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耳朵,它们也能靠声音定位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 凯特·戈伦别夫斯基(Kate Golembiewski)
翻译 | 龙霏霏
此前,海底的大部分区域都被一片片牡蛎礁覆盖,它们具有过滤海水、稳定海岸线,以及为大量生命提供栖息地的生态功能。但在过去200年里,拖网渔船破坏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牡蛎礁。如今,在一项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的研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牡蛎幼虫会顺着虾的声音游动,这或许有助于重建牡蛎礁。
澳大利亚安加西牡蛎(Ostrea angasi)的微小幼虫会随着水流漂流,并利用毛发状的纤毛游动,寻找坚硬的附着表面——理想情况下是一片繁荣的牡蛎礁,由其他牡蛎的壳堆积组成——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并在那里度过它们的余生。如果附近没有牡蛎礁,这些牡蛎幼虫就会漫无目的地漂浮在沙质海底,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在散乱的岩石中找到栖息地。自然保护科学家曾试图通过投放石灰岩巨石,构建新的礁体,以便使幼虫附着在上面,但大多数幼虫仍然迷失在大海之中。
此前的研究表明,其他海洋生物可以利用健康生态系统所发出的声音导航,但随着珊瑚礁变得沉寂,船只噪音成为主要的海洋音景,那些声音也变得越来越罕见。牡蛎没有耳朵,但是可以感觉到声音的振动,因此研究团队就想知道牡蛎幼虫是否能够跟踪自己的声波信标——鼓虾(snapping shrimp)的噼啪声。
这些栖居在礁石上的鼓虾会啪地闭合它们的螯肢,喷射出高速水流,从而产生强大的冲击力,音量在水下可达210分贝,相当于陆地上摇滚音乐会的现场,而这会击昏它们的猎物。在实验室和一项在海洋中开展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牡蛎幼虫会顺着录制好的虾的声音游过去,并栖居在附近的坚硬表面上。不过,如果没有播放那些声音,或者是有船只噪音的干扰,那么幼虫就很难找到附着表面并栖居下来。
研究人员表示,相比于派潜水员运送牡蛎幼虫,引导幼虫自己来到潜在的礁体,是一种成本低廉且非劳动密集型的替代方案。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分校的海洋学家特里·帕尔默(Terry Palmer,未参与这项研究)主要从事牡蛎保护工作。帕尔默指出:“养殖牡蛎需要成本和辛苦工作。”他说,如果这种新方法与人工添加坚硬表面、建造礁体结合在一起,可能对拯救牡蛎礁有所帮助,尤其是在牡蛎数量相对较少的地区。
而且,这项技术的最终受益者可能不止牡蛎。布列塔尼·威廉姆斯(Brittany Williams)是阿德莱德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威廉姆斯表示:“牡蛎是地球南部牡蛎礁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牡蛎所到之处,更多的生命也会随之而来。尽管诱使牡蛎幼虫栖居在无生命的礁石,可能看起来像一场残酷的诱导性“骗局”,但请大可放心,因为牡蛎主要摄食的浮游生物和藻类在水中几乎无处不在,所以它们在新的牡蛎礁生态系统形成之前并不会饿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