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白头、新冠“出圈”,告别吴尊友!
2023年10月27日,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逝世,享年60岁。
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已很少有人不知道吴尊友的名字。在幕后,他参与全国及重点地区疫情趋势研判,在台前,他多次就疫情走势发声,获得大量关注,成为“出圈”的“国民专家”。
谁也没想到,淡出视野不久的吴尊友,再次“回归”竟是辞世。
流行病专家
公开资料显示,1963年6月,吴尊友出生于安徽黄山。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吴尊友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恰逢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培训项目与中国卫生部合作,计划在国内疾控系统中考试选拔一名公派留学人员,吴尊友参加了选拔,并在两年后拿到了名额。
1991年至1992年,吴尊友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公共卫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吴尊友回国开始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加入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成为中国研究艾滋病学者第一人,也是时任院长曾毅院士的博士后。
2003年,又参与“非典”(SARS)防治工作。
2005年,吴尊友任中国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7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吴尊友即参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为公众所熟悉。
2023年1月,吴尊友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吴尊友的研究领域为: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项目评估等。除此之外,其学术兼职还包括:UCLA兼职流行病学教授,UNAIDS科学委员会委员,UNAIDS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学术方面,吴尊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美国NIH课题等研究课题40多项,主持重大专项1项、NIH 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包括在《科学》《柳叶刀》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50多篇,是《牛津公共卫生教课书》作者,主编中国艾滋病防治英文学术专著两本。
吴尊友也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励或荣誉,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UNAIDS金质奖章、国际毒品学会Rolleston大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并荣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名人堂”。
疫情三年白头
纵观吴尊友的履历,他半生与流行病防控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其人也最终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走进大众视野。
三年里,吴尊友出席了多场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也多次就疫情发展作出研判。
2020年伊始,吴尊友投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当年2月下旬,他赶赴武汉,分别考察重症病人和轻型/普通病人救治;6月中下旬,又深入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面对面调查北京最早发病的8个新冠病例,寻找北京新发地疫情源头。
他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促进了冷冻食品安全复市,规避了部分新冠病毒污染冷冻食品流向市场。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团,赴北京、广东、武汉等现场考察,科学评估我国新冠防控。
作为业内专家,他不仅持续研判全国及重点地区新冠疫情趋势,还多次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在抗疫期间,吴尊友还多次通过媒体采访、个人微博等渠道,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将科技界对新冠疫情的最新认识转化为人民抗疫力量。这也是普罗大众熟知他的最重要原因。
因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突出表现,吴尊友先后荣获北京民进抗疫英雄人物、民进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典赞×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称号。2021年,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六部门授予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经历三年疫情,吴尊友的样貌悄然发生改变,头发从黑变白。曾有人将他“三年白头”的对比照发在网上,引发海量关注。
今年3月,吴尊友曾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候回应了自己“三年白头”,表示“很多人付出比我多,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
然而公众并不知道的是,吴尊友“三年白头”的背后,是其在2021年年初诊断出胰腺癌,并在患癌后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
防艾实践者
吴尊友因新冠疫情而走进公众视野,在此之前的20余年,他所专注的其实是艾滋病防控领域。他在21世纪初就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的关键人物,其后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一场传染病防控战役。甚至可以说,他改变了中国的艾滋病防控现状。
1988年,吴尊友就职于安徽省防疫站(安徽疾控前身)。那是在中国确诊艾滋病的第四年,他认为艾滋病将在未来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培训项目,研究艾滋病防治,成为当时唯一一名中国学员。
1995年,吴尊友获得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回国。彼时,艾滋病在国内出现了蔓延态势。吴尊友将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理论与国内防治工作实践相结合,针对静脉吸毒人群、失足妇女、流动人口、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和性伴侣等艾滋病高危和重点人群开展了大量的防治科学研究和现场实践工作。
吴尊友参加“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当时,我国吸毒人群感染率高,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报告显示,7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因为共用针具进行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1997年,在吴尊友等人的建议下,我国首次尝试向吸毒者介绍安全注射技术和减少危险注射措施,并于1999年首次在全国开展针具交换试点,取得了危险注射行为下降50%的成果。
此后,在卫生、公安等多部门协同下,在吸毒人群中推广美沙酮维持疗法,经过十余年坚持,基本控制了我国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这一做法得到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认可,将其作为艾滋病防治的典范在全球推广。
由吴尊友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控制单阳家庭HIV传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发现,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减少66%的配偶间传播。该成果转化为国家防治策略,通过2011-2016年间对全国12万HIV单阳家庭实施该措施,夫妻间HIV传播率从2.61%下降到0.78%。
他牵头负责的优化诊断与治疗结构性干预研究课题,简称“一站式服务研究”,使诊断到治疗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约12天,新诊断感染者年病死率下降62%。该成果同样被作为国家艾滋病防治策略之一。
2019年,“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公布了传染病防治专项第一批优秀课题单位清单,其中吴尊友团队获评为“艾滋病预防干预创新团队”。
在中疾控的官网上,关于吴尊友的最新一条消息停留在在2023年2月27日,他参与了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层专家研讨会。
结语
身为中疾控的工作人员,吴尊友一生参与了多次重大疫情防控处置,也见证了我国疾控体系的日益完善。
他曾公开回忆:“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我们的应对是被动的;而到了2013年,当禽流感发生时,我们的应对是积极的、是成功的。2015年当埃博拉在非洲流行时,中国疾控走出了国门,成功帮助非洲控制住疫情,再次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和国际社会的赞赏……”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吴尊友也表达了自己对三年疫情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关心。在《面对面》采访的背后,吴尊友谈到了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问题,他提及应该“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的培养”。
而他自己,也一直在以身作则实践这一点。作为流行病领域的专家,吴尊友在短短几年之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吴尊友的指导下,已有十九名博士、六十九名硕士毕业,其余还未毕业或是接受过其培训之人更是多达三万余人。
用行动诠释责任,用知识定义担当,这正是流行病学专家所应有的价值取向,更是吴尊友辞别世人后留下的一道思考题。
人民的公共卫生专家,永远怀念!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