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周末闺蜜约我见面,还没坐下,她就嚷嚷着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带?
她一脸崩溃,继续说:
每次下班回到家,孩子老缠着让我抱,可我累一天了实在没精力;
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让抱着吃,可我不在家孩子就能坐在宝宝椅上自己吃;
只要我稍微不顺着他,他就大哭大闹发脾气,可我不在家他就好好的。
用她的话说,实在没想到孩子小小年纪,竟然也有两幅面孔。她不在家时,孩子乖得像个小天使,只要一在家,孩子就变成了“混世小魔王”。
很多妞带娃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那为什么孩子会有两幅面孔?
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呢?
其实这是“好事”啊!
人们常说,“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真不见得这是一件坏事。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曾说:
“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地带,会在最爱的人身边肆无忌惮,小孩子也不例外,因为孩子真的很爱妈妈。
比如,患有眼疾的宝宝戴上眼镜,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妈妈时,笑的超级开心。
当他戴着助听器第一次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小可怜的眼睛里饱含泪水。
每次妈妈离开,都因为舍不得而大哭。
只要妈妈一回来,踉踉跄跄的小步伐就快速奔向妈妈。
每个孩子都想和妈妈多呆一会儿,可惜妈妈很忙没时间。
其实,每个孩子在妈妈面前哭啊闹啊,只是因为在孩子心里面,妈妈是他们最爱的人,因为爱才想让妈妈多陪伴自己。
正如《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孩子在你面前不听话,却也是爱你的表现,那些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才是彼此的福气。
我有一个做幼师的朋友说,她见过成千上百的孩子,那些孩子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可爱懂礼貌。
但她发现,不管孩子们在外面有多优秀,始终都有“不乖”的一面。
或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是小学霸,可回到家在妈妈面前就哭唧唧;
在同学面前是个乐于助人的乖小孩,和妈妈在一起时有哪吒闹海的本领;
在亲戚家能自己吃一大碗饭,可每次妈妈喂饭都喂不到肚子里。
总有一个人会让孩子放开天性做真实的自己,无一例外那个人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就是妈妈。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一样,在外面从不撒娇,可回家就往妈妈怀抱里钻。
有时候被老师说了,或者被同学嘲笑了,虽然很难过,但也会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可回家推开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终于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那些积攒的坏情绪全都在妈妈怀里释放出来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一样,一见妈妈就哭或者闹,有时候是需要安全感的慰藉。
当孩子用行动告诉你“我爱你”、“我需要你”的时候,有负面情绪,或者需要安全感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千万不要立马把他推开。
《美国育儿百科》中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的爱很简单,需要的爱也很简单,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妈妈可能就是所有的安全感。
有妞说,那当宝宝“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 不要推开孩子
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大人都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殊不知这才是致命伤。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特别是0~3岁的宝宝,孩子哭的时候,要先抱一抱他,拍拍他的肩旁,而不是推开孩子或者对他的哭闹不管不顾。
尽量不要因为宝宝粘着你而凶他,或者责罚他,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2. 离开孩子时要有告别仪式
当我们上班或者出差的时候,可以给宝宝一个拥抱,然后告诉他你的安排,告诉孩子你要离开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比如,要出门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
“今天妈妈要去上班,下午6点回来,你在家等我好不好”,还可以告诉孩子回来之后带孩子去干什么等等。
当孩子知道了妈妈出门后会回来,心里也就更加踏实,更有安全感了。
3. 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作妖,其实就是父母的陪伴没有做到位。
所以,大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量不要自己玩手机,把孩子晾在一旁玩玩具,而是要互动起来,比如和孩子一起搭积木、读绘本、带孩子遛弯等,这才是有效陪伴。
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爱,才能确定爸爸妈妈是爱着自己的,才会有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再作妖的时候,请一定告诉他:妈妈爱你。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