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剩女之耻:令9000万单身女性窒息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来源:千羽解读
一部影片仅仅用了85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据统计,目前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而单身女性数量将近9000万。
面对迟迟不愿结婚生子的单身女性,人们对于“剩女”的诟病与议论也到达了高潮。
似乎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无论她生活的多好,她有多大的成就,她的这一生都是有“污点”的。
于是她们承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深深恶意,一边坚持自己,一边与世俗对抗。
到底是什么问题让9000万单身女性窒息?
而“剩女”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姑娘,你被剩下了”,老外视角下的《中国剩女》故事
近几年,一部由以色列导演拍摄的《中国剩女》(英文片名为Leftover Women),一经上映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
有人甚至三分钟都看不下去,就已经忍不住要口吐芬芳了。
作为一部由西方导演执导,上映于西方电影节的一部中国题材的影片。
《剩女》在外国所掀起的讨论热度说明:
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剩女”现象,已经在西方导演和观众的眼中,成为了一种“奇观”。
影片通过对三位中国女性进行长达三年左右的跟踪拍摄,讲述了这些到了所谓“应该结婚的年龄”却依然单身的“剩女”们所面对的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与偏见。
大龄单身女性群体在西方国家也很常见,为什么“中国剩女”却在国外意外爆火?
影片中的三位“剩女”又经历了什么世俗的偏见?
1.当你到了一定阶段选择不结婚的话,好像任何人都有权利嘲笑你
影片中第一位出场的女性名叫邱华梅,35岁来自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
邱华梅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连着生了5个闺女,也没有如愿,因此邱华梅的家世并不出彩。
但华梅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农村,成功在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
即使这样,35岁的她依然孤身一人。
她频繁的去相亲角、参加各种相亲活动以及去酒吧邂逅,但都一无所获。
在跟人沟通的时候,华梅无奈的说:
“当你到了一定阶段选择不结婚的话,好像任何人都有权利嘲笑你,包括我的姐姐,都会让家里的小孩叫我光棍姨,这是一个很受侮辱的事。”
而华梅难得一次的回老家探亲,与家人的对话中也充满了窒息感。
华梅回家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没找对象吗?”
华梅说:“结婚有啥好处?”
华梅家人:“这不是好处不好出的问题,到外头人家一问,我都没法说!上学上傻了你,就像入了邪教一样!”
华梅:“不结婚,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不结婚判刑了是吗?”
华梅家人:“不结婚可不是判刑了,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你不想想街坊邻居,咱们出了门,他们怎么说,得怎么议论?你也别回家了,你忘了我,我也忘了你,你不回来,事情就解决了!”
难得回一次家的华梅,经历着最亲近的人扑面而来的数落与埋怨,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镜头下,在华梅家的一角,堆了很多条被子,那是她母亲多年前就为她准备好的嫁妆。
华梅坦言一回家看到那么多棉花被就让她感觉压力很大。
华梅也未尝没有努力过,她一直觉得愧对家人,让家人们一直忧心她的婚姻,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化解家人的这个忧虑,这种“责任心”把她压得喘不过气。
这种压力,也让华梅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华梅对心理医生说:“只要不结婚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任何人都可以说你,四面八方的声音都是嘴巴,而我想过一种生活,没有任何声音的生活。”
最后,华梅选择远赴法国留学深造,远离了这场舆论的漩涡。
2.28岁有车有房北京户口,却无一人敢娶
影片中第二个出场的女人叫徐敏,28岁的她拥有北京户口,不仅在当地买了房和车,还做着电台主持人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
按理说徐敏的身边肯定不乏爱慕之人,谁料她到现在一直结婚无门。
在一次线下的相亲活动中,徐敏认识了一位海归博士,俩人第一次见面就很投缘,私下聊得也很好,很快就谈起了恋爱。
男子仪表堂堂,在北京做公务员,本以为徐敏这次能收获爱情。
但最后还是因为男方没有北京户口,这段感情,在徐敏父母的制止下结束了。
在中国,结婚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这其中掺杂着太多中国式家庭间的伦理和观念。
徐敏曾经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当时也是由于母亲“看不起江浙沪”的思想而告吹。
徐敏坦言,自己的感情,母亲的意见要占到70%-80%,而一向强势的母亲,让徐敏无力反驳。
徐敏的择偶标准其实不低,要求对方品学兼优,仪表堂堂。家境还不能比自己差,尤其无法接受农村户口。
但拥有以上条件的单身男士,他的择偶标准又是另一番风景。
在相亲市场上一直存在着“男生好年轻,女生好财力”的铁律。
也正因为如此,被剩下的女生大多很优秀,而被剩下的男生则反之。
面对这些,徐敏深陷了迷茫,那么结婚的女性就一定代表着结局圆满吗?
