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北还是一个亿?”当孩子一个个说出正确答案,我却开始有些担心了...
“考上清华北大和一个亿,你选哪个?”
最近,这个问题因为一段街头采访,再次火了起来。
第一个孩子说,我选清华,没知识,傻玩钱,最后有一天钱花完了怎么办?
第二个孩子说,当然是选清北了,以后可能拿着文凭去赚到更多的东西嘛。如果只有一个亿,会感觉我的生活很单一,就只有花钱、花钱、花钱。
第三个孩子也选了清北,因为这两个学校太牛了,给一个亿也不一定能上得了。
第四个孩子选择上北大,他说,因为我不太喜欢钱,能活就行,主要是快乐就行。
…………
就这样,视频里出现的六个孩子无一例外地,不是选清华就是选北大,没人选一个亿。
起初我在看视频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的。
孩子们尽管年龄不大,但都能说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各种现实的理由,说明是有思考的。
很开心,孩子们一心向学、都有努力去好学校读书的心愿。
但越往后看,我却有些担心了,因为每个孩子都选了清北。
心里不禁疑惑道:真的没有人选一个亿吗?是剪辑的原因?还是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就是如此?
他们的回答如此一致,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完全是按照一个目标、一个标准模式来操作的。
刨除个人对名校的渴望,这其实不就是我们每天对孩子说的话吗?
“你长大了想读清华还是北大?”
“你要好好读书,以后考上清北,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你这么小,不要想着钱,好好学习才是正经事儿。”
“隔壁XX家的孩子,今年去上清华(北大)了,你一定要向他学习呀!”
我很吃惊,这样的想法太极端了,毕竟绝大多数孩子是考不进清北的,他们的人生呢?只能普通论之?
但我希望,他不是被“大多数”所裹挟,是独立思考之下做出的选择。
所以今天,我搜罗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回答,想让大家听到更多元的声音。
清北人,怎么选?
有人带着这个问题专门去采访了清北的在读生,这些学霸会怎么选择呢?
其实也分成了两派,有选择清北的,也有选择一个亿的。
1.选择清北
这位男同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目前直博,高考成绩670多分。
他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但现在来说的话,还是想选清华,因为自己还是有梦想的。
他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贡献,坦言这才是我们清华人真正应该做的事。
这位同学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考706分。
他认为,考上清华以后出去工作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而且清华给你的很多东西都是一个亿买不到的,比如你的同学,你的成长经历,你获得的学识。
另一位同样来自计算机系的同学也选择上清华。
他笑着说,一个亿多少有点不现实,单纯说我个人追求的话,我觉得还是上清华更重要。
因为它代表了更大的平台,代表了更远大的理想。
还有正在读大二的同学,先是感觉很纠结,然后选择了清华。
他觉得考上清北以后,能有不断地把一个亿发展成两个亿的能力。
下面这位高考824分的北大同学,同样认为清北的学历更重要。因为学校氛围、人文关怀都是一流的。
也有同学说,选清北的原因是,单纯给他一个亿的话,会让他缺失一种通过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
2.选择一个亿
读清北,的确受益非常多,可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一个亿。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高考数学满分。面对这个问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亿”。
他说,自己不是那种以赚到多少钱来衡量成功的人,但是一个亿确实是非常即时的回报。
还有一位同学来自北大,她的回答不得不说碾压了所有学渣。
她觉得,如果你的实力水平真的可以的话,就算考得特别差,也不会掉出中上等的985。所以说还不如给1个亿,比较实在。
第三位同学以高考成绩636分从小县城考入清华,她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是“小镇做题家”。
她了解像她这样的寒门学子,考上清华有多么不容易。“早上6点35分起来早读,晚上10点20分才下晚自习。”
她也了解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不行的。
“来了北京我才发现,社会阶层的差距真的很大。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我知道梦想是不能当饭吃的。”
她最终斩钉截铁地回答:别说一个亿了,700万我都走人。
还有一位同学打算两样都占,要把一个亿先拿着,然后回去再参加一次高考。
他觉得,有些东西是买不到的,只能在清北才能拥有。
不同领域的牛人,怎么选?
