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咖畅聊:抗栓与消化道保护的“权衡之术”
众所周知,抗栓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出血并发症往往难以避免,尤其以消化道出血最重要和最常见。抗栓治疗与消化道保护到底该如何权衡?近日,我们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吴永健教授和消化内科郭旭教授围绕抗栓治疗相关的消化道损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求抗栓与消化道保护的“权衡之术”。
吴永健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兼任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兼任北京第一康复医院心肺康复中心主任
兼任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主要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学会心脏介入与康复分会候任主委、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心脏康复分会主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编委
郭旭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
急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委员会首届委员
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人民军医》执行编委、《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编委
JGH open 审稿专家
消化道出血危险又常见,抗栓与消化道保护两难
郭旭教授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尽管近年来临床治疗方法越来越多,但仍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郭旭教授介绍,年龄较大(65岁以上)、既往患有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Hp感染、出血及消化道肿瘤病史)为消化道损伤的高危因素。另外,联合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与其他抗栓药也会导致消化道损伤。
吴永健教授
吴永健教授补充道,消化道出血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管理来说亦是一个难题。抗栓药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但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可能造成消化道的损伤甚至出血,尤其对已经有消化系统损伤的患者,服药会进一步促进出血的发生,但中断抗栓治疗又会导致血栓事件,这是发生出血后不得不面临的“两难境地”。因此,如何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合理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措并举共同“狙击”,做好抗栓治疗与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及管理
高危人群使用抗栓药物前,应评估消化道损伤的风险并采取防治措施,包括Hp根除、内镜筛查以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进行胃肠道保护。发生消化道损伤及出血时,应评估出血分型后调整抗栓治疗方案,给予消化道药物及/或内镜诊治。
吴永健教授
吴永健教授建议,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不良及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Hp筛查,根除Hp可降低溃疡发生风险。如患者出现便潜血阳性、慢性贫血等,应进一步进行筛查,进而排除溃疡。同时,如患者连续出现黑便、头晕乏力症状也需引起警惕。此外,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和出血倾向的患者,还建议尽早进行胃镜筛查,诊断型胃镜有普通胃镜、电子胃镜、胶囊胃镜等,可以直观观察胃黏膜病变位置、大小及范围,观察有无出血点及病灶部位有无出血。但即使胃黏膜完全健康,服药后也可能会造成出血,故建议预防性使用PPI进行胃肠道保护。
郭旭教授
郭旭教授表示,若患者已经出现了出血现象,指南推荐在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出血方式及止血治疗,并建议根据BARC评估出血分型,若BARC出血分型<3型,在严密监测治疗的情况下无需停用抗栓药物;严重出血(BARC出血分型3型以上)患者,应考虑减少药物种类及剂量。在急性期若正在联合使用两种抗栓药,指南通常建议停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待出血停止后应尽早恢复抗栓治疗,多数指南建议24小时恢复抗栓药物,若停药太久,虽然防止了胃肠道出血,但心脏支架内又出现血栓,得不偿失。同时,国内外指南推荐心血管病高危患者抗栓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应积极使用PPI,以减轻消化道损伤。
用对PPI,抗栓治疗才真正后顾无忧
PPI是消化内科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目前,临床上PPI种类繁多,我国临床上经常使用的PPI包括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普拉唑,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胃酸泵的质子化反应来减少胃酸的产生,抑制胃酸的作用非常强,可大大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同时,规范合理地使用PPI,对于提高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抗栓治疗导致的消化道损伤的患者,临床如何选择合适的PPI?
吴永健教授
吴永健教授介绍,PPI 因其代谢途径不同有所区别,部分PPI通过CYP2C19竞争性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可影响其临床疗效,因此推荐使用对CYP2C19影响较小的PPI,如雷贝拉唑。此外,还需警惕 PPI 与抗栓药物联用时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在应用PPI时,抗栓药联合PPI可能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升高,而雷贝拉唑是唯一不增加MACE风险的PPI。
郭旭教授
郭旭教授提出,临床常用的抗栓药物对消化道的损伤是持续的,雷贝拉唑抑制胃酸效果亦可以达到24个小时,从而避免夜间血药浓度过低,导致消化道损伤。
积极促进多学科融合交流,不断推进疾病诊疗水平提升
吴永健教授和郭旭教授共同表示,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专科越做越好,但患者是一个整体,如果仅注重疾病诊疗,没有关注患者的整体情况,就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中我们面对的患者可能会同时存在多种全身合并症,故多学科诊疗(MDT)是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现代医疗技术临床转化、实现健康中国重大目标的基石。临床应以患者为中心,实行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诊疗。
心血管内科和消化科紧密联系,抗血栓药物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此外,胃食道反流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脏血管张力增高,引发血管痉挛。而肠道菌群失调亦可以引起高血压、心血管代谢异常,最终造成心脏疾病。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起成立了心脏胃肠消化系统联合工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两个专业学科更好的合作,互相学习,同时还要由心血管内科和消化科共同制定中国心血管合并消化道疾病的共识和指南。期待未来,心血管内科和消化科联合工作,可以从培训、科研和临床救治等方面全面推动融合学科的发展。
在临床工作中,抗栓药物的使用对于患者至关重要,平衡好缺血和出血的风险,用好PPI这把利剑,可以让临床医生在抗栓治疗中更加游刃有余、张弛有度。雷贝拉唑不影响氯吡格雷疗效,不增加MACE风险,是与抗栓药物联用的优选PPI。此外,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将成立的心脏胃肠消化道联合工作委员会将从培训、科研和临床救治等方面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实现学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全面推动心血管内科和消化科的临床诊疗进展,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