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用音乐拥抱彼此
新刊出炉,点击订阅
《爱乐》2023年第11期
「室内乐:用音乐拥抱彼此」
🎵🎵🎵
领唱者·说
贾抒冰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副教授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室内乐,也就是chamber music,这种体裁在今天已经是非常家喻户晓了,但是我要首先跟大家聊一下这个体裁或者术语的起源。起源在学术上可能众说纷纭,但是我想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跟大家把我的学习和我体会的心得分享一下。
室内乐是个西方体裁,或者说是欧洲音乐的体裁,就从翻译成中文的这个名称来看,它是室内的,所以室内乐在一开始是个功能体裁,它体现了音乐的演出地点是在一个小型房间,而不是大教堂或者大的音乐厅,所以室内乐在起源上是一个小型器乐合奏的体裁。那么这个体裁是从哪来的?“室内”这个修饰语又是从哪来的?大约300年前的意大利地区,有一种音乐体裁后面带有“da camera”的后缀,大意是“室内的”,多用来修饰室内的奏鸣曲,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里面就叫它“室内奏鸣曲”,也就是“sonata da camera”,这也是当时意大利小型器乐合奏的主要体裁。这种体裁的特点首先是演出地点在小型室内,另一个特点就是风格取向,相较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室内奏鸣曲是更轻松欢乐的舞曲风格。在家庭的小型空间里演出时,一定会有跳舞的环节,所以它是一种带舞曲的组曲的形式。
除了功能体裁,我们再来聊聊它的配器,巴洛克时期不管是教堂里面演的还是所谓室内的,一定是三把主奏乐器,通常是两把小提琴加一把低音提琴,然后再配通奏低音,通奏低音乐器是不作为旋律乐器出现的。所以在巴洛克时期,标准的三重奏鸣曲或者室内奏鸣曲都是三把旋律乐器演奏。这也解释了我们今天特别习以为常的室内乐最常见的弦乐四重奏,是两把高音乐器也就是小提琴,加一把中提琴,再加一把低音乐器,也就是大提琴。
所以从源头来看,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在室内乐这个概念里面不包含二重奏,虽然在后面的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很多二重唱,但是二重奏的形式并不作为室内乐体裁,而是被当做独奏,比如很多小提琴独奏作品,它的钢琴部分就是一个所谓伴奏的声部。所以最标准的室内乐,就是从一开始的三把乐器,也就是所谓的三重奏,发展到后面再加一把低音乐器的四重奏或者五重奏的形式。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特别有趣的术语源流上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大家可能会对今天的器乐的模式和搭配形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室内乐再往后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了后面的古典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也是今天给大家隆重推荐的,当然这个作曲家大家可能如雷贯耳了,就是海顿,古典乐派维也纳三杰之一,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接着我们刚才的话题,从一个2+1再加通奏低音的模式,再到2+1+1也就是两把小提琴加一个中提琴加一个大提琴的模式。在18世纪后半叶古典主义早期,室内乐成为了一种既有小型室内的功能性,又有社会学属性的体裁。我们如果了解音乐史发展的话,大家会知道在海顿那个时代有了大型的交响乐,有了大音乐厅,大家可以在音乐厅里面欣赏30个人甚至40个人以上编制的乐队。但是为什么四把乐器的室内乐会成为一个可以跟交响乐并行发展的体裁?因为我们在家里面买到的音乐或者演奏的音乐,跟大庭广众之下我们买票去大音乐厅听到的音乐,一定是有区别的。室内乐在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那个时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特定的社会学属性或者是家庭属性的概念,让人们可以更亲密或者私密性地享受音乐,在音乐里进行小范围的舞蹈和互动,所以室内乐有别于交响乐,更倾向于家庭的精致化。
18世纪末、19世纪初,家庭音乐会逐渐兴盛
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的室内乐,在感觉和认知上的转变就是从海顿开始的,海顿是承载了音乐体裁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作曲家,他是在一个关节点上的核心人物。理解了海顿你就会理解莫扎特,因为莫扎特的很多室内乐作品都是致敬他的偶像海顿的,包括贝多芬,他们很多创作概念都是源于海顿这个时期的转变。
