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历史细节揭示了巴以冲突的真相
以色列的逆袭(一)
【一】
1994年9月20日上午8时左右,正值秋季的特拉维夫天气晴朗,气温适宜。此时夏季的濡热已经远离人们而去,市中心的商业区熙熙攘攘,一副平和繁华的景象。
商业区执勤巡警巴布勒刚刚完成第一遍巡察,他检查的很仔细,连垃圾桶和角角落落都没放过,商业区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爆炸物品。他长舒一口气,在路边的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
隔了10分钟,也即当日8点10分左右。喝完咖啡的巴布勒又开始了第二遍流动巡逻。有个穿宽松长裙的阿拉伯女人站在邮筒旁东张西望,这吸引了他的注意。
女人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夸张的黑提包,这个提包足足有将近一米长,半米宽,里面鼓鼓囊囊的,她看起来非常吃劲。
巴勒莫走上前友好的和她打了个招呼,然后询问她要不要自己帮忙,女人警惕的看了看他,攥紧了包包,一副不安的表情。
巴勒莫不敢松懈,用对讲机呼喊防爆组,让他们现在牵着防爆犬赶过来。以色列的防爆犬是本国培养的特殊犬种,由罗威纳犬和比利时边境牧羊犬杂交而成,它们嗅觉灵敏,能闻出所有常规炸药的味道,同时体格健壮,性情凶猛,是以色列巡警的好伙伴。
上午九点左右,防爆组牵着两只烈犬远远走了过来。巴勒莫松了一口气,向他们挥挥手。
两只犬走过来闻了闻长裙阿拉伯女人的大提包,并没发现啥异常。正当此时,两只犬忽然狂吠起来,猛的扑上一辆刚刚停下的公共汽车,巴勒莫登时有点没反应过来,正当他一脸懵逼的时候,一声巨大的爆炸响了起来,巴勒莫只觉得眼前一黑,然后就不醒人事了。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1994特拉维夫爆炸案”。
就在这次爆炸发生的前一年,巴方和以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双方开启了新的和平进程。没想到大家以为和平即将永久降临的时候,却发生了更加惨烈的恐怖爆炸。
爆炸发生后,以色列的爆炸专家立即赶到现场,经测定爆炸物约50公斤,不过专家搞不清这些爆炸物是如何躲过检查混入现场的。
重伤的巴勒莫苏醒后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那个提着大提包的阿拉伯女人极为可疑,但奇怪的是,爆炸犬并没有从那个女人的提包里闻出炸药的气息。爆炸专家又花了很大力气调查那个女人的情况,最后发现这个女人也被炸死了,那个黑色提包里并没有炸药,全是一些廉价的塑料娃娃。
爆炸专家又重新勘察了现场,发现处于现场爆炸中心点的男人被炸成了碎片,如果他是凶手的话,那么他只有将炸药绑在身上才能造成这样的爆炸后果。
几天之后,“哈马斯运动”的一个军事组织宣称对此事负责,印证了以色列爆炸专家的判断。
这是中东第一次出现“人肉炸弹”,哈马斯再一次刷新了恐怖的人性底线。当有些人为了达到卑鄙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时,他做什么都已经没了讨论的意义。
恐怖分子就是恐怖分子,该灭。
从此事开始,只要巴以之间出现长期和平的可能,就一定有刷新底线的暴恐事件发生,在创新暴恐方式这件事上,巴勒斯坦人绝对可以获宇宙最大奖。
原因很简单,暴恐已经成为某些人的存在方式,如果不刷新下线,他们就没了存在的土壤,所以只能持续黑到底。
【二】
1981年10月6日,开罗。
按照惯例,埃及政府将在首都郊区的胜利广场举行一年一度的阅兵仪式。在阅兵仪式开始前,国民警卫军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安保工作,不但参加阅兵式的士兵乃优中选优,阅兵现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的严严实实。除此之外,检阅台前还筑有一堵齐肩高的矮墙,这墙不但可以从正面挡住任何企图冲到总统身边的人。由于其为特种钢材与优质水泥所构筑,所以能够阻挡所有轻武器的子弹。同时,矮墙的前面和检阅台上安排有大量身穿便服的秘密警察。他们时刻关注着周围的一切。
离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埃及国民警卫军司令马斯将军又亲自检查了一遍检阅台。他看着如同铁箍的检阅台,感觉今天的安保肯定万无一失。
上午十点左右,轮到炮兵分队参加阅兵,这支由十二辆炮车组成的队伍,不急不缓驶向了检阅台的正前方。忽然,一辆拖着榴弹炮的牵引车突然偏离规定路线,靠近检阅台停了下来,正当大家疑惑发生了什么时,从车上跳下一名带枪的上尉军官,他一边向检阅台狂奔,一边掷出了一枚手榴弹。现场登时大乱。同时,炮车上一名机枪手瞄准检阅台上的萨达特总统射击,子弹倾泻而出,当即击中了萨达特总统的颈部。后来人们才得知,这名机枪手居然是一名“神射手”,获得过射击比赛的冠军。
这次安检如此严格,恐怖分子是如何躲过层层安检混进阅兵队伍的呢?原来,发动这次恐怖袭击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恐分子,而是埃军陆军上尉哈立德·艾哈迈德为首的军人。他们本身就是检阅部队的一部分。这怎么能防的住呢?
