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跟死神赛跑的一场社会实验公众号新闻2023-10-26 10:10撰文|周褶褶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状况来得突然:健身房里,那个刚才还在认真练深蹲的年轻人,说倒就倒下了。 最初,教练只以为是学员低血糖,去露台透透气就好。结果越躺越不对劲,年轻人的呼吸越来越卡顿,米色T恤下的胸口剧烈起伏着。 这是深夜21时左右,深圳宝安区。大块头的教练们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跟他说话,跟他一直说话。”教练部负责人林建宗强行镇定自己指挥现场。他凑到年轻人跟前询问病史:癫痫?低血糖?尿酸高不高? 没有、没有……年轻人含糊地否认着。他的四肢已经不听使唤,嘴在慢慢合拢。 教练们慌张地搜罗着脑海里的救援方案:抬高病人双腿,促进血液循环;打120;又努力掰住年轻人的嘴,以免他咬到自己舌头…… 时间过去不知道几分钟,求救电话已经打了两遍。年轻人的喘息越来越弱。 “120怎么还不来啊?” 林建宗拿起手机,开始第三次呼救。在中国,每年约有1.4亿人会经历各种意外状况,有3500万左右的人次需要接受医疗援助。呼救时分,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拨打120,然后焦灼地原地等待。“大家可能觉得120赶到现场并不复杂,实际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常跟随救护车出车的石艺哲说道。他是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名护士长,急诊工作18年,练就了沉稳的性格。 他深谙“时间就是生命”,尤其对于急诊科最重大的病种——心脏骤停而言。他也是一名急救培训讲师,在面向大众的科普课上,他一遍遍向男女老少学员们强调严重性:一旦遭遇这种极端情况,当事人的存活率,几乎可以按“每分钟下降10%”的速度来计算。 但在高密度又陌生化的现代都市里,快速的空间位移并不容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街道,甚至不同的红绿灯,都会延长我们的救援时间。”石艺哲说。 急救队里的都是多年老司机,从沙井街道是个小渔村那会儿就来了。每次接到120警报,他们抓起钥匙就上路,飙着救护车在街道上演生死时速。他们踩着油门穿过水草寮棚,穿过城中村,穿过摩天的钢筋水泥……却经常一脚刹车,卡在每一个作为终点的小区跟前。 时间在咔嗒流逝,医生的困境异常琐碎而具体: 7栋怎么找?东门还是北门进?这消防通道怎么锁了?终于下到地库,上楼电梯在哪?偶尔120也会找不到现场,只好打110求助。…… “每一个孩子都会算会抢答,心脏骤停10分钟以后,人的存活率几乎是0,”在沙井区域负责120接警的办公室里,石艺哲轻轻摇了摇头,“那在这10分钟里,我们又能保证什么呢?” 在深圳,120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中位数是13分钟——这样的效率在一线城市称得上名列前茅,但仍然“太慢”。慢到救护车抵达现场时,超过95%心脏骤停患者都经历了从抽搐到丧失意识、到瞳孔放大、呼吸逐渐停止、大小便失禁、再到神经元出现不可逆损伤的病变历程。 他们在等待救援的“急救空窗期”里,无望地死去。从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出门,右拐、再右拐,远远望见街对面那家银行雪白的招牌,林锦乐皱起眉头。七年前,那里出过一起意外:银行大厅里,一名4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突发心脏问题倒下。十来分钟后,当被送进宝安医院的急诊室,他的心电图已经拉成了一道寂静的直线。 “就倒在医院对面,直线距离不到500米……”那是林锦乐十年学医刚毕业,正式成为急诊医生的第一年。他看见死者的亲人崩溃了,在病床前发出撕裂的哭声。“那个案例真的是很痛心,然后你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仿佛是对急诊科医生的一种黑色诅咒,它如此普遍而滞重地盘桓在这个群体里,并且世代传承。林锦乐的导师张文武——宝安人民医院前副院长、38年的“老急救人”——已经不记得多少次提起这组光秃秃的数字: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他,中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是1%; 如今,38年过去,这个存活率只微弱上浮到了1.17%——这些年里,张文武已经经历了被分配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急诊科、破格晋升主任医师、被深圳作为急诊学科带头人引进、带出很多研究生、当上副院长、退休、又被返聘的漫漫职业生涯——而2022年公布的这个最新数据,让他感到无奈。 