學術及科研的前沿,亦將繼續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帶領源頭創新,創造生活新模式,以及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各方面重大挑戰。


張翔進一步說,香港大學將保持國際化特色,繼續吸引國際教育人才,培育具備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帶動香港成為創新城市。「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更是香港大學對國家和香港的責任。」張翔強調,香港大學多年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大學,校內約三分之二教授都是全球各地的頂尖學者,學生群體的組成也很多元化。他還表示,港大將繼續培育未來社會領袖,同時成為孕育知識的學府,讓港大能夠影響世界,成為與哈佛、麻省理工、史丹福等大學平起平坐的高等學府。


為科學家提供資訊的國際性學術網站Research.com最新公佈了2023年度最優秀科學家排名,在26個學科排名中,港大有10名學者位列其研究領域的全球前100名,當中3位學者更在其領域中躋身首10位。港大多位學者在世界頂尖科學家排名中名列前茅,這肯定了港大在研究卓越和創新方面的努力不懈獲得國際同儕認可,激勵大學成員繼續突破知識的界限,通過研究創新貢獻人類社會,發揮影響力。張翔希望香港大學能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搭建交流平台,尤其在學術方面發揮橋樑作用。

▲香港大學今年與復旦大學和悉尼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和教育計劃,為解決全球面對的環境挑戰踏出重要一步。按照備忘錄的協定,3間大學將合作追求一個共同目標,即推動亞太地區以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為重點的研究和教育計劃,並通過備忘錄中訂定的措施來實現這一願景目標

▲香港大學2023年主辦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第二十七屆校長年會,主題為「從創新到實踐:可持續未來的解決方案」,有來自51間大學逾140名校長和高層人士出席,聚焦討論如何夥伴協作, 應對目前和未來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

▲張翔在2023年於香港大學主辦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第二十七屆校長年會上致歡迎辭,指出要應對人類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獨力應付,必須群策群力。他強調,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需要繼續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2023年4月3日,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在港大陸佑堂舉行,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作深入的探討交流


守初心創新報國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香港大學建校時就立下「為中國而立」的宗旨。在張翔看來,100多年來,香港大學一直以創新精神推動學術研究,培育青年學者和社會領袖,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在張翔心目中,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自1911年建校之時起,「為中國而立」就成為了港大師生的宗旨。對於「為中國而立」這5個字,張翔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深刻感悟: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大學不僅是一所國際化的大學,其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將為國家接下來50年甚至100年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


張翔說,香港大學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培養了許多傑出校友,包括孫中山先生、文學家張愛玲、美學家朱光潛、工程教育家劉仙洲等。港大學生在二次大戰時,加入「飛虎隊」,參與對日軍空戰,保衛國家。100多年來,香港大學一直以創新精神推動學術研究,培育青年學者和社會領袖,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過去內地許多法官都在香港大學接受培訓,香港大學對早期內地法治建設起了很大作用。近年來,香港大學還為內地培養了很多金融人才,包括與復旦大學合辦工商管理碩士等。」卓越的科研,再加上香港完善的法制及強大的金融基礎,這些都將會繼續有助香港進步,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張翔同時指出,當前年輕人確實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壓力,比如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當代年輕人不但與人競爭,還要與科技如人工智能競爭,但這些挑戰也可以成為年輕人自強的動力。」


張翔強調,世界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危機,比如氣候變化、糧食短缺、人類健康(新冠疫情)等,相信人類會有創意和精神去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年輕人應該更積極地去認識自己,放眼世界,找尋合適的發展路向。


談到香港青年的發展,張翔更加充滿信心。他表示,相信香港青年一定能夠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的機遇,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享受多元化的發展。

▲港大2023-2024學年新生入學禮,主題為「轉變——準備迎接未來」

▲張翔在 2023-2024學年新生入學禮上致辭,鼓勵新一屆本科生擁抱變革,發揮創意思考,適應時代變化和種種不確定性,敞開心懷去接受並探索無盡的可能性,為未來做好準備

▲2023年6月8日,香港大學於陸佑堂舉行長期服務獎頒授典禮,由校長張翔頒授服務獎給長期服務大學的教職員,感謝他們多年來忠誠為港大服務、作出貢獻



用技術實用主義造福人類


張翔以研究隱形物料享譽國際,研發出世界第一件光學「隱形斗篷」,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08年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在反思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時,張翔強調,應對新科學發現的正確方法,既不應該是壓倒性的悲觀主義,也不應該是盲目的樂觀主義。相反,技術實用主義,也就是涉及新知識的實用主義,對於開啟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解決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選項。