萨达特力主签订了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所以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恐怖分子就是你的家人,你的邻居,你的手下,你怎么防?如果连总统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你觉得反恐只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吗?持续仇恨教育下的阿拉伯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蜕化成恐怖分子。
这也是令以色列最头疼的事,当清点被炸死人员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平民。当那些人发动袭击的时候,他们又化身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圣斗士。
【三】
2000年夏天,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和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戴维营开始谈判。
巴拉克一脸诚意,提出向阿拉法特提供约旦河西岸92%的土地和耶路撒冷部分地区。但令所有人惊讶的是,阿拉法特居然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一方案。
就算阿拉法特不满意以色列的方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谈下去,而不是粗暴的拒绝。阿拉法特为何漠视以色列人的诚意呢?他到底是咋想的?
克林顿和巴拉克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巴勒斯坦人认为他是个真正的男人,没向以色列人做任何妥协:要么满足巴方的全部要求,要么滚蛋。巴勒斯坦人喜欢硬刚的人。
只有阿拉法特心里暗暗叫苦,他何尝不想签署这份协议,可自己不能签啊,原因有二:
一,萨达特的死亡就是前车之鉴,当你试图变成一个和平主义者时,和平的拥护者们会用理性和赞赏来对待你,可极端分子却只能表现得更极端,因为和平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阿拉法特害怕巴勒斯坦无处不在的极端分子暗杀他。
二,阿拉法特深知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相比当暴恐界的老大,当好一个政治家其实更难。一旦和平降临,全世界就会盯着阿拉法特,看看他到底能不能把巴勒斯坦治理好,一旦交不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就会面临太多的舆论审判。所以他只能选择做更拿手也是更简单的事:暴恐。
只要谈判继续拖延下去,他手里的“和平”砝码就能时时刻刻发挥作用,要援助来援助,要同情来同情。自己也永远是个“追求和平”的正义斗士?形象分天天拉满。这不爽吗?
所以,阿拉法特永远没法突破自己,巴勒斯坦人也永远没法破解“历史的诅咒”。
这才是巴以乱局的全部真相。
在克林顿即将离任的最后一天,阿拉法特曾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克林顿耐心的听完他的一堆肉麻的夸赞之词,淡淡回应道:“我不过是个失败者,你获得了胜利”。
克林顿放下电话对乔治·布什和科林·鲍威尔说道:“不要相信阿拉法特说的任何一个字。相信阿拉法特是我担任总统期间犯下的最大错误”。
【一】朝鲜喋血往事
【三】朝鲜喋血往事(一路狂飙)
【四】朝鲜喋血往事(杀出重围)
【八】朝鲜喋血往事(特工大战)
【十】 朝鲜喋血往事(禁忌时刻)
【十一】朝鲜喋血往事(角斗场的黄昏)
【十二】朝鲜喋血往事(危机瞬间)
以上为《朝鲜喋血往事》系列文章的完整链接,点开即可阅读。全部文章依据真实史料编写,故事精彩,不容错过。如果疑惑请私加我微信ren1115122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