论及医生们挫败的根源,张文武认为,一是几乎无可避免地,他们平均得花13分钟才能到达急救现场,二是“公众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太低,很少有旁观者给伤病员一个抢救 ”。 极其偶尔,他和同事会见到一些心脏骤停的幸存者: 比如工地上有人不小心触电,身边正好有工友懂点急救常识,赶紧给他按了按心脏。哪怕这样的操作并不规范,“送到医院来,救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类似的事,河南有,深圳也有。 又比如2018年一个周六的清晨,深圳新安街道,一个60来岁的台湾大叔走着走着,突然捂住心脏晕倒在路边。身边的路人赶紧拨打了120,还有人骑着小电驴跑到附近的社康中心求救。 两分钟后,社康医生谢玉萍和同事跑来,即刻对大叔进行心脏按压,直到120赶来。 让谢玉萍惊喜的是,过了一个多月,大叔专程带着一面锦旗来到她的办公室致谢。这时她才知道原来台湾大叔还生龙活虎的,“后来他还参加工作,还到处旅游”。 不过也许,这个案例还有更完美的可能——监控摄像头拍下的画面里,在社康医生冲到现场之前的两分钟,三五个旁观者一直站在原地,他们托着腰背着手,茫然地看着地上的老人。 石艺哲说:“现在居民的意识还没有转变,他没有想到自己也有救人的力量,自己也能做点。” “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医生到来之前,身边第一目击者的介入,”张文武认为,“如果现场有家属、路人懂急救,会做心肺复苏,那病人被救活的概率就能翻好几倍。” 实际上,在林锦乐整理的心脏骤停数据库里,“大部分救治成功的案例,都是他们互救”。 张文武越来越意识到,这事靠医生单打独斗不行。充分利用120到来之前的“急救空窗期”,是唯一的出路。“零一,零二,零三,零四……”2023年9月5日夜,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一所幼儿园里,在穿着红十字会背心的急救培训师们指导下,十几名幼儿园教职工伸直了双臂,用掌根对准“假人”的胸部中央,开始有节律地奋力按压——“假人”的原型来自19世纪巴黎的溺水少女,全名“复苏安妮”,是心脏复苏训练使用的人体模型。 培训是普罗大众的简化版,时长两三个小时,都是日常生活的急救干货:止血包扎,异物卡喉急救法,心肺复苏术,还有“救命神器”AED的基本操作…… 这是在宝安区组织部、区卫生健康局、区红十字会的大力推进下,年初沙井街道刚启动的大规模急救培训,针对广泛社会公民:有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有物业保安,也有小区居民。 学急救?这对沙头社区的居民来说是个新事。 负责招募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张智慧,一开始非常头疼,“大家都知道学急救可以保命,但又不像吃饭一样是刚需”。常常是一场培训招50个人,勉强报名20-30个,其中小一半还是夺命连环call催来的。 局面莫名就打开了。一个上过急救课的宝妈得知了张智慧的难处,主动请缨,发动了自己的小区妈妈群。张智慧迅速完成了招募的KPI,又组织了七八月的暑期亲子班,为参加培训的小朋友都发了小奖状和急救小证书。 不少老人也跑来报名。一次石艺哲下课,一位60多岁的老阿姨找到他,特别说起儿子小时候有次吃东西噎了喉咙,人差点没了。现在她的孙女也一岁多,“她就说你一定要教我正确急救的方法,我知道我现在要守护的人是谁了”。 以及第五大道的物业经理桑希伟,“一出来就觉得这是个好东西”。他曾在山东老家一个墓地打工,26岁的时候天天给人立墓碑,一天工资30多块。他记得墓地里有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甚至小孩,只感觉人的生命脆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 宝安区卫健委徐海峰副局长提到一组数据:“自2017年宝安区卫健局和区红十字会联合设立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以来,在深圳市宝安区,类似的急救培训已经开展了4000多期,共计培训居民超过30万次。”