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着和你的关系,让你无条件帮忙的,或觉得“我弱我有理”的人,不能深交。明明是出于善意为TA们提供了帮助,不但没换来对方的感谢,甚至还演变成了某种理所应当;你对TA们的行为提出质疑,TA们却反过来指责你斤斤计较,不懂得体谅别人的不易;你拒绝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TA们便直接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仿佛拒绝帮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道德败坏。“这种人很多,把太多次的无偿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次不帮就和你翻脸。”那么,为何这类人会引起众怒?如果遇到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生活中那些“我弱我有理”的人。
安徽有位盲人考上了大学,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残障设施,便和他的父母商议在校外为他租了一套房子。房子离学校仅有一墙之隔,空调、洗浴等设施都非常齐全。他的母亲也可以专门过来陪读照顾,且这期间所有的费用都由学校承担。更值得称赞的是,学校还专门为他配备了特殊的教师团队。这本是一件好事,他的父母一开始也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各种不满,找到学校,要求提供护工、助残车和导盲犬。谁知这家人,竟然到处投诉校方不照顾残疾学生,对学校之前提供的各种帮助只字不提。认为自己应当被特殊关照,一旦被拒绝,就会开始无理取闹、道德绑架。总是把自己标榜为一个“弱者”,做错事的永远是比他们强大的人。我想起读高一时,班上来了一个转学生,身为班长的我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职责。无论她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尽我所能帮她解决,生怕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感到孤单。文理分班她不知道怎么选,就让我根据她的成绩写个分析报告,供她参考。就连周末,她自己出去玩坐错了车,都会怪我没有给她指好路......“我不是不熟悉吗?”“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嘛!”“就是觉得你对我好才找你呀。”但后来我才察觉到,她这样的行为和霸凌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她的方式,比一般的霸凌行为更难察觉罢了!
弱者的武器是指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备话语权,所以只好通过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等非常规的方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弱者的武器本应该是对抗世界不公平的一种工具,但如果总是不加以限制地滥用,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恃弱凌强”的霸凌。
有的老人仗着自己年纪大,就要求年轻人应该无条件让座;
听说你升职加薪,聚餐时其他同事非要你给大家买单;
看到你是老师,张口就要求你给TA的孩子补课;
在亲密关系中,一方总是会要求做得更好的另一方付出更多,并把这种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TA们抱着"我弱我有理"的心态,竭尽所能地压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最可怕的是,TA们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不会被填满。在朋友、恋人、亲子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安全感”一直是一个看似十分虚幻的概念,我们很难明确说出“安全感”到底是什么?但又总觉得没它不行。在心理学上,安全感是一种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存在的世界的信任感。而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会表现得浮躁、不自信、疑神疑鬼、敏感脆弱等等。就像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的“总有刁民想害朕”,其实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语言表现。换句话说,因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身边的人都不够信任,所以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调到“受害者”的视角。一旦感受到不被照顾、优待,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我弱我有理"的观念,为这种不安全感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决方式。但真正的安全感,是靠自身内心的强大才能建立的,完全通过依赖外界得到的安全感,也只会像“纸老虎”一样,一戳就破。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提出:在婴儿早期的心理发展模型中,存在着一种“分裂机制”,来帮助并不成熟的TA将自体与重要客体的矛盾经验区分开。婴儿会根据自身经验,将满足自己感受的视为"好客体",与之相对的就是"坏客体"。随着婴儿年纪的逐渐增长,当TA得到了足够多的爱与照顾,情感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简单粗暴的分裂也会随之减少,"好客体"与"坏客体"会逐渐发生整合。反之,就会一直停留在采用"分裂"来处理外在现实的状态里,容易发展成病态心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不顺利,心理成长没有跟上身体成长,TA就很容易形成一个秉承着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我弱我有理的“巨婴思维”。"我弱我有理"有时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嫉妒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嫉妒是因为别人的优越折射出自己的缺陷,所引起的愤怒情绪。例如,我们往往不会嫉妒马云的成功,但会嫉妒身边的人过得比自己好。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把嫉妒看成了一种“投射性认同”:将自己给予自身缺陷的耻辱感压抑分离,之后把这种感觉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让自己感觉摆脱了耻辱感。换句话来说,有些人会将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转移到他人身上,用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来换取片刻的满足。很多人都苦“弱者理论”久矣,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认知。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比如拒绝为TA们提供不合理的帮助。当那些总是秉承着“我弱我有理”就肆意妄为的人,失去了“绑架”的对象,这种现象说不定也会随之减少。和一些"我弱我有理"的人沟通,会很容易被TA们的话语带入到“情绪陷阱”里。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对话,就容易演变成本能的情绪宣泄,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在沟通时务必把注意力放在事实本身,专注于我们想要表达的需求与结果。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是不合理的,帮忙的话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你就直接说出你的感受。不要和对方进行过多的情绪拉扯,不然气坏了自己,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受传统"熟人社会"的文化影响,人们对于"边界感"的概念非常模糊。他们大都不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反而将接受别人的帮助、依赖他人视作理所应当,甚至会认为他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完善自己。如果你不想一直做那个被冒犯的牺牲者,就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边界,时刻谨记:你不需要对他人的言行负责,更不应该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生气的时候就说生气,该拒绝的时候就明确拒绝,不要将自己情绪的控制器交由他人处理。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到某些人设定的"我弱我有理"的陷阱中,多半还是因为对方是我们在意的人。我们因为在意、关心对方,不想看到TA们身陷囹圄,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可惜的是,我们的在意、关心,反而成了对方绑架我们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再给你们之间最后一个机会,坦诚地向对方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你是一个有足够心理能量的人,也可以帮助TA了解、改变自己的心态。当然这意味着要承受来自“弱者”的情绪攻击,所以要量力而行,不要轻易这样做。如果在你明确表示自己的想法后,对方依旧没有任何改变的话,我的建议是:不要再抱有“TA们会变好”的幻想,你也没有责任去拯救TA们。时刻谨记:我们没有必要在不在意自己的人身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真正爱你的人,对你好的人,不会通过刻意为难你来达到目的。“没有任何一种付出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一种得到不需要心怀感恩。”但凡事有度,有些事情一旦超过了合理的边界,就会伤人伤己,破坏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谁都不应该靠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无论这个人是你人生的过客,还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对方完全不在意你的感受的那一刻起,你都应该重新思量你们之间的关系。与其陷入帮与不帮的无限纠结中,不如告诫自己保持距离来得重要。个体独立,是幸福的起点。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我,建立边界意识,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构建自己的底层结构,成为强大且独立的个体。
当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去挖掘潜力、解释痛苦、缓解压力、降低焦虑、调整关系……甚至还可以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想学习心理学,该如何入门?要想成为专业的心理学从业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