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专访: 三年,昌平实验室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责编 | 李珊珊
“昌平实验室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专注于基础和转化生物医学研究,以解决国家和全球所面临的重大挑战”。2023年的10月下旬,在“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暨昌平实验室成立三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上,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在致辞中提到。
2020年10月24日,昌平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我们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前沿技术突破为目标”,昌平实验室的副主任金勤献向《知识分子》解释。
仅仅论文是不够的,
要做出真正“带来改变”的研究
要有基础研究,又要让基础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论文中,这就需要不简单以论文、专利、资历、奖项等作为工作目标,鼓励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尤其解决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这是昌平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目标。实验室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挑战是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
金勤献介绍:我们组织了不同领域27位优秀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形成新增病例变异毒株取样、样本转运、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实验室验证的快速反应体系,以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同时评估新型变异株对疫苗、中和抗体的影响……“我们在新冠病毒变异预测方面做到全球领先,靠的就是这种大兵团作战的科研攻关体系”。
在昌平实验室,除了进行科研方面的探索,体制方面的探索也正在进行,这里采取了灵活的人事制度,引进的领衔科学家包括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全时回国的刘河生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通过双聘方式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一批优秀的一线临床专家也以双聘方式参与实验室工作。
过去的三年里,几乎每个周日,由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发起,昌平实验室新发突发传染病方向的领衔科学家都要聚集在一起召开例会, “要让大家了解整个研究的进度如何,其他人都在做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对于合作而言非常重要”,金勤献说。
“科研机构往往有两个极端,如果完全按照规划,可能很难解决创新问题;而如果完全按照兴趣,则可能无法解决一些需要合作的重大问题,昌平实验室就是把任务导向和科学家的创造力结合起来”,金勤献说。
在昌平实验室,仅仅发表论文是不够的,要做出真正“带来改变”的研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解决战略性重大问题……找到各个领域最适合的科学家,提供相应的条件,用任务驱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去解决重大问题”,金勤献这样介绍到。
在昌平实验室,科研人员们被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从人事到经费的使用方面,比其他科研机构都有更多的自由和便利。此外,这里还有国际化的项目经理、有专业的HRBP、知识产权、法务团队,为科学家们提供专业的支撑和帮助。
“我们把科研攻关能力作为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依据,不论资排辈,以结果为导向,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就可以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让科研人员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以此激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突破”。金勤献说。
与此同时,这里的研究计划,也有足够的灵活性,“很多科研机构的项目都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规划的,但我们大约每3个月会沟通一次,如果论证后认为项目原来的计划不合适,可以尽快调整”。
昌平实验室注重实现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金勤献解释:“我们要做的是“0到10”的创新,既注重“0到1”的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理和技术突破,并进一步发掘具有“1到10”创新突破潜力的平台型技术,加速转化。通过实践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创新项目立项与动态管理,开展技术概念验证和临床价值验证,将科技成果转化前移到基础研究阶段,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速度,加快实现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个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重大问题,又能充分发挥研究者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的科研机构,运行3年,有哪些收获和启示,为此,《知识分子》专访了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
知识分子:成立三年来,昌平实验室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谢晓亮:三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之一,昌平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高地,已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如首创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精准预测新冠病毒逃逸走向,领衔科学家曹云龙为此入选《自然》杂志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快速打造国际最前沿的抗体研究平台,研发出现实中很难被病毒逃逸的新冠广谱中和抗体SA55,目前正在开展临床试验,此外新冠广谱疫苗的研发也在快速推进中;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早期癌症检测方面取得可喜进展;采用个体化、靶向性的神经调控手段,干预重度抑郁症、自闭症等疾病……
知识分子:昌平实验室在新发突发传染病、脑疾病、癌症等研究方向上有布局,您当时在这些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是如何考虑的,目前进展如何?
谢晓亮: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凝练布局重大科研任务。伴随着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免疫治疗、机器学习等一轮接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生命科学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一个数据匮乏的学科走向数据充足、技术驱动的定量学科。昌平实验室正是以“技术驱动”为优势,不断致力于突破底层关键技术,解决重大共性源头问题。衡量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是有没有占据生物医学前沿的制高点,有没有真正创造生产力,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利影响,能不能造福百姓的生命健康。在昌平实验室,不是以人来定任务,而是以任务来组织团队,通过聚集海内外顶尖科学家,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目前上述方向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可喜的初步成就。我们也会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进一步调整重大科研任务,力争产出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科技成果。
知识分子:昌平实验室吸引也培养了曹云龙等一大批很有潜力的明星青年学者,想了解一下昌平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独特的模式?另外,您认为在昌平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谢晓亮:昌平实验室在引进海外知名科学家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青年科学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年轻科学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鼓励他们在年富力强时就做出真正重要的原创科技贡献。
昌平实验室科学家的重要特质包括:(1)家国情怀;(2)甘坐冷板凳、啃硬骨头;(3)宽广的国际视野。
知识分子:本次昌平实验室成立三周年,您选择了邀请全球最顶尖的学者们(诺奖得主一位,拉斯克奖得主两位),举办一次国际学术论坛来为实验室庆生。在致辞中,您也曾提到“全球交流和国际努力必须得到维护和弘扬”。想请您谈谈,对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您对这方面目前的发展有何建议?
谢晓亮:我们本次论坛所纪念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国际合作的典范。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受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X射线晶体衍射数据的启发,推断出DNA应为双螺旋结构。伟大的科学发现不是属于某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放合作尤为重要,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我们就公开了新冠病毒变异研究的数据库,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三年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国际交流,目前正是恢复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期,我们应当抓住契机,加强学术和人才交流,打造国际互通、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生态。
知识分子:您对昌平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在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大格局中,您希望这个实验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谢晓亮: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在近代中国动荡坎坷的时代、艰苦卓绝的条件中,筚路蓝缕,为我国的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与发展贡献了不朽的功业。但限于过去极其有限的教育和科研条件,我国生物学家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还很有限。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前所未有。科技的强大是我们面对一切变数的底气。昌平实验室的使命就是引进培养高端人才队伍,提供关键科技支撑,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世界生命科学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