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一代的孩子都承担着自己的压力,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过去来揣测孩子的今天。守好孩子们的后方,给他信任和鼓励,是当今给孩子们最好的支持。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说也说不得,打也打不得,今天抑郁的,明天跳楼的,你说咱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想想我们小时候,写作业根本不是问题,每天到家就急吼吼把作业搞定,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玩土。麦收了可以去麦垛上打滚,晒麦子可以上房顶玩,夏天不午睡就跑外面的土路上找蛇爬过的痕迹,拿大扫帚去扑蜻蜓,晚上拿着手电筒去地里捉虫子,爬树摘桑叶回家养蚕……根本没时间看电视,也没时间emo,到家能有精神把饭吃完就不错,经常是倒头就睡。实在是犯了错误,骂一顿,罚站、罚不吃饭,即便不服气,我们跑一跑就忘了。挨一顿打,即便难过、气愤,去麦垛上跳一跳、和小朋友们说说笑笑也消解了。被抓住只是运气不好,我有大把的时间不被爸妈抓住把柄。放学就是作业、辅导班、兴趣班,几乎没有户外玩的时间。受场地的限制,出于各种风险的考虑,孩子们能玩的花样也非常少,更别说还有不少孩子被手机吸引。据调查,全球只有1/3的儿童身体活动量达到推荐水平,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同样也不容乐观。我们小时候,冬天的六点、夏天的八点,天都黑透了,村里又没有什么照明设备,哪里都黑漆漆的,吃完饭没事就睡觉去。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学生应达到8小时。并通过多种政策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长。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增加。即便如此,数据显示,小、初、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65/7.48/6.5小时,显然离理想睡眠状态还相差甚远。试想一下,大人失眠后,也都精神萎靡、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很容易焦虑、烦躁、不安。孩子们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自由。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精神科比较出名)挂号大厅待半天的所见所闻:“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大人挑的每一个错,都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内心积攒的情绪和感受又无处发泄、排解,心理压力过大。我们小时候,爸妈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遇事用宣泄情绪代替解决问题,动辄批评、指责,几乎没有讲道理的过程。我不能完全保证,我从小到大没有生出过心理问题,更合理的解释是,我的问题被自由开阔的大自然、“同病相怜”的兄弟姐妹、惺惺相惜的邻居玩伴慢慢缓解掉了。总之,现在的我可能有性格上的缺陷,却没形成心理问题。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孩子,内心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挣扎,结果无人可以诉说。现在的孩子,因为成长环境、社交环境的闭塞,在集中的关注之下,在各种各样的束缚、管教和挫折之下,无法承受和释放压力,从而变得脆弱、敏感。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发泄渠道,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滑入痛苦的深渊、将孩子吞噬。“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他们到底哪儿来的压力?”如今这些在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中长大的孩子,真的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吗?他们的压力,可能来自时代吧。①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就像是一个“信息收件箱”。当睡眠不足时,这个收件箱就不再工作,拒绝接受新的信息。也就无法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②大脑的控制和命令中心是前额叶皮层,决定着我们的理性思考、决策判断、自控力、专注力,帮助我们管理压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前额叶皮层能量不足时,它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压力、控制情绪,导致我们对很正常的压力都会反应过度,感到压力山大,情绪也总是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所以说,只有睡眠充足、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大脑才能集中精力去理性思考、控制情绪、做好压力管理,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现代科学研究有大量证据表明: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很多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良药。运动可以促进色胺酸通过血脑障壁,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浓度,它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调节情绪、精力、记忆力到塑造人生观。内啡肽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它有点像人体的止痛剂,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辣味其实是一种痛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辣呢?人体为了平衡辣味所产生的痛苦而分泌“止痛剂”——内啡肽,来消除舌上痛苦。没想到,在此同时在人体内制造了类似于快乐的感觉。喜欢吃辣的人,并不是喜欢痛的感觉,而是喜欢消除痛苦的感觉。通过运动,孩子不仅可以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释放出去,还可以宣泄掉因激素变化而引起的躁动不安。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多运动可以少“叛逆”一会儿。《运动改造大脑》中说:“更好的体能=更好的注意力。”换句话说,运动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大脑能够更好地去学习。多带孩子在户外跑跑、多动动,提升记忆力、专注力,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③运动让孩子们“吃点苦”,了解生活的真相,强大内心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放弃、厌学,跟他们没吃过苦有关。而运动就是让他们“吃点苦”的好机会。当然不是真的为了让孩子吃苦,是说,做成一件事是需要反复、不间断、长期的坚持的。比如打篮球,体能耐力提升、传球、投篮的准确度、运球技巧、弹跳能力、和队友的配合需要练,需要接受挫败感,需要持续注入自信心……一位博主分享,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他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我确实也没批评也没大吼大叫,但是我和儿子的对话是:“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
摄像头离厨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我回看这段录像,是能体会到窒息感的。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大人,真的很爱指导,认为指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基于人生三四十年的经验。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本质是在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其实,对错只是大人制定的标准,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才是最有意义的。到底大块好还是小块好,到底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到底怎么放食材油才不会溅得到处都是,哪有标准答案呀?一定要适当留白,让孩子自由安排,哪怕是放空一会儿、摆烂一会儿。做了妈妈之后,总会觉得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就是可以自主安排的、有机会能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内心需要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也就是说,一天里,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脱离鼓励和批评,有这么一段时间,让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这个人生是他自己的。他需要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也不只有家庭这一个因素。但作为孩子最最亲爱的父母,我们的心态越好,越容易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网上有一种说法,我们这代人,一边原谅父母,一边治愈自己,一边保护孩子。总比一边埋怨父母,一边消耗自己,一边折腾孩子强多了。
作者:秋秋。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