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5G手机不给力?这是因为还没支持切片功能,现在终于要来了!
资料来源:诺基亚官网
作者:Alex
物联网智库 原创
导读
终端是5G网络切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统计,截止7月末,我国建成5G基站总数量已经达到196.8万个,占到移动基站总数的18.8%。用户数量方面,截至7月末,5G移动电话用户总量已达4.75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28.4%。另外,在5G融合应用方面,根据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刘郁林日前透露,目前征集到5G案例近3万个,5G典型应用场景已融入到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当中,并在矿山、港口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由此可以看到,自2019年6月6日我国正式启动5G网络商用以来,在3年多的时间里,5G发展可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终端用户侧来看,5G商用之后虽然在数量上增长不少,但口碑上却始终饱受诟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5G网络除传输速率更快之外,消费者根本无法切实地感受到更多颠覆性的体验。
在此背景之下,5G手机虽然刺激了一批消费者更换手机,但在5G套餐购买上却并不积极。甚至在韩国,一度出现大量的手机用户从5G重返4G的情况发生。这一方面反应在5G终端、5G套餐给用户带来的使用成本的上升,以及5G网络带给终端的功耗和续航的挑战;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现阶段5G网络还无法有效冲击4G时代所形成的to C模式。
手机支持5G网络切片加速中
事实上,这也并非谷歌第一次在Android系统中支持5G网络切片能力,早在去年Android 12系统发布时,Android系统支持5G网络切片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讨论。作为装机量最大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超过80%的份额,因此,Android系统的每一次更新迭代也总是能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Android 12的更新中,谷歌就宣布其将支持5G网络切片,并提供两种网络切片方式:
第一种是面向企业拥有的手机,借助Android 12操作系统,运营商能够使用URSP动态策略控制机制来管理切片。URSP则使设备能够根据它们使用的应用程序在不同的网络切片之间自动切换;第二种是在工作配置文件中实现,借助Android 12操作系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切片将数据路由到企业在安卓设备上创建的工作档案中,或将数据从中路由出去。
而如今Android 13对URSP的支持将允许多达5个企业定义的网络切片与工作配置文件相关联。一台手机上支持多个网络切片的潜在好处就是,比如一个敏感型企业的工作人员,既可以使用一个安全且高性能的网络切片发送敏感的业务信息,同时又可以使用另一个高速率的切片参与视频通话。
除此外,消费者也将基于该项技术而大获裨益。消费者可以获得个性化的网络切片服务,比如当使用云游戏时,或者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视频体验时,可以通过5G网络切片而获得不同特性的网络能力,从而实现使用上的体验提升。
诺基亚移动网络战略和技术主管 Ari Kynäslahti表示,“新的基于应用的URSP切片解决方案拓宽了运营商的5G网络业务机会。我们很高兴能够使用Android开发和测试基于标准的新URSP技术,这将确保我们的客户能够使用Android设备和诺基亚的4G/5G网络提供领先的企业和消费者服务。” 对此,笔者认为也是十分中肯的。
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智能手机支持5G网络切片能力,无疑将带来相比以往4G所无法提供的能力。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订购5G切片的服务,享受专属的带宽、时延、安全等个性的定制化服务,从而更好的使用手机去观看视频,玩游戏,从事信息敏感型工作任务等,这对以往的4G网络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网络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而言,4G时代运营商to C经营模式同质化明显,流量仍是各大运营商争夺的主要资源,因此也陷入到了增量不增收的剪刀差窘境内无法自拔。而5G网络切片的兴起,带来了分层分级的服务体系,针对每个消费者、每个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安全、速率、时延等不同的网络服务,也将为运营商创新服务体系打开一定的思路,在产品定价上将更加灵活,从而创造更丰富的营收入口。
总而言之,Android系统在5G网络切片能力上支持的更新,都是5G网络切片真正实现向to C领域延伸的重要尝试,这对真正释放5G在消费领域的价值至关重要,也更令人期待。
1.https://www.nokia.com/about-us/news/releases/2022/08/25/nokia-and-google-trial-innovative-slicing-solution-for-android-devices-and-4g5g-networks/
2.《安卓12操作系统支持5G网络切片!如此重磅的意义很多人都忽略了......》,物联网智库
9月6日,苏州
扫码报名参加亚马逊云科技工业创新发展论坛
手机支持5G网络切片加速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