对海顿的四重奏熟悉的朋友们会特别感受到,海顿的四重奏非常重视中低音乐器,尤其是大提琴。因为四重奏就四把乐器,大提琴声部也就是低音声部承载了更多跟上面高音区和中音区的平衡功能,所以海顿创作弦乐四重奏一个最主要的重点就是要平衡低音乐器跟上面传统高音乐器之间的关系。海顿让大提琴开始作为一种非常具有旋律感和独奏性质的乐器来进行配器,这是我们听海顿的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也是海顿的室内乐与巴洛克时期相比,非常明显的一个转变。
而且大家知道吗?虽然海顿的交响乐也很多,有100多首,但当时海顿最被大家看好的,在市场上的反响也是最好的,还是他的弦乐四重奏,所以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是他的全集里面最早被整理出来出版发行的,在海顿活着的时候或者去世不久,欧洲各大城市都有他的弦乐四重奏曲集出版。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情,就是海顿的很多四重奏是有标题的,他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云雀”、“普鲁士”,还比如今天德国国歌的旋律就来自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献给当时的国王的,这些作品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自带标题属性,所以大家欣赏的时候可以带着这种属性去聆听。
海顿弦乐四重奏的四把乐器还经常模仿交响乐队,四重奏声部已经具备了,只不过乐器数量较少,所以海顿会通过创作手法让四重奏模拟交响化,听起来很像交响乐队的感觉,尤其是让当时的人们在家里聆听或演奏时,就能有身临交响乐队之感。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曲方面的转变,也是审美方面的转变,更多的是社会学方面的转变。
借着海顿的东风,才会有后面的莫扎特到贝多芬,再到浪漫主义时期那么多音乐家,包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等,他们都把室内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体裁,让这种音乐变成我们今天特别熟悉的经典音乐的标准样式和标准体裁之一。
当然往后发展,室内乐的形式就不仅仅局限于四重奏,有了更多声部的参与,几重奏就是几个人加几把乐器,形式和主题也是变化多样,比如说舒伯特很多室内乐的主题都是来源于他的艺术歌曲。之后室内乐里开始有了更多乐器加入,比如管乐、钢琴等等,这些变化都给室内乐带来了非常多的生命力。所以室内乐是一种灵活性非常强的体裁,这是大家今天在市面上可以看到那么多室内乐形式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我们中国人创作这种体裁也有大概小100年的历史了,可能最早专业创作室内乐的作曲家就是我们上世纪40年代上海国立音专的谭小麟,他是欣德米特的学生,谭小麟有很多在欣德米特指导下创作的室内乐,比如说他的弦乐三重奏等等,都是获过国际大奖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差不多100年前就开始探索这种室内乐的创作,然后加入我们中国人本民族的理解。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专业的室内乐演奏团体和演奏家,比如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就有琥珀四重奏。
最后,如果要给大家推荐室内乐作品和作曲家的话,我还是想推荐海顿,因为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室内乐,一定要先了解海顿,要先把海顿吃透了。提到海顿的四重奏,我想推荐一个我平时上课常用的,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英国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叫Lindsay String Quartet,他们录的海顿弦乐四重奏是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最标准化的也是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Lindsay String Quartet
室内乐好的作曲家和作品太多了,所以我特别想让爱乐者,包括一些专业的学习者能够再学习一下海顿,听一些非常好的录音版本,你就会大概了解到这个体裁在创立之初的经典时期的一些风格,包括后面作曲家们的传承,再通过作曲放大到它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趋势的转变。
室内乐演奏家·说
基因三重奏
DNA Trio
钢琴|张佳林 大提琴|宋昭 小提琴|张精冶
室内乐讲究默契的配合,基因三重奏的成员之间是如何磨合的?