这是区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的干部联名倡议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决定性一步,目标是在医生以外,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成为潜在的志愿者,当遇见身边人有难,可以在5分钟之内,施以必要的援助。 七年过来,林锦乐见证了宝安区急救事业的很多变化。 2017年前,急诊科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结果都很惨,最好也是‘植物人’”; 开始急救培训之后,“救活”的案例越来越多——台湾大叔的案例便是其一——宝安区的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一路提升,最近已经升到5.2%,远远高于全国1.17%的平均数,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急救“宝安模式”。林锦乐认识的一个海关工作人员成了“学霸”,到处刷急救课,据说目前已经“救过四五个人了”。 但5.2%也还远远不够。张文武希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穷尽一切可能提高急救的效率,把那些“正好遇到了,正好倒在我眼前去救的”偶发的小概率的救援,变成“可能这个范围离我几百米,但我感应到了,我跑过去就可以救了”。 后者,也就是宝安区急救系统里口口相传的,“网约式”急救。 这相当于一种颠覆性物种的创造。不仅涉及人、物资和伤病员的快速打通,而且从医学跨界到互联网,技术壁垒巨大。“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但实现起来有难度,毕竟不懂技术方面的东西”,张文武说。 转机出现在2022年。通过深圳红十字会牵线,腾讯加入了宝安区“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打造,这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对腾讯的工程师来说,开发一款面向社会的数字化救援平台,就像“做一场社会实验”。 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张名为城市的庞大地图,里边有社区、街道、学校等等场景,千差万别。上百万级时刻位移的节点散落其中,其职业分类包括但不限于:医生、物业保安、快递员……这些节点身上不确定性分布着一种叫“志愿者”的属性,也就是掌握救人的实力,并有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如何利用腾讯连接的能力,找到一种有效的秩序打通这些节点,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这是打造应急响应系统时,腾讯SSV社会应急实验室思考的出发点。 张晶之前是微信团队的产品策划,她在2022年8月加入了社会应急实验室,因为“这是一片蓝海,有更大的空间”。她说自己并不太感性,更习惯从理性出发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快速反馈,再快速迭代上线。”张晶语速飞快地说道。 当时“企鹅急救助手”已经有了1.0版本。在社区的急救场景,腾讯为每个试点小区都设置了一套24小时值班的应急响应系统——往往是物业保安的监控室,或者社区门口的社康中心。“相当于让社区自己作为第一看门人,物业和社康来帮你,直到120来到现场”,张晶说。 同时,宝安区政府又花大力气,为试点小区定制了一户一个的“生命码”——也就是一个红色二维码,包含了精确到户的地址信息——根据林锦乐测算,“有时医生和志愿者为了找地址,会花接近2到3分钟的时间”。 张文武认为,这样求救者就有了三重生命保险: 第一,“出现问题扫码,我们知道你是哪家哪户,会立即派小区的志愿者过去”;第二,“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社康中心,工作人员也会赶来现场”;第三,“深圳市急救中心会就近派120救护车”。 前期准备花了将近一年,然而实际运作中,这个初始模型并不丝滑。 今年夏天,腾讯团队在深圳宝安找到几个样本小区做调研。其中一个中高端小区,已经做过好几轮急救科普培训,“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二维码贴在了每栋楼的显眼处,还有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的AED配置。 张晶蹲在小区里找了十来个居民聊天,结果“好几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还有人发现家门口多了个红色生命码,以为是牛皮癣小广告,悄咪咪抠掉了。 