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裙子,女儿差点被全班女生孤立了
之前二宝刚转学到新幼儿园,有天,我去幼儿园接她。
平时回家路上一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她,突然变安静了,看上去还闷闷不乐的。
我便问她怎么了。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了解到,原来是她的好朋友不和她玩了,因为有同学跟她说,“不要和敦敦玩”,她真的就不跟她玩了。
本来刚转学到新幼儿园,朋友就不多的她,跟没人玩了,这让她很不开心(她的好朋友也是这学期刚转学过来的,刚开始就她两个一起玩)。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
有条裙子,二宝特别喜欢,平时恨不得天天穿的那种。有一天,她突然拒绝穿了。
我觉得很奇怪,前几天她才说过,好多人夸她的那条裙子好看,她很开心,怎么突然不穿了。
问了才知道,几个女生和她说过:如果你穿裙子的话,我们就不跟你一块玩儿了(她们班总共也没几个女生)。后来她说,妈妈我穿短裙吧,这样她们可能发现不了。
她们这个年龄的女孩,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远不到霸凌的程度。但每一次我还是跟她认真地聊了聊,关于朋友和友谊的意义、她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等等。
我还跟老师沟通了一下,希望老师多关注她的变化。不是单纯指责别的孩子,而是希望老师和我一起,帮助二宝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帮助她更加独立和自信。
不是我太敏感,而是女孩的世界真的和男孩不一样。
事实上,早就有研究人员提出:
和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不同的是,女孩之间的攻击通常并不体现在直接的肢体或口头语言之中。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女孩更常采用“关系攻击”等非直接的攻击方式。
就像一位网友所描述的那样:
“女孩子的霸凌不是男孩那种身体的、武力的,而是满天飞的小纸条,是眼神、表情和语气,是孤立和关系暴力——更难识别,伤害却很大。”
女孩之间的攻击和霸凌
更隐蔽,更不易察觉
2021年,15岁的邵一卜和妈妈说要出去跑步,然而出了家门,却爬上了6楼窗台,纵身跃下。
不幸中的万幸,她被电缆线短暂接住后摔到地面,又有人第一时间发现,及时拨打了120,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逼她走入绝境的,正是女孩之间的“隐性霸凌”。
事后,邵一卜妈妈把女儿被霸凌的经历发到网上,我们才了解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原来,从2021年3月的新学期开始,邵一卜就遭到班里三名女生的排挤。
她们不仅在班上散布谣言,说她管一个男同学叫娘炮、经常说同学坏话,还在朋友圈里辱骂她、写小说讽刺她,甚至把小说传到网上供大家取乐。
更嚣张的是,她们还“动员”更多同学加入进来,最后组成了13人的“霸凌团伙”。
发卷子和作业本时直接跳过她;
故意碰她的东西,然后说太恶心了;
有同学接近她,她们就把那个同学拉走;
还跑到老师面前造谣、告状。
很快,邵一卜就被孤立了。
甚至,班主任老师还给她妈妈打电话,说她经常出言不逊,没有人愿意和她交往。
邵一卜的品行果真如此恶劣吗?
其实,她出演过《银河补习班》等影视作品,是小有名气的童星。学习成绩好,业余爱好拿过不少奖。在学校里,也一直待人友善。
那些霸凌者之所以耍各种小把戏诋毁她、孤立她,是出于嫉妒,因为“她经常被很多老师表扬”。
可是,老师们怎么没发现她正在遭遇霸凌,反而还会相信霸凌者的诋毁呢?