张佳林:在这一点上,基因三重奏或许非常与众不同:我们的合作追求的并不是“默契”,而是尊重——尊重三个人各自的个性和审美,在不引发重大舞台事故的前提下,尽量互不妥协,保留各自的个人化的音乐处理。不过这有个前提:我们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相识三十余年,合作18年,在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趋向层面一直是互相认同并彼此欣赏的。
宋昭:默契的配合,我觉得并不存在。世界上大概没有几组重奏是没有矛盾的,包括很多名家重奏前辈们。意见不统一又何言默契呢?所谓配合的默契,仅是一种舞台表象,那是他们高超演奏技巧和深厚音乐修为的自然技术反射,但那并不代表他们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默契,这话绝对真实。
所谓的默契,并不在于配合能力,而是在真正需要配合的那些瞬间。作为你的同伴或战友能够及时理解并甘愿放弃己见,来接住你传来的球或挖下的坑,这不是配合而是牺牲和顾全大局。这在于合作者之间,在人情与世故层面的交情如何,这里的关隘,在于演奏之内,更在于演奏之外。
上层的重奏家们,他们在音乐心智以及私交友情方面的连接,肯定超越音乐工作范畴。真正的默契是音乐理念和艺术精神之上的本真对话,是不存在从属与依附关系的精神交流。
四重奏的合作关系,有些像军队与军人,同出同入整体严谨。三重奏则完全相反,它更讲究自由释放、个性对话。若论磨合,四重奏需要保证尽可能多地在一起练习音阶基本功,或海顿、莫扎特等人的重奏作品。三重奏则可以选择尝试保持惯性、可持续的谈话、喝茶、月下小酌,保持三个人精神思考上的相互了解及必要的艺术交流。
张精冶:今年是基因三重奏在一起演奏的第18个年头,且目前三位还没有“散伙儿”的想法和迹象,这足以证明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和前提。所谓默契的磨合,其实就是时间!我相信,如果再过18年我们还没散伙,肯定比现在还默契。
请谈谈你们所热爱的作曲家。
张佳林:我喜欢的作曲家比较多且杂,包括很多流行、摇滚音乐人,但如果说热爱,或许都没有到那么炙热的程度。几乎每一位作曲家都有我挚爱的作品,也有我无法欣赏的作品,或许这也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不过当我觉得不知道想听什么的时候,海顿的《临终七言》、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陈升的专辑《放肆的情人》是可以随便拿一张CD播到完的选择。
宋昭:我想对基因三位而言,我们最喜爱的应该是贝多芬,我们几乎演奏了他全部的三重奏作品。当然,我们也爱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许多许多。当你的工作需要你重新研究并深入学习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一定会找到爱上他们的理由。
我个人还是最热爱巴赫,他的音乐充满理性的智能,有人说他的作品像数学,我觉得他更像科学与哲学的结合体。
在巴赫的艺术里,你无法做任何肤浅的情感处理,因为这会让你产生无处遁形的自我厌恶感。你也无法教条式地延续某些伟大的演奏,你必须学会从他的设计中找到你自己,演奏巴赫如同一次又一次漫长的忏悔。
张精冶:贝多芬呗!对基因三重奏来说,贝多芬是意义重大的,我们是从学习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开始的基因三重奏,排练时为了贝多芬吵了无数架,我们仨经常在排练贝多芬时吵得不可开交,结果排练无法继续,只能改成一起去喝酒……当然,基因三重奏更在学习和演奏贝多芬作品过程中“锻炼了队伍”。目前贝多芬三重奏作品我们基本都演过且出过唱片了,甚至贝多芬作品的三重奏改编版也演过且出过唱片了,比如周老师改编的“夜半幽灵”和贝多芬自己改编的三重奏版《第二交响曲》什么的。
公爵四重奏
Duke String Quartet
大提琴|李戎 中提琴|王哲风
第二小提琴|胡文洁 第一小提琴|徐春淅
室内乐有哪些吸引你们的地方?