3.婚姻也许谈不上什么幸福,倒是有一份难得的踏实感
纪录片中第三个出场的女人叫盖绮,40岁的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做着一份大学老师的工作。
拥有较高思想层次的她本可以选择爱情,但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盖绮是整个纪录片中三年内唯一一位成功脱单而结婚的姑娘。
盖绮博士毕业,北京户口,而丈夫农村出身,没读过很多书。
曾经盖绮也觉得俩人并不是门当户对,甚至曾经她和徐敏有着同样的征婚条件:
要男方有车有房,要北京户口,要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亲戚的催促,盖绮的标准一降再降。
好在相亲对象虽出身农村,也的确是个上进的小伙,平时也对她温柔体贴。
盖绮的心也逐渐平静下来,她选择了一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路,也是一条世俗且平常的路。
仅仅一年半时间,盖绮就完成了相亲结婚生娃。
盖绮结婚这天,母亲看起来比她还高兴。
盖绮的母亲说:“你总要放弃一些东西,即使结了婚以后也是,因为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个习俗,咱们总是逾越不了这个,还得走常人走的路。”
母亲的话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而盖绮也在40岁的时候终于走上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路。
盖绮发表结婚誓词时说道:“我还是比我想象的要激动的,我是学文学出身的,但是我不想用什么华丽的辞藻,我就想跟你去拥有和创造最世俗的幸福。”
镜头扫过农村婚礼的舞台与场景,与文学出身的她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婚后盖绮为了配合丈夫的工作,她从首都师范大学辞去教授之职,跟随丈夫到广州谋发展。
盖绮坦言:“婚姻也许谈不上什么幸福,倒是有一份难得的踏实感。”
影片中这三位大龄单身女性,她们一边承受巨大的压力,一边则不断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现实与理想让她们感到无助与绝望。
而更可怕的是,这是中国所有单身女性,正在或未来一定会遇到的困境。
中国式剩女之耻,也正在令无数的单身女性窒息。
4.9000万“中国剩女”被羞辱:不结婚,就是最大的失败者
正如纪录片中华梅所说的:
“剩女这个词,我不停的去骂它。我想从这个词里解脱出来,有时候我觉得我战胜它了,但还是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胜利。
你打赢了一个又一个,但别人好像有千军万马一样。好端端的人生就过成了这样,就是因为不结婚的原因,过着一边战斗一边逃亡的生活,只能在世俗的舆论中挣扎求生。”
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对“剩女”的官方解释为:
“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而在民间,剩女的界定则更为通俗:“凡是27岁以上还没有结婚对象的女人都是剩女”。
很多家长可能都听过类似的话:“你女儿都三十了,还不嫁人,丢不丢人?”
“三十岁不嫁人丢人”说到底,就是将三十岁没有嫁人的“剩女”污名化,将她们从“正常的,完整的人”变为“沾上污点的、被贬低的人”,赋予了她们某种不光彩的色彩。
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的女性,被先入为主地断定在性格、品行、能力、审美、社交上存在问题;
三十岁不嫁人丢人被认为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单身女性被塑造为一个无能者与失败者的形象,遭遇了歧视和社会排斥。
而这也是让无数单身女性窒息的问题根源。
女人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单身呢?
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
北欧国家,美国、法国等国家,单身人群都占到人口一半以上,亚洲的日本也有40%。
欧美单身者过半,中国大龄未婚女性却扣上"剩女"的标签,“剩女”变成了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构建出的社会问题,令无数单身女性抬不起头。
这种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伤害了很多无辜的女性,增加了他们的焦虑与压力,甚至给许多家庭中的长辈父母制造了某种恐慌
但纵观“剩女”为什么被剩下来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种“剩女”标签,是对女性多么大的偏见。
“剩女”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传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
很大一部分女性并非因为找不到结婚对象而被“剩下来”,而是传统婚姻对她们不再具有吸引力,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和生活水准,她们主动选择了单身状态。
面对这些歧视与偏见,单身女性的出路又是什么呢?
5.“剩女”是一种污蔑,请让她们自己选择生活
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行,词典中收录了大量的网络热词,而“剩女”一词却并未被收录其中。
2017年中国妇女报也曾呼吁媒体同行把“剩女”列入禁用词。
对于不能够及时结婚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他们说
成“剩男”、“剩女”,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是对他们的歧视与污名化。
单身只是一种状态,而非罪过,无论男女,都不该被污名化。
不能以婚否作为评判人生成败的标尺,尊重每一个人结婚或不结婚的权利,认可其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结婚并不是每个人的必须选项。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主动选择单身的女子,写作、旅行、开自己的书吧、咖啡店、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相当的精彩。
比起和一个凑合的人,谈一场凑合的恋爱,结一场凑合的婚,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快乐地生活!
所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请停止指责未婚的女性和男性吧。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