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每一张边角有些泛黄的相纸,便会借由那些定格的事物中找回一些早就遗失淡忘的记忆。然而你很难想象,远在距离中国上万公里之外,有一个法国人竟然将拍摄中国,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他比肩布列松、马克·吕布等摄影大师,年纪轻轻便获享殊荣,特许为法国总统拍摄了一年的政坛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湎于簇拥与荣誉中,而是做了一个在当时很多西方人眼中有些大胆而出格的决定:只身前往中国,通过自己的双眼为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描绘一幅“世纪肖像”。要知道在当时获得前往中国的个人旅游签证并非易事,而他的这个举动却也并非一时兴起。早在阎雷17岁时,恰逢中国正式批准了第一批旅游签证,那时的他便跃跃欲试,想要亲赴这个对他而言有着致命吸引力的国度。于是他在大学时期苦学摄影和中文,终于在1985年迈出了通往梦想的第一步。我们作为中国人,站在2023回望1985,脱口而出的必然是对社会飞速发展的感慨与惊叹。而阎雷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异乡客,却用一台相机陪着这个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国度,度过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阶段。
一步步从初登世界舞台时的生涩,蜕变出自信魅力的宏大气度。、而他口中所说的“美好回忆”,我们不难从这本影集里看到。或许有古至今,有无数个异域的旅行者都曾用考究生动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写过他们眼中的中国。但那些始终不及一副真实而鲜活的画面,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带来的感动与震撼。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阎雷真正做到了,用手中的相机为中国描绘出一副“巨相”。阎雷说:“我所依据的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刻意与西方人和中国人所写的报道保持距离。”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从阎雷拍摄角度与题材来看,他确实读懂了中国。翻开《昨天的中国》的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章便是《昨天的故乡》。而阎雷又用一份真实将这份遍布中国各地的情绪,具象地展现在众人眼前。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人潮汹涌,到云南哈尼族梯田的神秘美丽。我们随着他的镜头一起,穿梭于时空的交汇,从城市到乡村,跨越了中国全境从北至南的辽阔土地。小到孩童们玩闹时展露的微笑,或是一位农民醉酒休憩时黝黑皮肤间的皱纹
大到仿佛置身于云海间,俯瞰正片梯田隐没于山中雾气。无论细微还是宏观,你都可以从他的镜头间感知那个年代的“故乡”的味道。这些场景与事物,有的你曾经经历过却又忘记,有的你未曾接触过却倍感好奇。继续翻阅下去,这部全景式呈现的中国时代巨相定不会令你失望。便是在这一幕幕画面的积累,一寸寸土地的感悟中,阎雷借由序章感慨道:“多年来,我已经学会了一百五十万个爱上中国的好理由。我学会去了解,去观察,以及去仰慕这个伟大的文化,她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富有生机。”在那个数码摄影尚未替代胶片的年代里,他无需用后期软件去粉饰出一个更梦幻绚烂的画面,而是选择所见即所得,将最真实的一面留存下来。出生在现在的小朋友们或许会惊讶,在并不遥远的几十年前,火车站竟然是这样一副车轮滚滚、尘嚣日上的画面。而往日那些伴着我们下班放学之路的几乎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报亭,如今也难觅踪迹。更不用提遥远山村里,田间坡地三五成群,谈天说地的劳作农人,在今天也渐渐被机器所取代。
这样的一幅幅鲜活却遥远的画面,是属于全体国民渐渐忘却的记忆,也是属于全社会的变迁与沿革。放眼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人的脚步也随之越来越快。有时似乎静下心来的一次回忆与追溯,也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所幸在易被忽略的角落里,有位法国人端着相机,长此以往坚持描绘这样一副属于中国的时代画卷。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半身心血都倾注于一张张中国碎片,最终才得以拼凑出全景式的恢弘震撼。无论你是摄影爱好者,还是文史爱好者,抑或只是闲暇时间想要回顾了解过往的普通读者,这本《昨天的中国》都值得你的珍藏。翻阅相册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却又可以反复品味出全新的惊喜。并且本次我们为大家精选的这一册全新增订珍藏版,更是增补了上百张照片,更大程度展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而令人感动的是,这一次的重新增印,也是在阎雷本人的密切关注和建议下,得以焕然新生。经常购买影集画册的读者都知道,纸张用料选择对于作品色彩的还原度影响至深。于是这次再版,采用128克舒视雅印四色精细印刷,清晰还原胶片的颗粒质感与独特色彩氛围。同时选用12开超大开本还原温情细节,足不出户便可以带来置身影展的沉浸体验。
阎雷说:“16岁时,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生活,很神奇。对于这个梦,我从未后悔。”
广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