不同小区,物业的配合也是参差不齐。极个别的“神仙”物业,买了“复苏安妮”自己复训,以便让工作人员形成急救的肌肉记忆;但在另一些物业,工作人员演示应急呼叫流程并不熟练,全靠现场翻笔记本念稿子;最让张晶哭笑不得的是一个保安队长——可能是他嫌字小看不清,把中控平台的屏幕,全拿A4纸打印出来了。 绝大部分时间,这个网约式急救平台是沉睡的,“渗透率不高”,“激活率很差”,“工具的救援效率并不高”。 “我们有企鹅应急系统,有急救培训,还有AED的捐赠,但所有的线没有连到一起,每一环都有掉链子的可能,”那次调研后,张晶认为,“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一种社会价值。” 2023年4月底的一个内部会议上,穿着一身黑的社会应急实验室负责人滕超说道:“现在是最难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顶住,这件事的成败就在于能不能在一个大规模区域推广,现在没有人知道怎么做,世界上也没有案例……但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 同事们很少看到他这么凝重。而捉摸不定的人性,甚至比重重技术问题更难破解。 “5分钟社会救援圈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接受过培训的市民敢不敢救人,这涉及到复杂的人性。”宝安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窦清理说道。 “位置定位是一个维度,热不热诚是一个维度,有没有能力是一个维度,他是否接受过足够专业的培训?”林锦乐觉得,变量太多了。 其实对于健身房教练经理林建宗来说,他学过急救,还考过红十字会的急救证——这是健身教练上岗的必经之路;“物资”也并不缺:健身房进门左转的柜台旁,配备了一台崭新的AED。 只是急救证一年一考,考过不用,久了也就忘了。眼看年轻人已经抽搐起来,林建宗彻底没了谱。他只是让人拿来了一条毛巾,犹豫着要不要塞住病人的嘴,“我们也很着急,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 事实上,就连最终出手成功救助台湾大叔的谢玉萍也觉得,“其实还是会紧张和慌张”。 那时她刚毕业没多久,第一次碰到现实中的心脏骤停案例。她觉得那个场景和演练当中完全不一样。街边吵吵嚷嚷,很多人围观,那个瞬间,很多奇怪的念头涌到谢玉萍脑子里:他还有呼吸吗?到底有没有心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如果救不过来,会不会产生纠纷?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就是那句话,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第一次遇到急救情况的林建宗说道。 腾讯团队意识到,“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兜底,非常有必要”。 于是2023年4月,又经过大半年的筹备,“企鹅急救助手”的2.0版本上线。在这个新的版本里,由物业保安或社康医生值守在PC端屏幕前的模式,也就是“实体中控模式”,被升级到了由专业医生随时随地移动化在线、24小时值班的模式,也就是“云中控模式”,新旧两个版本同步运作着。“也就是把保安漏接的、不知道怎么办的事情,分摊到各个医院了”,张晶解释道。当有居民呼救,值班医生会在手机上第一时间接到来电通知,随后立即接入应急系统,提供线上指导。假设是,专业人士的“在场”,会大大加强居民对于救助的信任关系。现实呢?工程师们忐忑等待着新一轮“社会实验”的结果。时间是7月22日晚上21:02分。尚未丧失意识的年轻人躺在地上。他动弹不得,艰难地张着嘴,像一条被搁浅在岸上的鱼。健身教练经理林建宗忧心忡忡地挂掉第三通120,一个陌生来电打来。 是已经出车好一会儿的医生陈坤池。之前他反复给求助者电话,始终占线。电话接通的第一时间他说:我是救护车的,赶紧加我微信。 林建宗打开微信,添加好友。好友“晨池”唰啦啦推来几条信息,包括一个“企鹅急救助手”的二维码,一个视频通话的链接入口。 21时08分,林建宗的手机摄像头打开。连接被“激活”了。 30秒钟后,一个娃娃脸的男医生加入了视频通话。他看起来30多岁,晚上9点还在会场背景里,边走边问:“具体什么情况?” 这是正在线上值班的急救医生林锦乐。此时此刻,通过视频通话,他远程“赶到”了现场。 看到抽搐不止的年轻人,加上林建宗的病情描述,学医17年的林锦乐迅速判断:患者的呼吸困难有较大概率并非因为缺氧,反而是过度换气所致。 他指导林建宗:“你拿个口罩给他扣住嘴巴。” 林建宗迅速找来了口罩,但他有点迟疑:“扣在嘴巴上?” 林锦乐确切地说:“对,扣在嘴巴上。” 