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怎么骂人?
孔子是圣人,是老师,60岁时已经到了耳顺的境界,但他也会生气、着急、张口骂人。他说君子不器,却对子贡说“汝器也”。他还点名批评了很多小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等。最狠的一次是,孔子去见了名声不太好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悦。孔子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我的行为若有不合礼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西方中世纪的侮辱也经常以誓言作为开头,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客店主人对另一位朝圣者说:“凭上天起誓,这种臭诗,连屁都不值。”
孔子骂人是为了让学生清醒,让他们知道老师不高兴了。斯坦福大学英语博士梅莉莎·摩尔在《当上帝踩到狗屎》一书中说:“脏话是我们用以传达极端情绪最有力的字句,它们侮辱和冒犯他人,它们对痛苦或强烈感受提供情感宣泄,它们巩固团体成员彼此的关系。”
《孔子》剧照
8月,耶鲁大学讲师德鲁·利希滕贝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说,美国一所高中打算只教学生莎士比亚戏剧的节选本,因为莎翁有些文字不宜让学生看见,他表示反对,“为了理解莎士比亚的天赋,学生必须阅读他的完整作品,哪怕是那些下流的部分。他的第二十首十四行诗的结尾是16世纪最肮脏、最火热的诗。莎士比亚最喜欢耍的一个把戏就是玩弄词语的顺序”。
莎士比亚剧中有脏话是因为他写的是人性的全部。法国学者娜塔莉·维埃娜-格伦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既有陈旧的、粗俗的辱骂,也创造了一些非常艺术的辱骂形式,它们既华丽铺张又别出心裁。其中三个最常用的词是villain、rogue和knave(坏蛋、无赖和流氓),构成了莎士比亚的辱骂天地的三根支柱,展现了C.S.刘易斯所说的对地位用词的道德化。最能说明其华丽铺张的是《亨利四世》的第二幕第四场中,王子与福斯塔夫的对骂:‘你这饿死鬼,你这鳝鱼皮,你这干牛舌头……你这没人要的倒插的破剑。’”
《亨利四世》剧照
梅莉莎·摩尔在《当上帝踩到狗屎》一书中也提到:“你可以随意翻看莎士比亚剧作集,差不多每一页都找得到黄色笑话和淫秽的影射。”《亨利五世》中有很长的一幕,讲述法国王后凯瑟琳想要学点英文,却发现英文里的无害词如脚(foot)、袍子(robe)在法语里成了秽语(foutre和coun)。被吓坏的凯瑟琳说:“哎呀,老天爷,这两个词多难听、多不正派、多粗俗,真不害臊,有身价的小姐怎么能说这种话!”《无事生非》的剧名中的“无”是O型器官的双关语。《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狄米特律斯说:“该死的恶狗,你把我们的母亲毁了。”
《亨利五世》剧照
《汉语詈词研究》中说,先秦时代骂别人卑贱如仆役、凶残如禽兽,三国至南北朝骂詈之风盛行,同僚、朋友、宾客、长幼、夫妻之间均有相互谩骂的例子。人工智能助手应该不会骂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都与脏话并存,无论它们可能是何种样貌,今后也会一直并存下去。它们是语言运用固有的一部分。研究显示,当代的英语使用者每天会用上80到90句脏话”。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个人问题投稿
微信公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投稿
生活圆桌投稿
头条号“粉丝信箱”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