还有一些企业大佬、经济学家、新青年,也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他们引申出的观点也值得我们看一看。
网易创始人丁磊: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丁磊。没想到,他一点都没犹豫就回答说:“当然是清华。”
主持人追问:“为什么?一个亿的现金很多啊!”
丁磊解释,你当然可以说先拿一个亿,然后自己去考清华;也可以说拿了一个亿,从此躺平。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不会躺平的,你给我一百个亿我也不会躺平,我总要折腾一些事情。
所以,如果这个问题的潜在层面是想说,你拿了钱以后不许再进步,不许再学习,我觉得是不可以的。
人还是要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拥有钱以后都能够继续创造价值,不是每个人都是巴菲特。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奇葩说》辩手席瑞:
他觉得这个问题设置的两边有点不对等,如果说清北的学历和一百万你要怎么选,可能还考虑一下。但说一个亿,就不用考虑了吧?
随后他解释,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好像我都会选择钱。
不是因为我势利,而是因为我真心觉得学历学位本质上如果不是自己取得的,没有任何意义。
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学历的时候,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因为学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更不代表他的知识量。
很多人会拿到文学学士的文凭,但是他接受了多少文学的培养,探索过哪些地方,读过什么书,最后有什么样的气质,呈现给人的状态,他的语言表达和能够展开联想的能力,这些都不是一纸学历可以定义的。
所以,学历本身是水到渠成的。如果你只有一张老天爷送给你的学历学位证,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人生会更加痛苦。
网红物理老师、北大本科清华硕士李永乐:
李老师用数学概率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为什么他会选择一个亿。
他说,考清华,考生1000多万人,清华招3000人,所以考上清华的概率是3/10000;
现在双色球彩票头奖可以拿1000万,大概是1/1772万的概率。如果想拿到一个亿,需要中10次奖,这个概率大概是3×10的负73次方。
由此计算,要想拿1个亿,我得考5万次清华,所以还是拿1个亿。
《奇葩说》辩手梁秋阳:
他当时回答的问题是:一个亿和985,你选哪一个?还没有上升到清华北大。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了解他的想法。
他首先认为,如果是把这两项都看成钱,那肯定是选一个亿。毕竟绝大多数985毕业生,一辈子是挣不到一个亿的。按照年收入50万,连续50年干满也就2500万。
可是从长远来看,选哪个在结果上的差别是不大的。因为人类的适应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人不仅能适应痛苦,还能适应幸福。
他说,有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因意外事故失去了一只手或一只腿的人,平均在两年半以后,感受到的幸福水平跟事故发生前是一模一样的。
结果的确令人震惊,但其中部分原理是,我们失去一些资源之后,会把原来分配给这部分的注意力,分配到其他地方。
反过来看,哪怕你比别人多出了一只手或一只脚,多出了一些东西,你们的幸福水平由于强大的适应能力,过了两年半,也有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让我们去计算、去比较哪种结果更好,而是在问我们,你究竟想要哪种好?
如果幸福水平都差不多,你是愿意躺在钱堆上,还是趴在书桌前?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
马光远先生早几年就回答过这个问题。
他强调经济学的本质是做出最优的选择。
因此,首先从收入上来看,据统计,清北毕业生大约有30%的人能拿到50万的年薪,所以想要挣够一个亿,需要200年。
再从未来的可能性来看,拿了一个亿之后,人生有各种可能性;进了清北以后,人生的可能性其实没有那么大。
拿了一个亿,你可以做很多人生规划。人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拿着这些钱你可以做很多事。
就算拿出5000万武装自己的头脑,也比上清北强。
看了这么多选择和想法,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个问题:考上清华北大和一个亿,你要怎么选?
不知道大家心里的答案是怎样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绝对单一的正确选项。
虽然就是一个段子,但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了解,以及我们对经济、对物质的认识和衡量。
而孩子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的,可能就是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和世界观。
也就是说,选项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选项背后,我们的所思所想。
我们是否拥有一个未竟的名校梦,一直期待着下一代去达成?
我们是否认为考上清北之后就能过上顺遂的人生,从此一生无忧?
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否太重了,尝尽为生活打拼的苦涩后,太想中大奖躺平?
…………
大家在做出选择时,其实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是什么让我这样想?
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下自己的想法,同时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考量,哪怕他们的考量看起来很不成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