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DDL堆积成山,就业竞争激烈,备战考研考公——如今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在现实的洪流中努力生存,思考“卷”的尽头到底能不能突破极限,顺利“上岸”。
但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不想给自己的人生早早设限,反而面对无垠的人生旷野发问:竞争是否一定有输赢?成功能否用数字衡量?到底怎么做才能冲破洪流?凑巧的是,有一场比赛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寻找这些答案的机会。在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参赛学生们需要亲手打造一辆车,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节能挑战。有趣的是,这个比赛没有标准设定,甚至不像是一场比赛,更像是考试。多少算少?多远算远?一切都需要参赛者交出答卷:亲自到赛道上来试试。
他们提前蓄力,找准方向。丝毫不介意将自己置身于极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就像为未来的人生提前试炼一般。
一个“肯于竞赛”的团队
第一次站到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真实的比赛现场,杨正骁是有一点懵的。所学能否致用?技术过不过关?临场发挥失常怎么办?更重要的,作为队长,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带领团队在这场全国十几所高校强手云集的比赛中突出重围?
冷静。杨正骁告诫自己,必须要冷静。只有冷静,才有“肯赛”。肯赛,Conception的谐音,意为“点子,想法”,从2007年起,这个词正式成为吉林大学学生节能车队的名字。杨正骁明白,这寄托了前辈学长的美好寓意:肯赛车队是一支充满创意、鼓励创新的队伍。如果考虑到汉语习惯,这个名字还有一层言外之意:肯于竞赛。
吉林大学肯赛节能车队队长杨正骁正在为大家拍照
这个朝气蓬勃的称号赋予了团队能量和好运。成立15年至今,肯赛车队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斩获丰盛,跻身全国学生节能车队的“头部”。这给了杨正骁底气。
肯赛车队选择了内燃机和纯电动两种动力模式,杨正骁担任纯电动车队队长。他信心十足,“我们的车重量很轻,外形采用了海豚仿生学设计,空气阻力也非常小。”而这些设计都会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设计建造初期一切顺利,但在加工完成后的装配环节,却问题频出。时间紧张,杨正骁和二队队长李明宇为了让车辆正常工作,在实验室里泡了五天,日夜排查,排得“神志不清”,危机解除的一刻,楼道里传出了阵阵欢呼声。
队员正在检查车辆,紧张备赛
踏入赛场,比赛要求各队首先要通过安全和技术检查,才能获得驶上赛道的资格;接下来,需要在29分钟之内跑完5圈,成绩折合成消耗1升油、1度电或1单位氢能源的等效里程,单位能源跑得最远者获胜。轻量化、低风阻的特点,让肯赛车队在比赛中遥遥领先。最终,肯赛一队以34.9km/kWh的成绩获得城市概念车纯电动组别的冠军。肯赛二队则以607km/L的成绩荣获原型车内燃机组别冠军。这是继去年赢得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决赛之后,肯赛车队再次登顶,而且是一队、二队携手登顶——一份漂亮的“考试”成绩,双赢。
吉林大学肯赛节能车队在颁奖典礼上
“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亲自动手解决工程问题,用实践检验所学理论,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思维力。”获奖以后,问及杨正骁有怎样的收获,他很兴奋,语速飞快:“说真的,受用终生,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从无到有,从0到1
作为一个全球创新教育项目,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的看点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是“决胜”,而是这群20岁上下的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展现出的前瞻性视野、直面挑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在赛道上“跑得更远”又如何?勇于尝试不同,也足够值得尊重。
本次比赛中出现了视野和勇气兼具的“破冰”壮举:北京理工大学与同济大学双双选择了氢燃料作为动力来源,这也是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氢燃料电池车首次落地开跑。
北京理工大学翼昇节能车队氢能源原型车“小氢”在赛道上
“我们一开始就致力于设计制造一款使用氢能源的车。”北京理工大学翼昇节能车队队长黎瑞说。不过,相比技术较为成熟的内燃机和纯电动汽车,首次下场新的能源领域,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一年来,车队里的成员经历了无数个崩溃的瞬间,“每个环节都难忘”。但是黎瑞和队员们坚持这个面向未来的选择,“氢能源制造方便,可以大幅缩短加油时间,有很高的能量转化率,是真正的清洁能源。”
翼昇节能车队同学们和“小氢”在车检区
可惜无法事事如愿。这辆满载团队希望的车最终没能成功越过终点线。“真的挺遗憾的。”黎瑞直言。但他不后悔,“我们造车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探索汽车节能的可能性。”在黎瑞看来,这是一次关于空白的探索,他们更在意的并非留下耀眼的成绩,而是氢能源的未来。在竞争中并非获胜才有价值,他们挑战了翼昇往年没有挑战过的领域,做了不一样的事——那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0的突破本身就意义非凡。
就读于机械与车辆学院的黎瑞今年大三,明年他还有机会带队参加下一场比拼。黎瑞与队友们冷静地分析总结,准备找到更明确的努力方向,来年再战:“我们疏忽了一些东西。明年备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各种方案都准备好,任何一点修改都要进行重新测试,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敢想敢闯
“不服输”是原动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师之翼节能车队,今年第一次参加线下比赛。
车手组组长戴珍妮从小就有一个“机械梦”。从备战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开始,她点亮了很多不同的技能点:做车手,她感受了驾驶的乐趣;加入底盘组,她学会了焊接技巧;进入车身组,她学会了绘图。“每一次的新尝试都伴随着挑战,但是只要坚持去做,就能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极限。”戴珍妮如是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师之翼节能车队车手组组长戴珍妮
“从不轻易放弃”——这不仅仅是戴珍妮的性格,也是广师之翼节能车队的气质。车检环节,队伍卡在刹车这一关迟迟无法通过,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将错失上赛道的机会。同学们当机立断,向北理工翼昇节能车队借了一整套刹车系统,现场临时置换。车检关闭前最后10分钟,在全场人员的急切等待下,技术裁判终于确认了这支队伍的车检通过结果。一瞬间,队员们积累了三天的紧张情绪立刻释放,在现场激动欢呼,相拥而泣。
