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复旦大学赵快乐:发现低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潜在治疗新策略
根据2016年的统计,食管癌是中国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其中1个主要病理类型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身化疗是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既定选择,与较差的长期生存率有关。一系列3期试验支持抗PD-1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生存获益,一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2.6-17.2个月,二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8.2-10.9个月。在过去的十年中,更有效和可耐受的全身治疗的出现改善了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选择。
2023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快乐团队于期刊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发表题为“Systemic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local intervention for oligometastatic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O-Shanghai 13):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评估了局部加全身治疗与单独全身治疗在少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发现,在原发肿瘤控制和1-4个寡转移灶患者中使用局部治疗可使无进展生存期改善8.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4%,3级或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无显著增加。这些发现支持在少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是可耐受的、可行的,并且与单独全身治疗相比,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
总之,该研究发现对转移灶进行局部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接受全身治疗的少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该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联合治疗可能是低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但需要3期试验的进一步支持。
回顾性和单臂前瞻性研究表明,积极的根治性干预可能改善少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之前报道了34例伴有一或两处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转移灶均接受立体定向放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3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58%。两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与单独化疗相比,对异时性少转移部位进行根治性放疗可导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适度增加。Schizas及其同事分析了涉及420名患者的6项研究,发现那些接受手术切除以少于5个转移灶为特征的食管癌少转移的患者存活时间超过24个月。
然而,对于食管鳞状细胞癌合并少转移性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治愈性治疗的益处,由于两个主要困难,仍然存在争议。首先,缺乏足够有力的随机试验,以及现有研究的回顾性,意味着对结果的影响可能被高估。其次,在非小细胞肺癌和其他一些肿瘤中的研究表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比单独免疫治疗更能延长生存期,但自从抗PD-1抗体成为一种治疗选择以来,在晚期食管癌中没有相应的研究,抗PD-1抗体大大改善了预后。
该研究观察到全身和局部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15.3个月,这与早期研究中报道的结果相似,支持全身和局部联合治疗这些患者的优势。在全身和局部治疗组中,最常见的进展模式是出现新的转移,而不是治疗后病变的进展。局部治疗延迟了新病变的出现约4个月,这表明通过局部干预使一些克隆脱离循环是有帮助的,即使对注定会发生更多转移的患者也是如此。
图1. 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
全身加局部治疗组20例(38%)患者和仅全身治疗组23例(45%)患者接受了基于抗PD-1抗体的全身治疗;全身加局部治疗组3例患者未接受全身治疗。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IQR为24.7-37.8)时,全身和局部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3个月(95% CI为10.1-20.5),而仅全身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4个月(5.2-7.6)(分层风险比为0.26[95% CI为0.16-0.42];分层对数秩p< 0.0001)。1-2级急性食管炎在全身加局部治疗组比仅全身治疗组更常见(10例[19%]vs1例[2%]);p=0.036)。3级或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数量在两组之间相似(25例[47%]vs21例[41%];p=0.538),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白细胞减少(17例[32%]vs18例[35%])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9例[36%]vs20例[39%])。治疗相关死亡发生在全身和局部治疗组的2例患者和仅全身治疗组的1例患者。
该研究首次比较了局部治疗加全身治疗与单独全身治疗对少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原发肿瘤控制和1-4个寡转移灶患者中使用局部治疗可使无进展生存期改善8.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4%,3级或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无显著增加。这些发现支持在少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是可耐受的、可行的,并且与单独全身治疗相比,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
注:文中插图源于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S2468-1253(23)00316-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