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现场|重庆山火中的普通人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图文 | 黄宇
重庆北碚山火在经历了几天几夜的燃烧后,终于被扑灭。26日晚上,目睹了热情的山城人民对各地救援队伍盛大的欢送仪式后,我走回酒店,梳理着在山火救援中尚未平息的情绪。
26号晚,北碚市民欢送消防队员
第一天到达北碚的时候,从高速出口看到山火在车窗正前方蔓延时,我心里一惊,这可能是我见过离城市最近的山火了。和前一天到达的同事取得联系,他发给我地址,说到这儿,就能看到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然后就可以顺着找到山火扑救地点了。
北碚山火点
走到曹家坝公交站,我就被这股阵势惊到了。警察在马路中间维持秩序,摩托车在路口密集的排列,两侧全是志愿者和堆积如山的物资。我刚走到人群中,就被热情的大妈递了一身的迷彩服和口罩,说别看这衣服厚,但可以保护你的胳膊不被火星灼伤。
旁边有个摩托车大叔,我问他怎样才能去救火点。大叔二话不说,就拉着我坐后面冲上山去。
很多附近的老百姓,上山帮消防人员灭火
曹家坝公交站上方的山火点,已被扑灭大半,这里的扑救队伍主要是负责浇灭灰烬层下的残留火种,防止复燃。
跟救援队伍沿着干涸的溪沟向山顶进发,40度高温的热浪下,山林里也让人难受得喘息。发生山火的地形条件有很多类,重庆肯定是坡度最陡的之一。很多上山线路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消防员把消防水龙头栓在沿途树上,当牵拉绳使用。
上山通道大多是临时开辟出来的,极难攀爬
酷热的天气,陡峭的山坡,走在尚有余温的灰烬层上,会让人有一种绝望感——这火怎么灭?
部队的军人都会背一个小水箱上山,小心翼翼地排查隐藏火星,再一点点浇灭。
但面对这么大一座山,这些背上来的水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碚的跑步团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排查火点
这时旁边的志愿者递过来几瓶矿泉水说,就用这个浇吧,我们再找人背。
冷静理性的想,会觉得这种不计成本的灭火,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如果此时刮来一阵大风复燃,就会显得毫无意义。但事实上,接下来前赴后继的村民和志愿者,不停地背上来水和冰块,都让这种理性视角下的“螳臂挡车”有了实际效果。
在陡峭的山坡上运送冰块,这太难了。我问这些背冰块的村民,为什么要背这么大的冰块呢?村民说,天气热,救火队员很辛苦,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冰块旁休息,降温。冰块化了还可以用水灭火。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精确的计算”来衡量其意义。人类的情感有时候之所以显得伟大,恰恰是这种不明智的壮举带来的冲击。
给山上运送物资的志愿者
在半山腰灭完几处火点后,大家一起在冰块旁休息补水。此前我并没有表明记者身份,此时也“暴露”了,和大家打成一片。其实偷偷摸摸参与灭火行动实非本愿,外人或许觉得滑稽,但这正是我们的现实处境。之前在两处志愿者站点,因为我拿相机拍摄他们分发物资,均遭到抵触和责骂,据说是因为有自媒体和媒体“抹黑”了救援行动。
事后我也是突然想明白,其实这正是热情的川渝人民,在感受到自己的奉献和忠诚被“背叛”后,爆发出的强大反弹。
曹家坝志愿者站点,摩托队伍在这里集合运送消防队员和物资
但现在,感受了扑火时的共进退,大家都不避讳被拍摄了,即便是军队干部,偶尔还会说几句,记者也很辛苦啊。
我和同事答出同样的一句话:因为你们辛苦,我们辛苦才有意义。
当然,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到现场扑救,才能深切感受,才能脱口而出。
科技从互联网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在进步。
真正的山火考验,其实是在朝阳中学的山坡上。这里与缙云山林区相连,也是离城区最近的燃点。
北碚朝阳中学志愿者站点,摩托大军等待上山救援
更震撼的是,一条几天几夜被硬挖出来的防火隔离带,一直延伸到这里。爬到这儿,很难不被人类的意志力所打动。
接近七十度的巨大陡坡,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山顶。坚固的山体岩石,被挖掘机硬生生地劈开一条几十米宽的通道。直到现在,我都在想这是如何做到的?
在坚固的山体上,硬是挖出了一条路
酷热的天气,长达一千多米的陡坡,地面上的浮灰大概有5-10厘米厚,一踩一滑。
如何把灭火器械,食物和水,还有巨大的冰块运送到每个消防站点?
临时开辟的防火隔离带,物资全靠志愿者百姓来背送
站在实地,马上能想到,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发生山火,都是选择不救,等着燃完或下雨。因为救援的成本在该国远远超过了收益。
但今天不一样,这里有无数的坚韧的老百姓。
热情高涨的当地百姓,组成志愿者队伍,排成人墙,一个接一个地把物资用这种原始的人力输送到了每个山坡上,储备起来。
山上各处都有医生执勤,防止有救火人员中暑受伤
在山坡上正面接受太阳炙烤,把一瓶瓶水,一个个冰块的向山顶传送,客观说,其实效率谈不上高,因为大家都在高温里不停地消耗水。如果细算,每一瓶水到达山顶的效率,和所付出的成本,在经济学上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此情此景,却更能让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旁观者感受到意志和信念的存在。
爬上山顶,我能看到平地而起的长龙队伍,一直通往山顶。在漫天浮灰和暴晒下,人们像蚂蚁般坚挺着传送。
拓宽防火带,防止复燃
这场面给我的震撼,已经远远超过了救援山火本身的意义所在。
我感到这已经不是储存救火物资了,这是在把每个人保卫家园的信念和热情叠加起来,用以对抗山火。
不可思议的志愿者接龙,其结果就是,在山顶的任何一处,救援队伍都能放心地,尽情的使用水,灭火器,冰块,盒饭。
这是一场完全不担心任何后勤补给问题的战役,是我经历过后勤物资最充足的灾害救援。
山顶依然酷热,一名朴实的志愿者从身旁走过,轻声问:“喝瓶饮料吧”,我情难自已地举着拍了下来。
山上的每一滴水,都是志愿者辛辛苦苦传递上去的
此刻,我脑海里直接想到的,是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沙盘上的推演,能影响和左右它的,正是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力量。
历史,是所有强有力的生命的总和。
不管是这条防火隔离带的开凿,还是在如此陡峭山体上的最完美的物资供应,在平日里,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历史,就这样摊开在我眼前了。
排版:然宁 / 审核:王海燕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