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年销70亿,有人黯然退场…万亿市场的预制菜何时能“烧熟”?
近年来,预制菜悄然兴起,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是高档餐厅和校园食堂。预制菜给忙于打拼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便利,解决了“烧饭烦、外卖贵”的烦恼,同时也因为新鲜度、防腐剂、油盐重等话题持续冲上热搜。宏观来看预制菜市场,其实颇有些“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意味。2022年,预制菜行业公开的融资事件多达30余起,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陆正耀创立的“舌尖英雄”也在其中。今年4月,年销售额达到70亿元的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锅圈食品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谋求上市。
胡润百富也于2023年3月发布《2023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榜单解读中显示:“广东、上海、北京是上榜企业最多的三个地区,都有超过10家企业上榜。有趣的是,三地呈现出了各自的优势领域。比如,广东有多达11家企业主营农林牧渔,例如国联水产、温氏、何氏水产等等,因此广东预制菜的主要领域以即配为主;上海的上榜企业中,零售类企业是特色,全部四个零售类上榜企业中,有三个在上海;北京则以餐饮企业为主,如眉州东坡、西贝、全聚德等。”榜单的发布也从侧面反映了预制菜行业的欣欣向荣。
然而,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市场面前败退的失意者。今年3月,冷冻速食品牌“烹烹袋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官方店铺连续关停,9月,主营鱼虾类预制菜的品牌“鲜美来”终止IPO,没能拿下“水产品预制菜第一股”的称号。
图片来源:锌财经
除了失意的预制菜企业,预制菜进入社会生活的征途也频繁遭遇阻碍。9月份,全国多地出现了针对学校预制菜午餐的投诉,公众质疑预制菜营养差,难以符合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所需要摄入的营养。最终,在9月22日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预制菜,逐渐从曾经的“万亿市场”,沦落为备受争议的对象。
预制菜市场的崛起历程
预制菜,目前业界标准的定义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成型、调味)等完成的菜品。通过中央厨房按现代化标准集中生产,随后采用急速冷冻技术或真空技术保存,以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和口味。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再加工即可食用,省去了食材采购、处理等步骤,具有便捷、高效、口味还原度高的特点。
预制菜的真正流行还缘于2019年开始的三年疫情,“宅经济”不仅推动预制菜替代外出堂食,而且疫情在悄然间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就餐习惯,预制菜由此迎来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90%以上餐饮企业发力外卖产品,其中91.6%企业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
图片来源:锌财经
预制菜也是当前经济市场的蓝海,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这让预制菜赛道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关注。据公开报道,2022年预制菜行业融资案例超30次,其中超过千万元融资金额的案例占总案例的60%。目前,预制菜行业的入局者除了专业预制菜生产企业,上游的农牧水产企业以及下游的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均在积极布局预制菜业务。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从10年前的200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7万多家。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预制菜企业7.2万家,相比2011年新增了7万余家,一跃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预制菜企业最多的国家。典型预制菜企业包括盒马、京东生鲜、叮咚买菜等零售平台,三全食品、千味央厨等老牌冻品企业,益海嘉里这样的粮油供应商,国产水联这种上游水产供应商,还有顺丰、格力等跨界入局者。
图片来源:unsplash
预制菜企业逐渐实现餐饮连锁化,加上外卖和团餐市场发展迅速,降本增效需求推动B端预制菜放量;社会结构变化驱动C端预制菜市场快速扩容,疫情加速其渗透率不断提升。而行业当前集中度较低,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精细化费用管理改善盈利能力。
行业B端转型C端,
挑战不断
自诞生起,预制菜行业就一直话题不断。但与此同时,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着,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由B端转向C端。而这就要求市场参与者做全方位的变革。
正大集团也在预制菜生意领域积极转型,其在转向C端生意时,正大集团并没有延续“正大食品”的品牌,而是启用了新品牌“正大厨艺”,在品牌与品类定位、用户体验之间进行强关联,此外还包括新的包装样式、新的商标、整套新的VI(视觉识别系统)。
预制菜在B端与C端产品线差异化布局方面也大有不同。在B端市场,调理类批发或者餐饮渠道比较多,会大量出餐,但在C端进入家庭消费场景后,预制菜的分类更精准,划分成了下饭菜、精品菜、大菜等,还会细分到前菜、汤、主菜、甜点等,根据细分的产品,再进行产品线的搭建。产品线搭建背后要考虑用户和场景,要思考产品到底要卖给谁,思考消费者的食用场景。如果没有思考清楚,没有紧密性进行对接的话,产品线和用户不能够完全匹配,未必能够达到预期。
