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怎么在精神上富养自己?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两个最近火起来的概念:精神富养 VS 精神穷养。
我们知道,一个从小物质条件丰富的人,也可能拥有严重的「心理匮乏感」,比如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些人即便幼年贫穷,精神上也有充分的饱足状态,「没感觉到自己缺什么」。
所以,到底什么是「富养」和「穷养」的关键区别?成年后,还有机会「精神富养」自己吗?一起来看看心理学研究怎么说。
如果父母惯于「制造恐惧」,
孩子就会在精神上感到贫穷
很多家长错误地理解「挫折教育」,认为需要给孩子刻意制造一些「挫折」,并将之留在其中独自应对,但实际上只是在制造「恐惧」。
一位家长故意给未成年女儿订绿皮火车的无座票,配文: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制造恐惧的方式可以很微妙。
比如父母开玩笑般告诉孩子:「你皮肤这么黑,以后长大嫁不出去哦」。
也许小孩理解不了「嫁不出去」意味着什么,但能理解话语中的贬低感。它好像在说:你生来的样子是「被抛弃」的,如果不做额外的努力,就不会被接纳。
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育儿(fear-based parenting),常常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诉孩子们:
你从小就不聪明、你不够好; 不学习,你就只能去扫大街; 世界是可怕的,社会上充满竞争; 爱建立在成就之上(朋友/恋人不可靠,他们只会在你有成就的时候喜欢你); 当你面对挫折时,你是一个人,没有人会帮你。
Gray(1961)的强化敏感性理论提出,这种唤起孩子深深的、持续的羞耻感和恐惧感的养育方式,将强化孩子的「惩罚敏感性」,即:因为害怕可能的惩罚和未来的危险,而被恐惧和羞耻感驱使着行动,并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与以恐惧为基础的育儿对应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育儿(Trustful Parenting),这种育儿方式向孩子传达以下信息:
你很能干,你也将探索自己的能力和局限; 你的需求受到重视。你的意见很重要。你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我相信你会从中吸取教训; 社会不是人与人的对抗,而是彼此的帮助,这样所有人都能拥有他们最需要和最渴望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支持你; 你的生活是你的,生活是要享受的。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这样的育儿方式会培养孩子的「奖励敏感性」,即:追求进步,不是为了避免被批评,而是想要获得自我实现;攒钱,不是为了防止破产,而是想要用钱换取体验或物品。
如果从孩童时期起「在恐吓中长大」,底层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没被满足,成年后,往往更需要不断通过物质囤积、外界认可来为自己寻求保障,缺乏空间伸展自己的独立性。
「匮乏心态」
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匮乏感(Sense of scarcity)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指的是个体感知到某种资源或机会相对有限,不足够满足个体的需求或期望。
哈佛大学 Sendhil Mullainathan 的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缺乏某种资源(并且被提醒了他们缺乏后),他们在智商测试中的表现就会变差。
例如,那些不得不考虑花一大笔钱付汽车维修费的穷人,在同一个智商测试中,成绩就比中产阶层差。但是当这笔支出很小时,二者的分数没有差距。仅仅是被提醒匮乏,就会降低认知和行为能力。
具体来说,匮乏感不断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未满足的紧急需求上(如安全感、金钱),从而产生高认知负荷(每天为自己所匮乏的东西焦虑、担忧、斤斤计较),造成了精神带宽的限制,导致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
匮乏是一种物质环境,也是一种情绪养育的环境。
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你的感受没人重视/不要别人想要的你也想要/你总是很差,这些都会一次次地加深孩子的不配得感和匮乏感。
李湘在一档节目里说:「我父母从来不表扬我,如果妈妈想表扬我的话,我都会想哭。」
心理上的贫瘠感,
还可能源于「被抛弃的感觉」
这里说的「被抛弃」,是指情绪上的创伤性回应。比如:
你给家人买了花,却被指责中看不中用、浪费钱; 画画比赛获奖,却被嘲讽不好好学习; 从小被评判长相和身材不好看、脑子不聪明; 考了 90 分,却被反问「其他同学是不是都考了 90」? 一些所谓的「玩笑话」,也可能带来真实的被抛弃感。比如「你是爸爸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充话费送的」「不听话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一个人在这玩吧,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按照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在小孩子眼中,他们必须依赖父母的爱和关照才能存活,因此他们很害怕遭遇父母贬低、冷漠、指责等非共情甚至创伤性的回应。
波兰心理学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支持,他可能会面临心理上的死亡,即自体崩解(disintegration),经历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甚至是自暴自弃等自毁行为。
这种状态下,遭受创伤性自体客体体验(Traumatic Introjection)的孩子,会将这些创伤性的经验和情感内化并嵌入到他们的自我观念中:
「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很难成功」。
并且这些创伤还会影响我们的心智和情感,削弱我们体会愉快和亲密的能力,甚至在我们的身体和免疫系统中留下痕迹。
电影《小偷家族》
如何在精神上富养自己?
1. 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
Jim Taylor 认为,在有条件的爱中,养育者用爱来威胁和控制孩子,他们含蓄地表达了一种「交易」的思想:爱是对成功的奖励,而「不爱」是失败的代价。孩子们被驱使继续努力来得到爱和认可。
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做得好时给予夸奖和关心,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表现得冷漠甚至是指责,都会给孩子一种信念——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长大后,你可能会将这种有条件的爱内化,并将其作为爱自己的基础。比如,只在取得成就时短暂地「爱自己」一下,在更多的时候都因为过高的标准和不够完美的表现而自我指责。
2. 停止自我指责,识别和反驳限制性观念和不合理认知
CBT 理论认为,情绪受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影响,因此改变思维方式有助于改变情感状态。
例如,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跟 XXX 相比显得很差、很无能」的自动化思维时,你也许应该质疑这个观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你可以自问:这个观点是谁和我说过的吗?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这种自我反思有助于打破消极思维的循环,改善情感健康。
3. 给予自己安全的、支持性的回应
「确认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照顾的能力。在安全的、支持性的自我确认中,我们可以感到富足、平静和放松。
对于过去的创伤性体验,你或许能从朋友、伴侣、长辈、心理咨询师、小动物、书或电影等关系中得到矫正性的情感体验。
亲密、安全的关系会让你意识到:原来我不需要变得完美也能被爱;原来犯错也可以;原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不羞耻。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总是处于匮乏心态的人,可能一时无法放下恐惧:如果我不逼迫自己,我会不会被抛弃?
抱有这样的犹豫是正常的,这是你为自己负责的表现。这些观点来自于成长环境,在很小的时候不敢质疑和反驳。并且,一直以来在这样的模式里我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或许,我们现在可以选择质疑和尝试新的方式:不被焦虑和恐惧驱赶着前进,而是被热爱和美好驱动着前进。
直播预告
眼看着这一学期就要过半,辅导娃写作业的你还好吗? 反正我是次次辅导次次吼,还自己偷偷地一遍遍崩溃……
不吼不叫,难倒就辅导不好孩子的作业吗?今天(10月24日)中午11:30,我们邀请了两位妈妈——@北大桔子妈妈 和英语启蒙专家@温言 ,来直播间聊聊如何无痛辅导作业,分享她们培养主动写作业孩子的秘籍!
一定不要错过,快来预约吧!
作者丨多莉
策划丨江湖边
题图丨采访截图
参考资料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