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球收听了28亿次的爵士乐,创作者查无此人
创作一首在网上播放量逾4000万次的音乐,这个人可能是天后Beyoncé、Taylor Swift,也可能是Justin Biber。一份如此骄人的流量数据,足以让任何初出茅庐的新人一夜爆红。
而音乐家Charles Bolt以一首《Tone of Love》在Spotify上创造了同样的数据神话,却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
这个“无名之辈”所作的轻音乐悄悄占据了首页的推荐曲目列表。他的另一首作品《Far and Beyond》在油管的音乐视频画面始终是一张全损画质的音乐专辑截图,评论区充满了对其作品的溢美之词,他们一边全网求乐谱,一边疑惑自己为什么找不到创作者的任何资料,仿佛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这首曲子极尽简单的同时又很深刻,能帮我填充大脑的空间来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平静,就像年轻大卫的竖琴触动陷入困境的所罗王一样。”
“这么美的歌!我很想找到乐谱,但它在互联网上杳无踪迹……(我甚至找不到Charles Bolt是谁。)”
我试图在网上搜索Charles Bolt,跳出来的全是其在流媒体平台上的音频链接,以及翻了好几页才翻到的简介,三言两语就道尽了他的一生。
“他悲伤的旋律和挥之不去的节奏传达了几个世纪的音乐遗产,以其柔和又具有冷意的旋律而闻名。”
Spotify里Charles Bolt的专辑封面也是一股浓浓的车载CD味道
就像曾经的班得瑞乐团奠定了我们童年对“古典”、“悠扬”与“空灵”的认知一样,如今,这些“查无此人”的音乐家在被分类为“爵士乐”、“轻音乐”、“助眠”与“静谧”等标签的歌单里遍地开花,为全球浮躁的灵魂抚静心神。
他们的专辑封面要么是充满小资情调的度假风景,要么是情绪向的暗调静物照,锐化过度的像素颗粒质感无一例外都体现出悠久的年代感和一丝土味,好似看到一个隐世高手笨拙地给自己拍的风景照加上花体字水印。
每个人只有寥寥几首作品,通常只有一两首作为流量王者高居首位,其余则无人问津。
或许没能名载音乐史册,但他们留下的作品变成了人们脑海里黏糊又朦胧的回响。在不经意间被偷走注意力的你也许意识不到,自己反反复复听了这帮幽灵的作品多少回。
2017年,英国音乐媒体Music Business Worldwide(MBW)发布了50名虚构音乐家的名单,他们的作品总共被播放了5.2亿次;两年后,数据直飚五倍,达到了28.5亿次。这成绩与传奇爵士乐手Louis Armstrong和今年刚获得格莱美奖的Jon Batiste这样的名字放在一起也毫不输阵。
但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鬼怪之谈不可取。就连替人写作画图的AI都有自己的型号名称,你的耳朵能切实听到的音符自然也不会无中生有。他们都由真实的音乐家分裂而来,把自己拆成数十个名字,每个化名都发上几首歌。
词曲作者、歌手和键盘手Andreas Aleman(真名)同时也是Allysa Nelson、Wilma Harrods、Amy Yeager和Milo Stavos,钢琴教师Magnuz Folke(真名)则是Saga Rosen、Jean Petri、Agatha Reilly和Pernilla Mayer。他们原本一个玩放克,一个玩摇滚和流行歌,但身披化名后全部变成了钢琴轻音乐的代言人。
一个音乐家能分裂出多少个名字?我不得而知,然而联想到鲁迅先生尚有156个笔名,这些人的潜力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这种李逵和李鬼组团的形式让不少人困惑,“喜欢听爵士乐”是否意味着自己只是在盲目追随投喂,但同时也有人认为:
“假与不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心态。我是只想找一些好听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而把大部分注意力都专注在其他事情上?还是我在寻找与艺术家的联系,探索音乐对生活和情感的意义?”
事实上,这些人并非以抄袭造假为生,更像一帮枪手。平台私下给枪手固定的报酬,用其作品填充那些最容易得到盲听听众喜爱的歌单,还不用像给已签约的音乐家那样支付版税。按照这种套路,Spotify每年能节省上百万美元。
这跟我哥写小说时曾接过的活儿一样,每天写出一万字,按月领工资。至于写的东西都有什么人在看,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但算法知道。当你对着小爱同学喊出“放一首适合做瑜伽的歌”时,就已经被盯上了。在你去过的商城、吃过的餐厅里,这些歌可能已被播放了上千次,即便你不去主动搜索这类歌曲,“猜你喜欢”也会掐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把它们推到你的首页。
而当一种音乐的市场造假到一定程度,则会被直接写入潜规则里。福布斯杂志直言“只要有说唱,就有枪手”,即使嘻哈音乐里的灵魂元素就是歌词与写作,用枪手的行径也一点都不respect。
这并不妨碍他们过得相当滋润,作出每首匿名作品通常会获得1-2万美元的预付款,偶尔遇上与大牌歌手合作的项目,价格会飙得更高。
相比之下,连虚构艺术家的名字都无人问津的爵士轻音乐枪手没有更多可合作的空间,被平台买断创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即便如此,这些创作者选择藏身于化名背后依然有他们的理由。其中一个枪手表示:“我不是也无意成为任何意义上的艺术家。我不做live表演,因此我不需要或寻求宣传。这种低调小众的音乐类型能在Spotify上受到如此程度的关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艺术出路。”
英国爵士音乐家Neil Cowley在入驻Spotify后的短短八周内收获了约200万次播放量,让他喜出望外。再也不会有人因为觉得“自己听不懂爵士”而无视他的作品,至少这场骗局游戏还算不上零和博弈,没有人满盘皆输。
Neil Cowley与他的三重奏音乐组合
只是真正的爵士乐和古典音乐逐渐在算法的大浪淘沙下隐去了身影,最终沦为工作与吃饭时的BGM。
换个角度来说,歌曲下面的那个名字是谁对你来说真的重要吗?当你想要从繁重的杂念和喧嚣的环境中逃离到真空,此时一个“爵士轻音乐”歌单作为屏蔽外界的背景音,才是最需要的东西。
办公室的THREE告诉我,他曾经和朋友在一个装修很破的别墅里轰趴,饭菜也差强人意、味同嚼蜡。但就在他放起爵士乐歌单后,一切都像披上了灰姑娘的魔法。
“所有人都觉得变高档了、食物变好吃了,都开始以用刀叉的姿势吃饭。”
“我已经习惯了在情绪低谷的时候听爵士,它作为一种音乐符号,让我觉得生活瞬间变得有情调也更上档次了,我活在天堂里,未来一片光明。”
撰文 双马苇 编辑 双马苇 设计 叁
本平台采用作者征稿制度
如有任何交流需求
我们向你开放作者联系方式
上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把健身卡NFT后,不运动我就难受
抱歉,你的童年被班得瑞骗了——but it's OK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