图片来源:锌财经
而尽管企业转型C端需要付出很多,但在市场上,也有部分消费者“不买单”。新鲜菜品是消费者的刚需,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不认同,他们认为预制菜就是“隔夜菜”,“不新鲜”是其持续收到负面反馈的重要原因。
预制菜品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些消费者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时遇到了食材不新鲜、菜品变质腐败、包装破损、存在过期等问题。
预制菜供应链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三个“不通”。一是数据不通,供应链数据与消费需求数据仍是在分割式的收集和管理当中;二是创意不通,一些特色型的创意端口,特别是非大型连锁机构以及其他美食创意机构,与预制菜的研发口还没有打通;三是品牌不通,很多品牌方都加入了预制菜领域,但农业产品、工业产品和经销侧的品牌,还没有形成一个组合。预制菜行业还需要更多的互联网、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的加入,能够让供应链链路当中的数据得到更好的发挥。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预制菜行业的崛起,与“懒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快餐经济”的需求增多密不可分。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不能不重视。否则,不仅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会伤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当预制菜把每个人的餐饮消费同质化后,“美食”的含金量会大大降低,饮食消费带来的“幸福感”也会降低。如何找到有效的结合点,需要预制菜行业好好思考。
烧熟“预制菜”,
监管亟需跟上
预制菜无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保证食品供应的高效、新鲜和安全,发达国家选择了罐头食品+预制菜+新鲜食材的供应链组合,较好地保证了各阶层人士的消费偏好。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加偏爱新鲜的食材,菜场和超市至今仍是城市居民购买食物的主要渠道。然而,三年疫情提示我们,这种初级农产品的供应模式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损耗惊人,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升级的时候。我国不仅是农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也是蔬菜、水果损失和浪费的第一大国,有20%~30%以上的水果和蔬菜浪费在食品供应链中。发展预制菜不仅是国家战备的需要,也是整个餐饮行业、食品行业、农业体系现代化升级的需要。
图片来源:锌财经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预制菜带来了新的消费模式,引致新业态、新需求,也必然对社会观念、监管体系和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是预制菜“是否新鲜、是否安全、是否营养”等话题持续热议的主要原因。面对成长的烦恼,预制菜需要在发展中规范、监管中成长,不断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壮大、走向成熟,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当前不是接受和拒绝预制菜的问题,而是面对发展预制菜的时代趋势,如何用更加专业的监管和更加强大的社会监督,保证预制菜行业向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行业进步的方向发展。
而最近的校园预制菜风波也从侧面反映了预制菜市场监管的缺失,监管和标准的失位使预制菜产业呈现一定的无序状态,也使消费者对预制菜存有疑虑和担忧。目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团体标准,但是暂时还没有出台国家标准。有业者指出,国家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市场现状:即市场先跑出一部分产品形态,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而规范预制菜产业又需要国家标准作为依据。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预制菜行业标准需要先由行业组织或者科研、推广技术单位牵头,科研、企业、监管部门参与,成立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慢慢在行业推行,在市场中得到认可,再升级为国家标准或者行政法规。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预制菜产业或许正处于行业标准升级到国家标准的过渡期,在此阶段也容易形成“产品打开市场但标准真空”的别扭局面。从宏观层面来说,202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对于预制菜生产企业来说,规范生产流程、提升口感还原度之外,预制菜概念的普及、预制菜生产流程的科普、预制菜企业与消费者的交互等等,都是整个产业未来需要着重发力的方向。
资料来源:锌财经、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目标市值超40亿美元!被称为“男版lululemon”的美国品牌VUORI,能否争夺中国运动休闲市场的蛋糕?
食品加工类企业上榜最多,占榜单一半以上|《2023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重磅发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