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2022年竟然是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北京从2月底开始冒出疫情苗头,在不便出行的几个月里,大家都在寻找一些新的活动来填充自己。我选择了徒步。说起来惭愧,春节期间我在家里吃得太好,加上可能年纪渐长后新陈代谢变慢,头皮屑一下子严重起来,每天刚洗完头,就是一头白屑。试了好几种针对性洗发水,都治标不治本。于是自己上网查了下资料,发现是溢脂性头皮炎的一种形式。根据自身情况和家族遗传观察,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吃得太好,动得太少。于是我决定利用时间变多,收入变少的疫情空档期,好好动一动,毕竟投资自己的健康,总归有回报的。在不便出行的几个月,我选择了用徒步填充自己
开始我尝试了跑步,但发现这项运动太枯燥,不适合我的性格,顶多坚持跑四五公里就没法继续了。陪着父母爬过一次香山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比较喜欢徒步这项运动。一来可以靠近大自然,尽可能离城市远些;二来作为体能弱鸡,爬累了,我可以歇歇再爬,是种缓慢运动。于是我开始搜寻徒步爬山的活动,一晚上加了好几个豆瓣爬山群,后来经同事推荐,我还参加了一个北京的徒步者活动。龙门涧峡谷徒步,光影交错下有种探险的氛围
第一趟,我给自己定的难度还是挺高的,报了个“红螺三险”的中等强度线路,全程14公里,爬升1000米,还有三处高点可以攀爬的山崖,是为“三险”。开始徒步时,因为随身带了GOPRO运动相机,我一边上山一边把相机绑在胸口准备记录行程。我也就花了两分钟时间不到固定相机,结果发现已经是全队倒数了。看来疫情真是把大家伙都憋坏了,各路运动好手都来参加徒步活动,一溜烟就消失在我眼前。第一次在山里落单有点慌,但越心慌气躁,就越喘得难受,觉得整个人都不行了。只能想办法慢慢调整心态,告诉自己,假如前面有一大队人出现在镜头里,拍出来的画面反而不美,干脆就慢慢来,把一路的风景都记录下来,当个倒数第一也值了。红螺三险也是北京传统的秋季赏红叶线路,爬完两个小山头的升降,再进入峡谷的河道里行走,看河沟里的巨石,才知道远古时代,北京也出现过涛天洪水,否则无法将这些巨石冲刷成今天的形状。打开地图看,周口店人类遗址的直线距离也不远。一边走,一边脑补着远古时代北京猿人在这里生活的场景,或许这些猿人也被这远古时代的地震和洪水惊吓到,久而久之诞生了最早期的神明崇拜雏形。时空场景切换,山谷里的徒步呈现出乐趣来。安安静静一个人,慢慢走,感受自己的心脉跳动,想象宇宙洪荒,历史巨变,这是独属于徒步的乐趣。但另一方面,第一次的徒步经历是痛苦的,城市里的体能弱鸡,从小到大的体育差生,来到深山里拉练了一整天,攀爬途中还体验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大腿抽筋。到家门口时,家属看着都笑了,说感觉门口的我,人还在,魂魄都累没了。因为没有运动基础,没做拉伸,接下来的一周,是身体各部分的疼痛,有一些部位的肌肉,从小到大都没有疼过——不过这是好事,说明这次把它们都给锻炼到了,我安慰自己。之后的每周,我都尽量去找个山爬,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公交地铁全封闭,没法出小区太远,就干脆舍弃电梯来爬楼。每天下楼丢垃圾后,就一口气爬上去,既锻炼心肺,又不伤膝盖(下楼坐电梯)。4月的北京,渐露暑意,但疫情形势吃紧,有组织的徒步活动全停了。看到小区的南北西三侧都被高风险居民楼包围,想着万一哪天可能封了楼,我干脆独自出门爬了一趟,去的是朋友圈一位徒步爱好者推荐的山,有趣又方便,能坐公交往返。人间瘟疫横行,自然界却生机勃勃,春天奔腾而来,野花在公路边自由生长,天上一朵朵云,干净得亮眼。撤下不爽的口罩,呼吸着清爽的风,沿山路盘旋而上,心想:今天我可不当疫情的奴隶。一条细长的碎石堆,盘着山脊通向高处,走在石堆上,在猜测这里究竟是古长城被风化后碎成的小石块,还是在长城防线体系里的专门用碎石修筑的防御前线。不得不承认,徒步才让我真正领悟了北京和北方的独特。南方徒步,玩的是山峦险秀,溪流纵横。北方有万里长城体系作为大框架背景,很多徒步线都是在历代长城的山脉间交错,一不小心,就走到历史深处里去了。在八达岭长城的陪伴下,独自穿越群山
尤其是北京,还有全面的山林防火和行政管理体系,所以有大量的野山和古道供徒步爱好者探索,而在其它地区,稍微有一点独特的风景,就容易被旅游开发商介入——必须指出,绝大多数的中国式旅游开发,修建的土味栈道和观景台,既破坏了山脉的原生态风景,又大大降低了徒步的乐趣。双脚踩在古长城的石堆上走,来自北方草原的风吹过我的肩膀,进入北京城。这一瞬间,让人穿越时空,连通古今。万里长城盘踞在远处连串起伏的山脊上,眼前这么大一座山,我悄悄的把肉身放在其中,兴奋的发了条朋友圈:“空山我一人,妙不可言”。在空荡的山里前行,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可能的危险里,主要担心遇到野狗)。但一个人爬山的好处在于,可以自由掌握节奏,优哉游哉,除了风声林语,远离一切人类杂音,真正回归自然。长城,享受一个人的风景
爬到山高处,回头一看,会有一点惊讶,之前望而生畏的高山,竟在不知不觉间走完了。在调侃一切的互联网风气下,如今很多运动都被戏谑称为“逃离生活本身”的一种形式。徒步是不是呢?——我觉得这种概念和定义,本身就非常虚无的,只有现代都市人过于无聊,才会想出的词汇。
