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朋友过得好,我会不开心?情感2022-05-05 10:05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当“过得好”和“过得比别人更好”成为社交网络上通行的政治正确,每个人接受到的有关朋友的信息,都经过了筛选和编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成为网络时代系统性信息不对称的承压点,演变出形形色色的同辈压力、同行相轻、塑料友情。文|张宇琦工作日晚上9点半,你和你没做完的PPT一起坐上回家的地铁。随便刷刷朋友圈,看到老同学的项目获得了一轮投资,你忙不迭地加入点赞大军。但不知为什么,感觉车厢的空气比平时冷了一点。周六是个黄道吉日,你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这一天有三个朋友打卡结婚登记处。“好有夫妻相!”“祝百年好合!”“什么时候吃喜酒?”留完言,你走进卫生间,不经意间瞥见她搬走时忘拿的半管洗面奶。周日的夜色总是来得很突然,48小时没出门的你陷入了纠结,因为到底点盖饭还是炒粉,你真的决定不来。一片混沌中,你点开朋友圈,看见隔壁工位的兄弟刚刚发了周末拍的9张图。你不禁感慨,城郊竟然有这么好看的湖,还能支帐篷,做烧烤,喝啤酒。《小小的愿望》剧照反正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些日子,每当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好事,你不是真真正正的快乐,心里反而会涌起淡淡的酸。日复一日中,这股酸味已然酿成某种难以启齿的自我怀疑。你自诩是个随和开朗的热心肠,怎么现在却见不得朋友们过得好?“难道我的内心竟是如此阴暗?”一个或许能让你感到宽慰的事实是,除非修炼到超然物外的境界,人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准确评价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原初动力。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思汀格(Leon Festinger)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寻求评价的,尤其是和那些与自己相近的人。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影响力最大的学说之一。《流金岁月》剧照所以当你自责为朋友送出的祝福不够纯粹,你可能忽略了,朋友也正暗暗羡慕着你所拥有的某些东西。而且恰恰因为你们有过共同的经历,足够熟悉和亲近,才会从对方人生的积极变化中感到压力。这就好比一个刚能颤悠悠从初级道滑下来的成年人,不可能觉得谷爱凌的优秀威胁到了自己,也不会因为旁边的小朋友学得慢而产生成就感。身为世俗中人,我们这一生注定会不断通过和身边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方方面面,继而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向上比较”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也从而产生改善自身的动力,“向下比较”则会助长我们的信心和自尊。《一点就回家》剧照不过,这种本该帮助我们调节自我认知的心理机制,在如今这个年代,确实更容易趋向“向上比较”的一端,误导我们做出偏颇的判断。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哲学家陈嘉映曾谈到,当代人的成功焦虑与信息的高度流通有很大的关系。过去,人们生活在村庄、公社、单位等小社会群体中,因而成功的机会特别多。他拿自己的青年时期作比方,“我在公社打球最好,我在公社最博学,我在公社最漂亮⋯⋯一两万人里你在某方面是个尖子,人的生活有三四十个方面,那就有三四十个卓越的人。”但当我们的生活接通了电视和社交网络营造出的世界,视线便全部集中在那些全中国、全世界最闪闪发光的人物身上。如洪水般涌来的完美偶像和社交网络无孔不入的渗透力,一方面拉长了我们比较的标尺,另一方面,也鞭挞我们成为更勤奋的自身形象管理者。这并不是说,朋友圈里传出的喜讯都是虚假的,但当“过得好”和“过得比别人更好”成为社交网络上通行的政治正确,每个人接收到的有关朋友的信息,都经过了筛选和编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成为网络时代系统性信息不对称的承压点,演变出形形色色的同辈压力、同行相轻、塑料友情。《欢乐颂》剧照所以,当你下一次不可抑制地眼红“别人家”的孩子和伴侣,当你无法为朋友的开心而开心,不必急着低落和自责,而是试着反思一下,你是否陷入了一场“谁过得更好”的伪竞赛?因为这场竞赛,你是不是已经很久没做那些真正让你快乐的事情?(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6期。)排版:傲寒/ 审核:同同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