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angao2@lifeweek.com.cn五一假期出门旅行是我每年必做的一件事。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五一是我全年能够去远方的唯一时间窗口,也是我一整年的盼头。
每年春天,我都会早早地开始规划机票和酒店。大概从三月起,我就会每天刷好几次各大航空公司官网和旅游出行app,看看是否有酒店优惠活动或廉价机票可以“捡漏”。确定目的地之后,我就会立刻开始做旅行攻略,把打算体验的项目列出来,把想去的地点在地图里标记好,甚至会提前买好需要的门票。最晚不超过四月中旬,我的行程就基本安排妥当了。
距离五一放假的时间越近,我的心就飘得越远,公司里讨论假期安排的氛围也愈发浓厚。同事中有很多喜欢旅行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五一出行计划。有的人还没想好去哪玩,先听听别人的安排,给自己找点灵感。有的人已经有了想去的地方,但还没凑齐人,于是四处招募旅伴,把目的地夸得天花乱坠。还有的人已经决心哪儿都不去,但也来凑热闹,参与大家的讨论。毕竟,小长假对打工人来说是一件心心念念的大事,光是聊到游玩计划就已经能感受到这种火热的气氛了。
然而变故总得来得那么突然。四月中旬,北京疫情又起,于是经过艰难的自我说服,我只好接受这个事实——我今年的旅行计划泡汤了。这一年的盼头就这么从高处直接摔了下来,消失在了春光里。我回味起上一次旅行,那是去年五一,我和好朋友一起去上海玩。我们俩走在武康路上,周围是颜色清新的建筑和一些设计独特的小店,身边擦肩而过的摩登男女都叫人移不开眼睛,头顶的梧桐疏疏地筛过春末夏初的阳光,我和女友一人拿着一个冰淇淋,走在斑驳的光影里。那种放松舒适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驰神往。旅行的魅力可能就是让我们能通过走进他人的日常,来逃离自己的日常吧。比如,同样是在一个好天气里散步和吃冰淇淋,在我家楼下做这件事和在遥远的上海做这件事,感受就完全不同。我经常在北京的胡同里看到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某家老字号茶店买冰淇淋吃,他们买了之后会先拍照,看起来充满幸福。我曾经也是这样,但当我在北京待了接近十年之后,散步时顺便买这家店的冰淇淋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导致它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另一个我体会很深的例子是我老家的奶茶店。最近几年,老家长沙的一个奶茶品牌非常火爆,很多人特意跑到长沙去“打卡”。这家奶茶确实挺好喝的,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经常会买,但每次看到游客们千里迢迢跑来这个城市,排半天队就为了买这个奶茶,我还是会觉得特别好玩儿。对游客来说,这个奶茶已经不仅仅是用来喝的普通饮料了,而是类似于一个城市的“地标”,喝上它就等于自己已经远离了日常生活,处于“在别处”的状态了。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在任何地方识别一个人是否为游客就变成了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对着看起来并无特别的事物进行拍照的大概率是游客,摆出造型让同行者给自己拍照的则必为游客无疑了。只有游客才会对所在地有新鲜的惊奇感和无穷的探索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是过客,所以想把自己处于此时此地的瞬间永恒地保留下来。本地人则不同,他们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很久了,那些令游客啧啧称奇的东西可能只是他们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我曾经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常生活,渴望去到陌生的地方体验新鲜的事情。然而疫情以来的这些年也影响了我对于“常”和“无常”的看法,我越来越觉得“无常”才是“常”态,在当下能够平淡无奇地正常生活已经算是一种幸运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微妙的心态转变,今年被迫取消旅行计划,我也没有太多的抱怨,在一开始的失望之后,想到自己还拥有的安宁生活,心里也有了稍许慰藉。既然不能去远方,我决定“就地取材”,重新探索这个熟悉的城市。尤其要不负春光,好好享受大自然。和我抱有相同想法的人也不少,在这一届“假期朋友圈摄影大赛”中,我看到了前所未有之多的野餐、逛公园、爬山等亲近自然的图片,往年从来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我看到平时爱美怕晒、一年四季都“全副武装”的女同事戴着遮阳帽坐在了草坪里晒太阳;平时木讷少言、总是被我们开玩笑说是“理工直男”的大学同学拍摄了南方城市的湖面和鸭子;就连平日里最没有情调的程序员同事竟然也去了户外露营。今年的春天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珍爱,每个人都想抓住它,再也不敢将它视作理所当然。在同样的心情之中,我在高温天里排着长队做了核酸,巴巴儿地等着,一拿到阴性证明就赶紧出门了。我没有特定想去的地方,只是想要离户外更近一点,不错过当下的季节,于是漫无目的地闲逛,仔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空气中已经有了几分初夏的热烈,阳光白晃晃地砸下来,透着一股狠劲儿,然而一走到有阴影的地方,清新凉爽的空气又细细地吹过来了,到底是“首夏犹清和”。由于饭店不能堂食,我买了一份麻辣烫,坐在空旷的街边花坛旁吃着。北京的日常情景正在我眼前不断地放映,我努力假装自己是一个游客,试图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细节。街上比平时要安静许多,一对年轻的情侣牵着手说说笑笑地散步,戴着黄色帽子的外卖员在马路上飞驰而过,高楼大厦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成片的白云在天上缓慢移动。第一次这么漫无目的地观察北京,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在我的“游客视角”的注视下,北京竟然变得有些陌生起来,有一些说不上来的距离感,但又好像被我发现了它的秘密和细节,因而和我有了更亲近的联结。我一边吃,一边看,在台阶上坐了很久。在这个安静而缓慢的过程中,一个念头从我的心底升起,我意识到,在无法自由旅行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可能都需要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日常生活之趣味的探索之中了。《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一场决斗被判禁足42天,活动范围不能超过自己的房间,于是他就在目之所及之处进行思维的旅行。看完后我深受震撼,也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当出行受到限制,我能否在陈旧的环境里找到新鲜感,在有限的空间里放飞思绪和想象力呢?如果可以,生命会变得更加自在和宽阔吧。 我没有答案,但是我觉得,将生命体验由向外拓展转为向内探索,恐怕是我们当下亟需学习的功课了。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