1分钟之内,又陆续有3个医生“赶到”,加入视频通话。其中一个窗口是救护车副驾座位上的陈坤池。 林锦乐问救护车:“坤池,那边有人在带路了吗?” “有了。”21:12分,陈坤池把手机摄像头调向前方,前方出现了一个白衬衣的瘦高个子,那是岗亭的保安人员在领着救护车一路小跑——这样的效果是张文武意料之外的,“经过多次演练,保安能准确指路,缩短了120进小区的急救响应时间”。 在120出车医生陈坤池最后冲刺的时刻,林锦乐对着地上的年轻人说:“你听我说,深呼气,憋气,一、二、三,憋到你受不了,每十秒憋一口气。” 现场的教练们迅速带起年轻人节奏,陪他卡点呼吸起来。 “别紧张,没事的,我们在,我们在。”林锦乐轻声安抚着。 求救现场,值班医生,120救护车,物业保安——在多方社会力量的配合下,整个急救链条流畅转动起来,这就是张文武理想状态中的“四方联动”。 21:17分,120 抵达现场。伴随着剧烈晃动的镜头,陈坤池和林建宗的双机位汇到一起,年轻人被教练们抬上了救护车。用林锦乐的话说,这叫“闭环了”。 视频通话挂断,耗时8分42秒。这次健身房惊魂事件以大团圆结局。次日凌晨,24岁的小伙子已经完全缓过神来,输完液,一个人慢悠悠走出医院回了家。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本来只是在公司楼下新开的健身房上一节免费的私教体验,结果救护车一来,现在全公司都知道了,“老丢人了”。 至于教练林建宗,也创造了他的个人记录:人生第一次叫了救护车。 “啊呀国家这一点真的好,120服务原来这么好的?”这个潮汕人有点小惊喜。 直到后面媒体扛着摄像机来采访,他才知道,并不是所有救护车都提供专家指导和视频通话,只因为这里是一个“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示范点——宝安区现在有49个急救示范点,健身房所在的创维创业园是其中之一。 自2023年3月,宝安区和腾讯SSV社会应急实验室正式宣告合作以来,迄今,深圳已经有了52例救助的成功案例。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救下五六“单”。其中一例是宝妈在家癫痫发作,10岁的小朋友独自激活了企鹅急救,在线上医生的陪护下,和妈妈等来了120。 每救下一单,林锦乐就会守在电脑前看视频,一幕一幕复盘经验和教训。他形容这是在“趟路”——只有真实地使用小程序,才会得到真正的需求,进而改进方案,形成良性循环。有时他会对屏幕那头腾讯的工程师说:“你现在所写的每一个代码,都会最终决定你能不能救到人。” “边开发,边优化”,这道社会创新的解法,就是医生和工程师一起,无数个微小细节一路打磨出来的: 他们在“企鹅急救”小程序里,紧急呼救的按钮下方,特别标注了“《民法典》第184条:救人免责”——这是为了提高陌生人出手的概率。 急救现场实时通话的界面,一开始是照搬腾讯会议1:1的“九宫格”,每一方权重相同;现在改成了直播式的全屏画面——因为根据值班医生反馈,“看清救援现场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九月,产品经理们又给“企鹅急救”迭代了新功能:在用户发起呼救后冰冷的等待界面里,增加了“语音安抚功能”。情绪安抚的核心,是为了避免用户提前挂断——医生通常在一分钟之内能介入,而用户会在半分钟左右就会失去耐心挂断——“一旦离开,用户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张晶说道。 张晶的同事胡晗翰则是忙着四面八方聊合作。不仅和市120一起讨论深圳全市推开服务,也联合了顺丰、美团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市巴士集团的出租车、公交车,市消防支队的8000名消防官兵,再和深圳市城管局一起,把路面上最常见的保安员、保洁员等等,都放在了未来的规划之列,“我们希望把他们一起纳入这个志愿者的响应系统里,能够共同做一个共同守护的圈”。 “下一步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看我们能不能跑得更快,尽可能让救援时间缩得更短一些,”张晶哗啦啦说着,又蹦出一句互联网术语,“那就是一个plus(加强版)了。” 张文武相信,在如此多社会部门——政府机构、专业医生、平台企业、社区街道等等机构的多方联动之下,两三年后,中国的急救事业会有一个井喷式的改变;但他也深知,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急救工作还任重道远,“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 路还长着。*版权声明: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