所有无关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人类业余活动,无外乎想获得两个正向强化:肉体的健康和强化,精神的乐观与满足。只要是符合这两个导向的,就是好运动。翻开古诗词,会发现古人和今人,达官权贵与市井平民,在这一点上,大家最终都殊途同归——寄山水之乐而乐。但不同的人群,对待徒步的态度确实相差很大。有的徒步群,以练体能为主,大家拼速度,跟他们一起爬山,就会觉得很卷。好多人一下车就是跑着冲上山,聊的最少也是跑“三峰”的速度,这是挖掘自身体能极限的队伍。(三峰:大觉寺附近的三座山连环穿越,22公里,1800米爬升)有的娱乐为主,过程中各看各的风景,慢悠悠,缺点是前后速度差别太大,下山后经常需要等很久,队尾的人才能下山,一起坐大巴返回市区。(爬完山后很多人没力气开私家车返城,AA制包大巴往返最省心)所以,能遇到一个或几个节奏相似,爱好相似的徒步队友,是挺看运气的事。一旦出现惊喜,也是非常幸福的体验。走过一次龙门涧的线路,带头大哥是一位画家,因为体能比较接近,我俩在山里行进,会时不时碰见,他经常举着小小的手机一边拍一边对我说:山,还是要慢慢爬的。晚上回家,洗漱完躺着刷手机时,看到这位画家的朋友圈时,就惊呆了。每一个场景下,他拍的画面都跟我看到的完全不同,原来画家看世界的方式真的不一样。我尝试着用他的画面去回想今日的风景,感觉被打开了另一层视角。探索龙门涧峡谷地带
徒步的另一重乐趣可能也就在此,对沿途风景,每个人的观察视角,千差万别。在和同伴行进时,从别人身上,去感受另一个大自然,是另一层乐趣。六月,进入了北京的盛夏。随着疫情好转,可以去北京周边的张家口地区徒步了。夏季是北京徒步爱好者的福音,因为北京周边的高山草甸临近内蒙古草原,春秋都会因风雪封山,这些地方的大量高强度线路只在夏季才全面开启。从三月开始,徒步了四个月,感觉体能过了及格线,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趟35公里的夜袭东猴顶徒步。晚上8点,从北京跟驴友一起包大巴去东猴顶山下,凌晨1点左右到达,开始夜爬。到达东猴顶最高处,正好是凌晨4点,坐下跟队友们一起欣赏日出,补充体力。再迎着日出的万道金光,大部队从高山草甸下山,再冲上西猴顶。这个路线,可以让我们在天气最凉快的时段,爬完所有上升路段。等太阳出来,则转移到山谷底部的林荫里行走。爬两座山,却不会大汗淋淋,在夏季的户外运动选项里,这是不多见的。虽然是通宵夜爬,但凉爽的天气和运动本身带来的亢奋,不会让人感到疲倦。到了七月,北京疫情形势终于稳定下来,可以正常工作出差了。从三月份的体能弱鸡,到七月份能轻松走完35公里,体能的练习看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困扰我的头皮屑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工作恢复正轨后,有时候不再有一整天的时间去郊外徒步,这时候就有点庆幸是身在北京了,因为城里有地铁直达香山。凌晨五点的东猴顶,要看最美的风景,需要深入到真正的大自然里
香山夜爬是北京徒步爱好者的巨大福利,晚上六七点上山,哪怕走到深夜十一点,仍然有地铁回城。并且香山线路走法多样,最短的是上快活林,到鬼笑石看市区夜景。还能穿越南马厂水库,绕山脊一圈走中等强度的环线。体能最强者,还能挑战从香山一直走到妙峰山,越三峰,全程50公里,被称为“英雄之路”。并且大部分线路都是土质野路,不是景区修建的水泥栈道,利好膝盖。从这一点说,可能没有哪个大城市能有这样便捷而丰富的徒步资源了。另外,北京徒步爱好者的人群可能也是最丰富的,只要你在香山夜爬队伍里跟着走一走,就能听见各种各样的话题,甚至很多一边爬山一边讨论学术的,毕竟香山是属于海淀区。我第一次跟队夜爬香山时,队里人均博士或MBA。这群高知徒步者,都是标准的健壮身材。一进山,大家都撒开欢似地跑了起来,徒步了几个月,我在这儿又成了全程垫底的人。幸好还有一位徒步者陪着我慢慢走,因为她戴着耳机在开英文会议,说不想爬得太喘,以免发言时被其他嘉宾听出来。即便这样,香山中等强度的环线也把我累得够呛,因为这次强调了速度。人生第一次,我累得想在山上装死不动,对自己的体力感到绝望。前面的队友在一览无余的夜幕下,连头灯的影子都看不见,最后领先我一个半小时就下山回家了。虽说上半年是被疫情耽误工作和工资的半年,但徒步却真真实实打开了我生活的另一扇门。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几乎从来没有过疲惫感,不管去哪儿,都有种如履平地不消耗任何体力的“错觉”。每周安排一座山,在林间路上,呼吸清爽的空气,看看风景,挥汗如雨一番,回到城市家中。买回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李白的书,慢慢翻看。没错,李白是中国古代最喜欢徒步爬山的伟大诗人。在沙发上看书,感受着时空交错,窗外疫情和各种新闻,跟我再无关系,有种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时间节点上,选择强健体能,填充自己,或许是疫情之下,我这个普通人能做的最好选择了。排版:雨筠 /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