張翔是專門研究納米光子學和材料物理學的世界級科學家,他研製出世界首面超越繞射極限的光學超透鏡,把人類對影像技術的了解提升至更高層次;他在等離激元光刻技術方面的研究也站在世界前沿,對微電子和數據存儲的發展極具貢獻;他主持的課題組在世界上第一次製備出具有光學負折射係數的三維材料,也就是俗稱「隱身衣」的納米物料。


談及科技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張翔認為,面對人類社會的問題和災難,科學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抵禦危機的能力,並與自然災害、疾病、飢餓和貧困作鬥爭。


在反思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時,張翔認為,人們的討論越來越兩極分化。一種極端觀點認為技術的進步在本質上是危險的,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減速。例如,隨着GPT-3、 ChatGPT和GPT-4的興起,一些人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將超過我們監管和使用技術的能力,以及取代舊的勞動工種和勞動模式;而另一種極端觀點認為,技術的進步在本質上是一種解放,人們應該摒棄對科學新發明與新發現所表現出的保守主義和沉默寡言。


「這兩種立場都有其優點,但在根本上也都存在缺陷,因為它們都未能承認對方的細微差別和貢獻。」張翔說,面對失控的氣候變化,以及資源能源短缺等各種挑戰,尖端技術對於人們尋求降低成本、降低壁壘和擴大可能性的前沿探索至關重要。從公共衛生不平等到可再生能源轉型,從城市規劃和治理到處理複雜的數據問題,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應對科技發展,香港大學新學年在教與學各個範疇全面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融入課程,積極提升學生對GenAI的認知能力和應用技巧,並提供充足配套和支持,期望教職員及學生成為開拓GenAI應用潛能的先導者。港大亦已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設立的科教創新基金逾1570萬元資助,在各個學術領域應用GenAI提升教與學。


張翔強調,應對新科學發現的正確方法,既不應該是壓倒性的悲觀主義,也不應該是盲目的樂觀主義。相反,技術實用主義,也就是涉及新知識的實用主義,對於開啟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解決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選項。



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勇於探索


科學和創新的探索進步始於好奇和質疑。這一點在張翔的成長之路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談到自己「愛提問題」的習慣, 張翔回憶說,這要感謝早年在南京大學求學時一位老師的啟蒙——作為南京大學最早一批出國訪問的學者,這位老師回國後一改傳統的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


「受老師影響,在後來的求學過程中,我都要求自己每節課至少提5個問題。」張翔笑着說,最開始自己提的都是很小的問題,有一些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甚至還招來同學們的恥笑,「但漸漸地,我找到竅門,能夠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


談及內地求學經歷對擔任港大校長的影響,張翔表示,內地求學的經歷讓自己養成了多提問、多思考的習慣,而且敢於去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此外,在內地跟老師們「亦師亦友」的關係、師生平等的氣氛,讓自己能夠非常舒心地投入到科學探索中,並且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


這種勇於發問的探索精神,伴隨他到海外求學。「曾經有一位在歐洲學術界很有名望的院士給我們講課,他不大喜歡學生向他發問。但我偏偏是那個愛問問題的人。於是,他就把我從座位上拎到黑板前,讓我給他講我的疑問和道理。後來,我和那位歐洲院士就在黑板前爭論起來。」張翔回憶說。


「每個人在一生之中都會遇到很多良師益友,對我而言,至少有七、八位老師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張翔說,有的老師是在學問上給予指導,有的老師是在做人上給予提點。「可以說,這些老師對我的幫助都非常大。」


▲香港大學2022年1月14日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的ARTathon藝術嘉年華,是港大111周年誌慶活動之一。場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座高8米、由書籍搭建而成的港大本部大樓,寓意知識世代傳承

▲張翔引領參與者捐贈書籍,並轉贈予本地多間非牟利機構

▲在香港大學ARTathon藝術嘉年華上,張翔和小朋友們一起畫畫


人生如闖關,時刻保持進取心


在求學過程中,張翔始終保持着堅定的信念和清晰的目標。儘管經歷了各種波折,但他絲毫不曾動搖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的執着。「要敢於跳出舒適區的道理,做研究必須要勇於接受挑戰,而不能害怕犯錯。」


張翔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其父母從小培養他的好奇心和多角度思維,為他的學習及科研之路奠下重要基礎。他於南京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理學碩士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此外,他曾在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先後擔任副教授及教授職位。


