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一分货”,这个说法真的正确吗?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 ★ 星标
每天早上更新,与你一起成长
当我们因贪便宜购买了质量很差的物品时,会默默安慰自己:一分钱一分货。可是等到再次以低价购买劣质货时,依旧还是会用这句话安慰自己。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可还是会屡次再犯?依旧愿意低价买劣货?这是什么心理?为此天天问的小伙伴展开了一番讨论,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
天天问精选251期 “为什么明知一分钱一分货,但还是有人愿意低价买劣货?”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Ferryman_X @SenYi @汪仔言 @剑八 @安徒生@Lacus-Ning等人的精彩回答。
一分钱一份货真的正确吗?
一分钱一分货,在不同的情形下,有着不同的的呈现方式。
它可以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净利润问题,用户估量商品与其自身价值的关系,以及承担风险的考虑。
比如此前的iPhone12,正规渠道1w,闲鱼1k,是便宜,但我们绝对不会选闲鱼购买,因为我们很清楚这个商品原本的价值,以及清楚闲鱼这个价格大概率不是正品,对这个风险基本上可以确认这1k丢进去是石沉大海。
再比如一件衣服,我们搜同款,图片上的商品参数都一样,一件30元,一件50元,购买人数和评价也都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30元的概率大于选择50元的。因为这多出来的20元差价,可能只是商家的净利润,或者这件衣服本身在我们心里的标价也差不多。
除此之外,这20元差价本质上也可以被认定为一次赌博行为,我们会想着大不了就亏30元,是在我能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如果赌对了,买到好东西,那不赚了!
相信大家都在拼多多上买过一些便宜货,我之前曾经在拼多多花了1.3元买了把剪刀,并且还包邮。大多数人会这么认为:1.3元,劣质就劣质了,反正也没多少钱。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商品即使是“劣质”,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没关系。
一分钱一分货这个说法也可以是错误的。
一分钱一分货是否也意味着十分钱十分货,但现实有可能是十分钱三分货,因为货物的售价不仅包含了制造成本、销售成本、渠道成本,还包含了品牌溢价,而商品实际的功能性价值不一定随着售价的增长而增长,可能是上下游的销售链条太多了,层层加价导致的;也可能是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也可能是品牌产生的营销成本溢价导致的。
就像如今各大品牌惯用的联名营销一样,正因为加上了“联名”两个字,把原本的产品价格抬高了一倍。这时候,我们额外支付的就是品牌的营销成本,为IP买单,为营销买单,为情绪价值买单。
群众里面有坏人,高价里面也会有劣货。消费者不了解真实行情,有些主打性价比的商品看起来就成了低价好货,由此及彼,就会想着赌一波物美价廉。殊不知,却收获了一个“价格刺客”,既“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分钱一分货是否正确,就看你怎么如何看待低价和劣质的关系了。
自以为占了便宜,
但其实反被人占了便宜
有时候,我们低价购买物品,自以为占了便宜,但买回来的却是劣质货,其实反被人占了便宜。那么,高价买回来的物品,就真的质量好吗?显然不是,一分钱一分货讲的是价格与质量的关系,但又不是绝对的强耦合关系。
1. 价格和质量之间并没有强耦合关系
在概念上来看,“一分钱一分货”和“低价劣货”都是被包装出来的一种刻板认知。前者往往都在价格中添加了过高的附加值,后者就是前者为了建立垄断优势而进行的恶意诋毁。
低价是与高价做对比的,低价产品你可以进行最低成本的试错。而且低价产品不代表质量低下,只不过代表容错率很低,但是某些产品,其实低价并不影响质量,比如我去年买的2块3个手工刀,用来拆快递,用了一年依然好用。
低价市场存在很多神奇的产品,神奇到你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用户在6月的时候买了3个airpods,一个官网。一个拼多多30元,一个深圳华强北150元,最终30元的居然音质出奇得不错,150元的低音部分甚至好于官方。
2. 没有人愿意低价买劣货
站在需求端的角度上来看,用户购买商品实际上看中的是性价比,性价比=(功能需求+心理需求)/(付出的金钱+时间+风险);性价比越高用户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低价产品可能更多的是满足功能性需求,而非心理性需求,而且很多行业在竞争时经常采用低价竞争策略,打价格战,但是产品同样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诉求,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意味着消费者的诉求也是巨大的,否则就不会有拼多多的崛起。
以家庭使用的瓷碗为例,从几块钱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都有。
对用户而言,碗本身最基本的价值只是满足饮食容器的需求。农村大集上的碗都是几块钱起步,可谓是低价了,但是所有人挑碗的时候也要求瓷白胚圆,变形的不要。相反,大师烧制的异形瓷碗,价格就上不封顶了,也有人趋之若鹜。
这两个场景中,有人出高价有人出低价,但是没有人想要差的产品。
3. 低价劣货有时候只是一种畸形的产品形态
低价劣货是一种畸形的产品形态,是厂家缺乏良知制造的垃圾。用户的真实需求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玩弄。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幸运儿,万一那万分之一的好货让自己买到了呢。虽然从概率学的角度来讲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也不排除会有意外。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贪婪是人的本性,商家正是抓住人贪婪的本性来完成欺骗的,很多成功的营销学都是这么玩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可能所买到的商品对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并不会产生影响。我们明知一分钱一分货,但还是愿意买低价商品,但我们希望低价买来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不是劣货。一般有以下
几种情况:
不求牌子的高消耗品。比如冬天的棉拖,很明显在广东这种天气,每年就穿那么3个月,为了不占位置,穿完就丢了,很少囤9个月继续穿。
不求牌子和款式的日用品。比如垃圾桶,我对它只有一个要求,能装。
还有一种是9.9元能买到60分的商品,有的人是不愿意花59元买70分的。
存在即有市场,低价商品的市场是存在的,但低价购买到的商品不一定就是劣质物品,具体还得视情况分析。
“一分钱一分货”,是价格的高低对比商品质量的高低,在同一类品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适用的,比如我们花200元和100元去蛋糕店定制蛋糕,是会有一些差别的,要么就是用料不同,比如动物奶油相比于植物奶油是会比较好的,再者价格的差异就是体现在蛋糕的样式上,这些需要人工花时间去绘制。
但也不乏有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偷工减料,让低价商品买劣货的印象在消费者脑海里根深蒂固,从而更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同样的商品。
为了不损失多余的钱财,不断试错,消费者放弃了“赌”,而选择花较高的价格去买一个“质量安心”。
作者:Ginny,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内容运营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