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要上一年级,妈妈要经历的7次分离,一次比一次难
在某短视频平台,有一个很火的话题叫“一声妈妈一生责任”,不少妈妈分享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成长:喂饭、晚上12点还在收拾玩具、早上五点起床变着花样做早餐......
为什么妈妈这么辛苦却不怕?有评论说出了心声:我也不想这么累啊,可是他喊我妈妈。
看过一句话:“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在山中找路,那么中国父母心甘情愿走在孩子的前面,在丛林中斩荆棘,吓退一切野兽,为孩子开辟直达山下的宽广、平坦道路。”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是毋庸置疑的。但爱不是无微不至的保护,过度的照顾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上幼儿园前,孩子要会自主吃饭、上厕所;小学要求更高,整理收纳、搞卫生等。如果妈妈一直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学习锻炼,很难熟练地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也没有自信。
电视剧《小欢喜》,陶虹演的宋倩原来是金牌物理老师,为了让女儿英子考上清华北大,辞职当全职妈妈,管控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天天煲药膳给女儿补充营养,在女儿房间装一块大玻璃,方便随时查看。宋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是妈妈的一切!
但过度的付出,给女儿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巨大的压力。女儿患上了抑郁症,以死相逼,原因是“自己配不上妈妈给的爱”。
孩子会认为妈妈很强势,觉得自己被控制。当年高考填志愿时,明明深圳广州都有不错的大学,但不少同学选离家远的学校,理由是“我妈什么都管着我,快透不过气,上大学跑远点就解放了。”
过度的付出,还会让妈妈对孩子产生高期待,一旦孩子的表现满足不了期望,就会失望,“妈妈这么辛苦,为什么你还不懂事?”
在1岁前,对于孩子任何的需求,妈妈应该无条件满足,培养孩子的安全感;1岁后,不需要像婴儿时期百分百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以尝试适当培养和引导孩子独立。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理论:“good-enough mother”(做妈妈,足够好就行了),我国心理学家曾奇峰将其翻译为60分妈妈:
60分的妈妈,既不像100分妈妈那样,时刻回应孩子所有需求,剥夺孩子的自主权;也不像0分妈妈那样,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忽略孩子。
60分妈妈,会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同时又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拥有掌控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那我们,如何恰到好处成为一个60分妈妈呢?
儿童心理学家马修·诺伊弗尔德(Matthew Neufeld)说“成就孩子的一生,需要父母的七次退出。”
给孩子喂饭要20分钟,但让孩子自己吃饭,却要一个小时,加上清洁餐椅,没有1.5小时做不来。如果心疼孩子吃不饱,一次次心软喂饭,孩子就没有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相反,妈妈狠心退出,只要坚持三个月,孩子掌握主动吃饭的技巧,大人也轻松多了。
并不是指5岁就要一定要分房睡,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分房的时间应该根据家庭的居住情况、孩子的性格、感受、独立性等来决定。只是孩子终究要自己睡的,妈妈要做的是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引导孩子顺利分房睡。
比如分房可以从分床开始,过程能允许孩子后悔......但分房睡的底线是青春期,尽量在10岁以前完成分房。
女儿3 岁后不适合爸爸帮忙洗澡,儿子和妈妈可以延迟到 3 岁半,之后尽量由同性家长给孩子洗澡。如果4岁以上的孩子,还需要父母陪着洗澡,可以用浴帘将两人隔开,或者父母在浴室外和孩子说话,在孩子需要帮忙时给到帮忙,逐渐过渡。
6岁孩子动手和独立能力比较好,可以开始让孩子独立洗澡,独立洗澡不仅是更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更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性别认知。
8岁的孩子渴望有自己的小空间,他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装饰自己的房间、摆放自己的玩具、会把门锁起来做自己的事情、还会有一些不想妈妈知道的小秘密......
妈妈应该尊重孩子,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要求孩子分享秘密,干涉孩子每一件事,要懂得建立和孩子的边界感。
很多妈妈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但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适当承担家务责任。孩子在家务上越自主独立,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也会越有信心。
孩子的独立性是逐步培养的,当孩子童年和青春期得到很好的自主性锻炼,在面临高考、就业等重要选择时,会有一定的规划和想法。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强制“报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可以给意见参考,但要尊重孩子的决定,相信孩子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退出不是不往来,而是孩子结婚后,作为父母要有边界感,不要随意干涉小家庭,插手小夫妻的事情。在孩子有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建议,但不能干涉和插手。
以上的年龄只是参考,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准则,要尊重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但随着孩子每个阶段内心自我意识的崛起,妈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逐渐接受孩子的离开,才能在顺利完成与孩子每个阶段的分离。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不要不舍得,更不要伤心难过,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
龙应台在《目送》告诉了父母们:“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