2004年,張翔回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擔任葛守仁基金講座教授,同時出任該校納米科學及工程中心主任及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主任。其時,他把自己的實驗室命名為「XLab」,「X」代表探索(Explore)、實驗(Experiment)和卓越(Excellence),XLab是他與學生、研究員及訪問科學家探討有別於傳統研究課題的基地。


作為納米光子學和材料物理學的世界級科學家,歷年來張翔獲獎無數,當中包括菲茨羅伊獎章(Fitzroy Medal)、施普林格(Julius Springer)應用物理獎、美國光學會麥克斯‧波恩獎(Max Born Award)以及曾授予5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工程科學學會艾林根(A C Eringen)獎章。他也獲頒授多個中外院士名銜,包括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張翔的海外求學歷程並非一帆風順。1988年,從南京大學物理學系研究生畢業後,張翔計劃前往美國求學,並將研究方向定為「粒子物理」。但由於當時美國經濟不景氣,他不得不轉變研究方向。最終,張翔選擇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


談及支撐自己不斷前行的信念和感悟,張翔直言,不一定要做到第一,但要在每個階段都能夠得到成長和提升,時刻站在新的高度和起點,不斷面對新的挑戰。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種狀態,「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就好比闖關遊戲,一關接一關,下一關和前一關比,總有更大的挑戰和困難,要時刻保持進取心,保持學習的興趣,打好基礎。機會隨時都會出現,要時刻做好準備。」


「失敗和困難在創新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科學研究中,可能95%的實驗都是失敗的。很多同學或許已經親身經歷過這種體驗。但是,保持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清晰明確的目標尤為重要。」張翔認為,追求創新研究往往是受好奇心的驅動,但成功永遠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可以定一個很高的目標,但別期望有100分的回報。若你能得到 80分,就已經非常好了。」


張翔認為自己不僅是一位校長,更是「導師、同事和朋友」, 他致力在香港大學構建一個富啟發性的環境,讓所有港大師生抱着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在新時代迎接挑戰,邁步向前。


▲在港大111周年慶典上祝酒

▲張翔與港大同學在香港大學111周年壓軸高桌晚宴上


【本文未署名圖片由香港大學提供】



点击下方港大ICB公众号,右上角添加星标🌟,随时获取最新活动、前沿观点、校友动态。


港大ICB 高管课程

香港大学授课,11月开学

含海外游学模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沈向洋王海峰徐文伟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李培根院士:超越不确定性的最好工具就是AI两院院士:激光显示未来已来瞭望访谈|陈松林院士:海水鱼育种空间大,有何突破?未来方向?高福院士:坚持科学认知防治流感,鼓励高危人群应接尽接流感疫苗共產黨也喜歡下雨中国工程院院士:最糟糕情况下今年中国出生人口恐骤降至700万中国院士亲属关系表,一起来看看我国各大院士及其家族院士成员!北理工校长龙腾院士:如何打造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杨学明院士:我的科学追求之路 | 活动报名学医真的那么艰难吗?樊嘉院士:确实很艰难达標[腕表] 三十而立的第一块机械表:万国IWC马克二十开箱颜宁回应当选中科院院士:“帽子”不能改变你是谁,我们追求的是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什么贾伟平院士:1亿多糖尿病患者的主动健康管理该如何做刘韵洁院士:我国在行业大模型方面有望领跑陈十一院士:软件把离散世界和真实世界连在一起买文具时的联想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某985医学硕士:老板,我想当院士的弟子……《我爱我家》三十而立:它的经典为何不减反增?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许彬:未来虚拟世界将以沉浸式方式与物理世界共存​颜宁谈入选院士:“帽子”不重要 更在意为社会做了什么谁说年轻人必须“三十而立”?马克谈天下(393)今天是国际左撇子日2023年出生人口可能不足800万?院士:女性生育力堪忧!廖良生院士:叠层OLED为实现高性能OLED提供新路径情节严重可撤销院士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公示、投诉调查与处理办法沈昌祥院士:企业家要牢记“安全可信”俞敏洪:三十而立,行远四方!ESC 2023热点指南解读 | 葛均波院士:非奈利酮开启心肾共治新篇章!院士:做科研不能只为发论文,要解决真问题吹一首《花妖》(刀郎新作)杨立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最怕的是精神停顿2024悉尼“澳洲中國東北同鄉會杯”第十四届國際華人網球邀請賽李大潜院士:“心中无剑,人剑合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