事实上,这正是隐性霸凌的一大特征:更隐蔽,不易察觉。
女孩们非常清楚老师和家长对她们的要求和期待,正如一个女孩说的那样:“他们希望我们当完美的小天使。”
这就意味着,为了逃避责难,她们不会表现出攻击性,不会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会退却到甜美的外表下,无声地互相伤害。
老师呢,则会花更多时间处理男孩间的暴力冲突,毕竟这样的事件更紧急、更能分清对错、处理起来更高效。
美国作家蕾切尔·西蒙斯在《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一书中写道:
“女孩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攻击文化:在面对冲突时,女孩们会采取非肢体接触、间接、隐蔽的形式来攻击彼此,这样的现象伤害,甚至重塑着她们的人生。”
1992年,一个挪威研究团队发现,由于文化规则不允许女孩采取公开的攻击行为,她们便诉诸很多非肢体的攻击形式。
此后,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类攻击行为:关系攻击、间接攻击和社交攻击。
关系攻击
在关系攻击中,攻击者把她与攻击对象的关系当成了武器。
“通过损害(或威胁损害)人际接纳、友谊或群体融入中产生的关系或感情来伤害他人。”
此类行为包括:通过不予理睬来惩罚他人或满足自己的愿望;使用社交排斥手段实现报复;采用消极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蓄意破坏他人关系;通过绝交威胁对方同意某种要求等。
间接攻击
在间接攻击中,攻击者可以避免与攻击目标发生直接冲突,还能常常营造出并非有意伤害对方的感觉。
最典型的间接攻击方式就是把其他人作为攻击工具,比如散布谣言。
社交攻击
社交攻击,指的是损害攻击目标在某个圈子里的自尊或社交地位,其中也包括一些间接攻击行为,如散布谣言或社交排斥。
蕾切尔·西蒙斯把这些攻击统称为“另类攻击行为”。它们不像肢体冲突那样显眼,常常被女孩们用来作为攻击手段。
关系,在女孩的社交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讲述了三个10岁女生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
普通女孩李善,在班上没什么朋友,经常感觉到被孤立,尤其是一些组队活动中,总是要等到最后随机加入一个组。
她很羡慕同学宝拉,不仅人好看,还总拿第一名,身边从来都不缺朋友。
为了和宝拉做朋友,融入宝拉的小圈子,李善答应帮宝拉值日,放学后打扫班级卫生。
作为交换,宝拉随手给了李善一张生日邀请卡。
李善兴冲冲地拿上礼物跑去参加生日宴,才发现地址是错的。那里根本不是宝拉的家,她被戏弄了。
后来,她与新来的转学生智雅相识。
智雅在原来的学校也是受排挤的,相似的经历让她们一见如故,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但好景不长,李善抱着妈妈撒娇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从小缺乏母爱的智雅。
于是,她开始百般挑剔、嫌弃李善,同时和宝拉走得越来越近。
为了表“忠心”,还添油加醋地和宝拉说李善的坏话,和别的同学一起奚落李善。
戏剧性的是,智雅在期中考试时,超过宝拉,拿到了第一名。
宝拉非常生气,又把曾经排挤李善的手段,用在了智雅身上。班上很快就流传起关于智雅的各种流言蜚语。
最后,李善和智雅都成了班里的异类。
著名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卡萝尔·吉利根曾指出,关系和情感在女性的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就让另类攻击有机可乘,因为最痛苦的袭击往往源自最亲密的友谊——
她们会对朋友付出巨大热情,也会担心自己被抛弃、被孤立。而共享的秘密和对朋友弱点的了解,就为伤害提供了燃料。
同时,对孤身一人的恐惧,又让女孩普遍缺乏协调正面冲突的能力。
她们认为,冲突=损失=失去朋友。
“我不能告诉她我到底怎么想的,否则就做不成朋友了”,所以她们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在她们眼里,维持一段虐心的友谊,也比孤身一人要好。
女孩需要获得及时的
友谊指导
我们经常把霸凌的焦点放在直接的暴力行为上,但女孩们通过说闲话、辱骂、操控等方式展开的攻击,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觉得:女孩就那样。
言外之意是,女孩心思敏感,容易计较,喜欢闲言碎语、无事生非,过几天就好了,旁人(父母、老师)不用做什么。
实际上,女孩比男孩更重视关系,也最容易从关系攻击中受伤。
因此,放任自流不是一个好办法。如果孩子总是在一段友谊里受伤,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她:
①给她讲一讲女孩之间的隐性攻击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客观存在的隐性攻击,教孩子识别和判断自己是否在经历一段“毒友谊”,并注意提醒他不要因为嫉妒等原因让自己成为攻击/霸凌者。
②告诉她:关系是可以选择的,有冲突很正常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完全没有冲突的理想关系是不存在的,一段良好的友谊中,有关爱,也会有冲突。
诚如蕾切尔·西蒙斯所说:
交朋友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强制命令。如果女孩懂得了关系是可以选择的,冲突很正常,她们在社交中就不会再纠缠于自己能维持多少份理想化的友谊。
③让她明白:如果遭遇隐性攻击,你可以采取行动
蕾切尔·西蒙斯提出过一种亲子共同行动的方法,一共4步,取每个步骤的首字母,刚好构成“女孩方案”(GIRL)。
G:收集(Gather)选项
当某种情形出现时,要求女儿列出自己可能做出的所有选项。
比如,拿二宝的同学不让她穿裙子这件事来说,摆在她面前的选项可能有:
“询问同学为什么不能穿裙子”“邀请她和自己一起穿”“不再和她做朋友”“向父母求助”“无视她的要求”“不穿裙子”,等等。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她能想到的,都整理记录下来。
I:我(I)选择
女儿最倾向哪个选项呢?让她遵照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
R:给出理由(Reasons)
要求女儿说出选择某一项的理由。
L:列出(List)后果
如果这样做,可能发生什么呢?我们要引导孩子思考,做出这样的选择后,可能发生什么新情况,然后要怎样应对。
这时,我们要陪孩子一起想应对方法,还要引导她练习社交技巧,从而让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参考资料:
蕾切尔·西蒙斯《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