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话骚扰后获赔3500元,怎么做到的?
我们从裁判文书找出这些个保法实用案例
下了单就接到诈骗电话、老顾客被大数据杀熟、邻居的摄像头对着自家门口?如今,这样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是层出不穷,尽管许多人认为自己对此无可奈何,但实际上已经有人拿起新的法律武器,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2023 年 11 月 1 日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保法”)施行两周年。两年间,裁判文书网上公布了 80 余篇个保法相关的文书。澎湃美数课从其中筛选出 27 个普通人使用个保法维权案例,为你整理出一份个保法实用指南。尽管这 27 个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但仍能带我们一窥普通人是如何用个保法来面对这些侵害情况。
骚扰电话,最烦了
即使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在“裸奔”,但你可能难以想象到,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方式会如此多样:想交个社保却发现有人占用了,去售楼处看个房却被拍下人脸……
如果说到其中最讨厌的方式,骚扰电话必定榜上有名。面对无人能躲的营销电话或短信,你可能觉得自己除了拉黑名单外就别无办法,但有人就成功告赢了打骚扰电话的公司,甚至还让对方赔偿了自己 3500 元并赔礼道歉。
不只是营销电话,由于个人信息被滥用甚至盗用所带来的各种困扰,都有人用个保法来尝试解决。商家不经我同意就在群里晒自己的订单和微信号?网站不肯提供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网购后就接到了诈骗电话?感觉自己有被“大数据杀熟”而在游戏里受到不公正对待?27 份文书数据提供了这些起诉可能性。
除了线上,在线下场景中,无论是工作还是住处,可能也存在个人信息被侵害的情况。
2020 年 8 月,家住北京的杨女士发现邻居王先生在屋外装了八个摄像头,她认为这些摄像头能监控到自家的院子、车库,使得自己和家人的全部轨迹信息暴露无遗。随后,她多次向物业、市政热线等各种途径要求邻居调整摄像头,但结果均不理想,于是选择告到法院。
“被告违背原告本人意愿安装 8 个摄像头,是对原告隐私权的恣意侵害,使得原告及其家人现在进出自家家门都是被告可以即时监控到的,使得原告及其家人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原告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相关文书中,杨女士如此说道。
对此,法院援引民法典和个保法的规定,认为摄像头拍摄到的信息,与杨女士的私人生活习惯以及家庭、财产安全等直接关联,属于法律规定的隐私范畴,判令王先生拆除所有摄像头。
不过,并非所有的起诉都会得到法院判决的支持。
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诉求并不合情合理,例如杨先生贷款后没有按时还款,发现银行向征信中心报告了自己的不良征信记录,认为银行报告前没有事先告知他。而法院最终判定,银行没有过错,记录客户的不良信用记录是银行的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
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在遭遇个人信息被侵害后,能否做到以下这些事情有关。
想用个保法维权?
请记住 3 招
在梳理这 20 多份普通人用个保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案件中,我们发现,同样都是告营销电话,有人可以起诉成功,有人却以失败告终。
比如,许先生多次收到京东的营销短信,于是一纸诉状告上法院,但法院认为京东是合法获取用户注册的手机号,三则营销短信的内容都是推荐电商优惠活动,属于合理行为,另外用户也可以自行关闭短信推送的设置。
而在贾先生告赢骚扰电话获赔 3500 元的案件中,他不仅收集了通话记录和录音,还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打骚扰电话的公司,市监局发现这家公司使用软件自动生成手机号,未经他人同意就拨打营销电话,这些都成为了诉讼时的有力证据。
从 27 份文书的胜诉情况来看,个人想维权成功,需要注意保留证据,及时起诉以避免损失扩大,同时在遇到他人擅自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时明确拒绝,也能成为日后起诉的依据。
目前个保法仅生效两年,关于个人信息纠纷应如何判决,各地法院仍在探索中。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认为,“每个法院可能对于个保法执行方式和逻辑的理解不同”。
在一起起诉信贷业务营销电话的案例中,许先生在广发银行办理信用卡后,接到了该银行的信贷业务推销电话。而银行的说辞是在办理信用卡时,签订的客户协议中就含有授权银行进行信贷产品推介的内容。最终,法院认同了广发银行的说法,认为签订客户协议,意味着银行获得了许先生的同意。
而熊定中对此则判决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如果是明示且以足够清楚的方式获得了同意,那确实是有效约定。但一般来说仅仅是在用户协议中出现的话,这个约定效力是有问题的,并不是只要写在协议中就一定生效。”
对于普通人用个保法起诉的建议,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麻策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目前仍有大量疑难场景,“我们鼓励个人依法维权,但涉及到前沿案件时,仍建议寻求数据合规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建议”。
熊定中建议,个人起诉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可以向工商机关或工信部等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者多向消费者协会、检察院反映投诉要求,以此启动公益诉讼。
这些信息和场景,
也跟个人信息有关
上述案例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更多是集中在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手机号,但实际上个人信息的含义十分广泛。
像是指纹、声纹、医疗健康信息等,也都是个人信息,个保法同样可以给予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个人信息会在新的场景下被使用,甚至侵权。
游戏玩家张先生就认为他在游戏里遭遇“大数据杀熟”,于是向网易游戏发起诉讼。据相关文书,张先生充值了 4700 多元,掉落道具的等级却不高,和其他充值两三千元的玩家差不多。他认为,这背后并不是“运气”问题,而是他被大数据“杀熟”了。但法院最终认定,张先生的游戏道具掉落情况符合公示概率,其他玩家也是类似情况,“杀熟”的情况并不成立。
判决书援引了个保法中关于“自动化决策”的条例,认为张先生并没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符合个保法中说到大数据“杀熟”。个保法规定,禁止信息处理者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个保法不仅对这种新式场景有所规定,还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关于个人信息的权利,比如个人信息查阅复制权——个人有权要求信息处理者提供一份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也是国内首次明确个体的查阅复制权。
2021 年,周女士就行使了这样的权利。她在接到诈骗电话后,担心是平台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于是向唯品会要求一份电子版的个人信息副本,想知道平台都拥有自己的哪些信息。与唯品会沟通无果后,周女士起诉法院后才成功。
个人隐私信息之外,公开可查的信息也不是随便就能使用。如今,为了方便快速地收集大量信息数据,许多公司会通过“爬虫”的手段来获取公开信息,但如果处理信息的方式不正确,“爬虫”行为也可能会造成侵权。
此前引发律师行业哗然的“法先生”事件,就是典型案例。2020 年 8 月底,“法先生法律大数据”平台被多名律师控诉未经律师本人许可,收集律师信息用于律师业务评价和中介推荐服务。
此前“法先生”平台上的展示界面。图片来源:潘均律师公众号
根据判决书,广州互联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认定,该平台针对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不属于法定的合理范围。最终,法院判决该平台在其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并和律政公司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3000 元。
“核心问题在于在处理公开个人信息时,超出了律师对于自身信息公开的目的,而做了错误律师画像处理,这些行为均可能误导公众,并对律师个人发生影响,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麻策如此解释这个案例。
尽管并非所有起诉都能成功,但正如一篇文书中提到的,起诉者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信息权益已经很不容易,“只有更多的民众意识到个人信息权益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合理合法地主张权利,才能充分实现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目的,也才能督促个人信息处理者不断提高、完善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合规措施、安全保障程度。”
作者:陈志芳 实习生李心玉
设计:卫瑶
编辑:陈良贤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澎湃美数课(ID:Studio839),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