胡文洁:我觉得室内乐相较于独奏来讲,它的音乐内容会更加丰富,相较于交响乐来讲会更加精练,因为它由四个不同的乐器组成。
李戎:室内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对我来说,室内乐最吸引我的就是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演奏。
王哲风:为什么和兄弟姐妹一起演奏那么开心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尤其是像我们四重奏这个形式,它把我们遇到的困难、压力分成了四份,但是它把我们所获得的快乐变成了四倍,所以这是让我最喜欢的音乐形式。
徐春淅:室内乐它是一个充满变化、也充满着沟通的艺术。在排练、演出的时候,你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有逻辑地传递给其他人。它会教我们如何站在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理解事情,所以我觉得它其实每天都在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人。
在19世纪的音乐生活中,室内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当今音乐生活中,你们认为它保留了哪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徐春淅:室内乐这个形式,诞生之初本就充满着增进感情、连接友谊、娱乐生活的社会意义。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业余生活,无论水平深浅,都能凑起来完成好听的曲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高、低声部十分完整。
18、19世纪的听众很熟悉古典音乐的语言,而现今的听众,对古典音乐的熟悉程度是大大降低的。我们作为演奏者,不光要展现上几个世纪伟大经典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作为传递者让现今的听众产生共鸣,这才算是完成了弦乐四重奏在现代的使命,也是完成了与这个形式最初的诞生相呼应的跨时代的完整闭环。
另外,我们现在演奏室内乐,经常是在音乐厅,甚至大剧场里。在狭小的空间里,大家都坐得很近,你不需要使非常大的力量;但是当你到了一个空旷的舞台,你跟观众的距离被拉得很长,那我们在演奏时的音响就会发生变化。
李戎:19世纪非常注重于情感、情绪的表达,作曲家的个人风格非突出。创作分两部分: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奏是二度创作。现在也保留了这一点,哪怕是同一首作品,不同的组合演奏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可否谈谈你们感触最深的一两部作品,以及现今世界上你们喜欢的四重奏组合?
胡文洁:我们是会根据我们目前学的曲目,听很多组去比较。更加欣赏、喜欢哪一组,我们就会专门去听。但是我们每首曲子喜欢的组合都不一样。
徐春淅:比如说巴托克的作品,我个人最喜欢的应该是哈根组合,他们的巴托克非常漂亮简洁,技巧上完成得非常干净。爱默森四重奏也非常优秀,也是我们经常去听的,他们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基本上你能听到的弦乐四重奏他们都灌录过唱片。
胡文洁:作品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吧。首先它的节奏是真的难,当时我们四个人在琴房,就对第二和第三乐章,对得是头昏脑涨。
徐春淅:这部作品跟其他不一样。它分成了三个part(部分),在part后面他写了一个单词“attacca”(不停顿地继续演奏),所以严格来说它又不算乐章。这部作品就像古典乐里的摇滚乐,整部作品一气下来,没有任何气口,不光是我们自己拉得很爽,观众听了也非常爽。
王哲风:如果挑一部旋律让我们感触最深的作品,那应该是雅纳切克《第二弦乐四重奏》。它有一个名字叫“intimate letters”,也就是“秘密的信件”,讲的是作曲家自己的故事。雅纳切克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当然从道德上来说可能有争议——他在六十岁的时候,爱上了比他小三十岁的妇人卡米拉。放到现在肯定非常狗血吧,但是我们就光说他从音乐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非常真挚和感人的。
第一个乐章讲的是他初见卡米拉时内心的悸动,一种触电般的感觉;第二乐章描写了阳光和沙滩,他和卡米拉一起度假的时光;第三个乐章比较抽象,是爱与梦幻的泡影;第四个乐章是纯粹的激情。这首曲子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触动。
李戎:顺便提一嘴,这是我们四个在一块之后排练和演出的第一首作品。
点击订阅⬇️⬇️⬇️
《爱乐》2023年第11期
「室内乐:用音乐拥抱彼此」
室内乐:用音乐拥抱彼此
华彩|室内乐:由荣光,蜕为平等,走向遥远的意义
变奏|飞行、旋转和告别——施托克豪森的《直升机四重奏》
追光|基因三重奏:关隘在演奏之内,更在演奏之外
泛音|公爵四重奏:将困难分成四份,把快乐变成四倍
更多精彩
前奏|莎翁笔下的少女和琉特琴
幕间|美国摇滚歌手伊基·波普
再现|身为教师的莱昂哈特
专栏|袁乐—嘻哈的起源
丝路—好久不见安达与瓦依那的乐和器
安可|后观·音——窦唯作为独立音乐 人的创作观念解读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爱乐》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点击订阅⬇️⬇️⬇️
《爱乐》2023全年纸刊
每月一场纸上音乐会,与你共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