通过车检的时刻,队员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广师之翼节能车队设计制造的“极致”号,在纯电动车原型车组别的比赛中以251km/kwh的成绩获得季军,交出了一份成绩优秀的“答卷”。车队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不服输,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也因此获得毅力奖。队员们在遇到突发状况与挑战时表现出的强大抗压能力、决心与毅力,支撑着他们最终逆风翻盘。赛后,同学们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是一趟披荆斩棘的冒险历程,前路漫漫,但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清晰的。”
走向赛场的“极致”号
现场紧张而焦灼的,可不仅仅广师之翼节能车队。比赛尚未开始,北京交通大学绿动之心知行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自主设计的电机控制器就丢失了——换言之,电车的“大脑”没了。所有人的精神压力瞬间达到顶峰。但是突发状况反而激发了队员们合力解决困难的决心,极限操作最终收获了令人宽慰的结果——车队斩获原型车纯电动组亚军,这也是车队历年参加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赛所获最好成绩。
勇于尝试必然收获成长。对于绿动之心车队队长安敬言和队员们而言,赛场上这段惊心动魄却又化险为夷的小插曲给了他们两个关键收获:尽一切努力应对突发状况、经历坎坷终获成功。
北京交通大学绿动之心节能的两辆车在赛道“同框”
三年前,刚上大一的队长安敬言给自己写过一封信。比赛前夕他再次看到信,觉得自己完成了当年的期许,加入车队也成为了他整个大学生活里最大的“加分项”。而队员们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赛场内外都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也是他最看重的团队素质。“我们队伍里的每个人都是核心成员。”安敬言说道。
他们造的车
挑战极限,驶向未来
孤军奋战从不是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赛场上的比拼模式。有的车队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把车队技术和理念代代相传;也有的车队为了更进一步,试图调动自己的能力寻求“外援”。聊到这个话题,同济大学重塑志远车队Z201车组的两位队长刘权锋和段建廷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感触颇深。
两位队长介绍,Z201组氢燃料赛车的外壳、车架来自学长学姐们3年前第一次设计建造的材料,动力则要现在的队员重新搭配。但是这项工程难度颇高。他们决定,寻求外部力量共同解开这道难题,不再“闭门造车”。
同济大学重塑志远车队的氢燃料城市概念车”元卿“正在车检
刘权锋和段建廷主动联络科技企业去请教工程师学长和博士生前辈,解决技术问题;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从而结识知名校友、企业家,寻找赞助商。他们成功为两辆赛车所用的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碳纤维车壳拉来了赞助,并获得了进行风阻实验的机会。两位队长在说起社会性工作的成功时,都难掩兴奋,“原件水平和实验条件上去了,就为获得名次打下了基础。”
正如他们所期盼的那样,同济大学重塑志远车队的城市概念车一举夺下氢燃料电池组冠军。
段建廷和同学推着已经通过车检的“元卿”走向赛场
在两位队长的讲述中,他们仿佛不只参加了一场比赛,而是沉浸式体验了如何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而这也正是刘权锋对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理想——“追求完美、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己,这不也正是成为工程师的必经之路吗?”段建廷也感慨,他觉得这和百米赛跑的道理是一样,“为什么要突破那个成绩?就是要告诉人们,极限是可以突破的!”
行动起来
做一些“了不起的事”
“极限是可以突破的!”这句话给Norman Koch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全球总经理今年亲临中国站决赛现场,见证了年轻人的自信与执着、创新与协作。“中国学生在比赛期间会100%投入。”Norman说,“这相当独特。”
2023年,是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在全球范围连续“造车”的第38年,壳牌坚持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而这些参与赛事、专注力爆棚的大学生是真正的“未来行动派”。他们有视野,也有能力,最重要的,他们有愿景。在这场“考试”中,他们释放自我、尽情实践,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挑战中收获自我与成长。
赛道旁的队员们
受益的学生远不止理工科专业。在成功的车队里,学生的专业构成五花八门。一些车队里负责募款、车队宣传、社交媒体与数字化传播工作的学生来自市场营销和商科;许多车队的设计工作,则由艺术生或数字设计专业学生担任。这样一支集结技术、设计、营销于一体的团队,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理工范畴,而更像一支以产品为核心、整合资源的市场化团队。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无疑是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最好的“模拟赛”。
未来的新赛季,壳牌还会鼓励两所学校联合组队参赛,以便队伍之间取长补短,实现更多跨学科协作,打破固有思维给定的固定答案。“一起行动起来,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Norman满怀憧憬地说。
滑动查看更多
三天比赛的更多花絮
壳牌坚持守护初心,投资未来科学家与工程师,鼓励学生们思考那些既满足当下,又适用于未来的技术。壳牌集团全球品牌副总裁Dean Aragon对此充满信心,他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在未来设计、建造交通系统的新能源和高能效系统。”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参赛的许多学生都表示,他们会将这些技术、创想带入未来选择的职业中,助力自己成为未来的设计师、建设者和创想家。终有一天,这群大学生的理想和天马行空的设计会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类的出行历史,也未可知——毕竟在人生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作者丨三布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幸鹏
图片来源丨壳牌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