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不允许自己感动」?
近期播出的《再见爱人3》,老刘为傅首尔准备了14周年结婚纪念礼物。但面对这份“惊喜”,傅首尔不仅表现得非常平静,还清醒地捋了一遍自己过去在这段婚姻积累的「失望」,似乎带着一丝指责质问老刘:
你早干嘛去了?为什么偏偏等我想离开你的时候才做这样的挽回呢?
傅首尔这种看起来的坚硬和强势背后,其实隐藏着的是内心深处对于期待落空、需求不能够被及时满足或回应的一种恐惧。
在心理学上,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被脆弱(vulnerability)唤起的自我防御,目的是为了掩饰对于体验到脆弱情绪时的羞耻感。
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种「看似强势实则脆弱」的行为事实上并不少见,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它们往往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起来看今天的盘点。
对身边的人和事,
有很强的控制欲
关系中的过度控制欲,不仅表现为对他人决策、行为和观念存在强烈的主导跟支配倾向,有时候还表现为对亲密伴侣或家人一举一动的过度关心和负责,目的是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充分的信息,控制身边的一切按照自己期望的轨道发展。
尽管这样做常常会令人陷入紧张、焦虑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加剧失控的风险,并导致一系列人际冲突等糟糕的后果。
但由于内心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有着巨大的不安跟担忧,只有通过这种「绝对控制」才能获得对抗恐惧的安全感(Shapiro et al., 1996)
高度的计划性,
事事力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高度计划性不止于面对找工作、备考、结婚等那些生活中相对重要的事件时,会提前做好深入详尽的攻略,也体现在生活中应对各类常规的活动如日常家务、社交娱乐等,同样追求精确的行程安排和时间管理。
与此同时,高度计划性的人通常还更加关注以目标为导向和强调效率,并对临时突发的状况或可能给原计划带去干扰的因素感到抗拒、厌恶。
因此生活中,ta们大部分时候都活得很紧绷,很少有机会能够令自己松弛下来去真正地享受当下片刻的随遇而安。
高度的自我要求,
执着于追求成功和完美
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许确实能够在学习、工作和人生的方方面面,逼迫自己达到更高、更好的成就,毕竟ta们对细节苛刻,愿意投入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自我管理跟提升。
但遗憾的是,过分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会令ta们难以体验过程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并时常容易陷入自我批评与自我谴责的内耗中。换句话说,ta们执着于一个完美的结果,恰恰是因为无法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此外,生活中的完美主义者还认为,自己是否完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周围的人是否完美的影响。因此完美主义者也有很大概率扮演关系中的「控制狂(control freak)」角色。
给人距离感
有时候甚至有点冷漠无情
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群情感冷漠的人,ta们似乎不爱与人亲近,哪怕和亲人、伴侣也保持着一定距离。当然,ta们也从不主动关心别人,当别人向其求助或寻求承诺时,也大概率得不到回应或者被无情拒绝。
但有时候你很可能又会发现,ta们其实内心是很柔软的,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ta们也会默默地想要关心所爱之人的近况,也会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孤独感阻碍了ta们向外界敞开心扉,也可能是源自ta们内心深处无法控制对于亲密的深深恐惧,这种恐惧导致ta们难以信任别人,习惯在关系中本能地想要回避。
有强烈的主见,
且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反驳
有主见固然是好事,但建立在完全听不进他人建议、不接受外部批评基础上的主见,很可能反映了一个人脆弱的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即尽管ta对自我有很高的积极评价,但并不稳定。
所以面对反对自己的声音时,ta们出于一种对自我评价的维护,本能地会通过拒绝、否认进行对抗。即使这些声音已经默默在ta们心理埋下了种子,并可能令ta们因此产生或多或少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
而越是为了追求和维护高自尊,越容易让自尊水平变得更脆弱(Kõszegi et al.,2019)。当一个人总依赖于用高自尊来伪装也可以说是武装自己时,就会陷入自我折磨的无尽痛苦里。
遇到挑战和冲突始终表现平静,
看不出情绪的起伏波动
在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追求情绪稳定的今天,许多人会误认为情绪稳定就是从不发火、不发疯、不沮丧,不管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力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从容。
但事实上,这种万物皆空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压抑自我、隐藏和否认情绪的虚假情绪稳定。那些表面看起来的平静,可能是长期自我压抑带来的疲惫和麻木。
而真正的情绪稳定,指的是能够承认消极负面情绪的存在,且同样能够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焦虑或压力,甚至利用压力去帮助自己更灵活、更有弹性地接纳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总是展现出自信,
认为自己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任何时候都无比自信的人,有的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NPD),由于ta们不健康的、过高的自我评价水平(Campbell et al.,2004),对于自身的实际能力无法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因此习惯性表现得盲目自信。
但还有另一群人则恰恰相反,ta们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真的自信,甚至自尊水平很低,ta们只是不允许自己看起来不够自信。同时ta们对于「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充满着执念,并选择性地低估和忽视了自身局限、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外部影响。
长期以往,自信与坚强作为保护色,不仅将淹没ta们的需求,还会吞噬ta们的快乐。
无论对方如何表达
习惯性曲解、反驳和否定他人
沟通中,这种反驳型行为其实是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的一种表现。ta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内心会不自觉地设立起一道屏障,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沟通的焦点就会不自觉地从接受实际信息上,转移到「怎样才能躲避对方的攻击」或「如何更好地反击以赢取这次对话的胜利」上。进而就会让人通过强烈但可能多余的自我辩护、主动反驳或指责对方,以及选择性回避话题等来进行自我保护。
相对而言,高敏感人群、自我价值感较低和人格不太成熟的人,更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
强调各方面的独立,
尤其在情感上从不示弱
一个人真正独立的过程是完成一种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都「自主」(autonomy)的状态(Steinberg, 2011)。在大部分人的生命旅程里,独立是从独立于父母和原生家庭开始的,除了在经济上不依赖于家庭,它还意味着在生活自理能力、情绪精神的掌控力和责任水平上与家庭划分清晰的边界。
然而,追求独立和学会在关系中适当地依赖、示弱并不矛盾。有些人害怕示弱,是因为觉得示弱代表着向他人求助,而求助意味着可能被拒绝、被嘲笑、被视作是无能和羞耻的。所以总是习惯于逞强,要求自己独自扛下所有的事,哪怕这件事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KY作者说: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不要害怕。你应当可以看见,ta们隐藏在强势背后恐惧的一面。就像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到的那样:
“也许我们生活中一切的恶龙都是公主,她们只是等候着,美丽而勇敢地看一看我们。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而如果对方是你爱的人,当你看穿ta的逞强和脆弱,并试着用「温柔」的方式去回应ta,也许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当然前提是,你确信对方是值得的人,ta对你也会怀有同样的爱意与付出)
(在后台回复「温柔」,可以进一步了解「温柔」这个特质,对于亲密关系起到的重要作用)
那如果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从尝试提升自我觉察开始,并意识到强势其实并不能真正保护你自己。
相反,脆弱却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重要组成,也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和深度连结的一种宝贵资源。只有去试着主动拥抱脆弱、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你才有可能会获得真正的力量。
以上。
Reference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