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就了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了你?
你成就了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了你?
相信这个问题,所有人在中学阶段的辩论会,以及进入职场的一些抉择中,都碰到过这个问题。
这里的“平台”一词,可以切换为“团队”,“公司”,“环境”,甚至“时势”。
大家比较中庸的观点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台成就个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逆转这一规律”。
可是我前两天的周末,看了张译主演的电影《无价之宝》后,有了更多的思考。
张译,许多人眼中的我国中生代演员演技第一,刚刚“单扛男主”的《无价之宝》上映,周末三天,票房破不了5000万,最终票房,估计也就在亿元线徘徊。
最近几天,“离开大制作和大导演,张译破不了亿”的标题一直浮现在我脑海,我本不想写这个主题,可是这句话在我脑海就是绕不过去。
过去几年我国的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其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被业内封为“六大中生代”。
这六大中生代男演员是吴京,沈腾,黄渤,王宝强,徐峥,邓超。
最近两三年,因为特殊原因,徐峥处于半隐退状态,邓超更是被许多人叫“综艺咖”之后,慢慢沉寂。
张译主演电影的总票房早就超过了徐峥,邓超,因此也有一些“六大中生代”的排名,会把张译也排进去。
不过“六大中生代”最大的特点是:在自己的“最强领域”或者合作大导演可以斩获40~50亿,“无加成”自己单扛的情况下,也能拿下5~10亿。
比如也有人讽刺说吴京离开“军事主旋律”票房就不行,或者沈腾离开“开心麻花”就不行。
可事实证明,吴京,沈腾,黄渤离开自己的“最强平台”后,确实被削弱了,但是至少能交出10亿左右的“及格”答卷。
可是张译主演军事主旋律,能拿几十亿,主演张艺谋电影,随便能拿十几亿,因此在今天之前,张译主演电影票房都接近200亿了。
另一个层面,演员最硬的实力,就是拼演技。张译三年拿下三大影帝,实现“大满贯”。
有人质疑吴京演技靠“打和吼”,沈腾演技靠“做作喜剧”,可至今为止,没有人质疑过张译的演技。
张译演技“中生代第一”,那么理论上,他是不是应该离开“平台”,单扛能力最强的一个?
可是《无价之宝》周末三天过不了5000万,五天过不了6000万的成绩摆在那里。
有人会找“客观”原因,一个“能扛”的男演员,某一部电影没扛起来,第一个可能是“电影本身太烂”,第二个可能是“给演员发挥的余地很小,很局限”。
这部《无价之宝》被大家指责较多的,是“翻拍韩国电影”,国产化落地做的不好。
可是在同一天,我看了另一部票房最终会超5亿的《拯救嫌疑人》。
张译的《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的《担保》,张小斐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韩国电影《七天》。
因为《七天》是“执行私刑,以暴制暴”的主题,所以《拯救嫌疑人》最后落地只能把背景改为“东南亚唐人街”,即便改了背景,最终结尾也修改成“重新审判杀人犯”,法律维护正义的结局。
因此,仅仅从落地效果来看,《拯救嫌疑人》甚至比《无价之宝》还要更糟糕。
可是同样没有大牌演员,同样在冷档期上映,同样是“韩国翻拍电影”的《拯救嫌疑人》,票房是《无价之宝》的五倍。
第二个层面,尽管有许多人指责“债主养孩子”的电影主题,在我国现实很难落地,可是只要看过这部电影的,都必须承认“剧情略微悬浮”,但是张译的演技真的“尽善尽美”。
《无价之宝》票房失败,另一个体现“张译扛不起”的原因,不是“张译表现不好,演技大退步”。
可现实却是这部电影几乎为张译“量身定做”,男主角跨越二十年的命运起伏,悲欢离合,使得整部电影成为张译的“演技个人大赏”。
特别是一贯偏“正经”风格的张译,居然在电影里有一段致敬《雨中曲》的水中舞蹈片段,用无声的舞步来诠释内心的情感释放。
张译《无价之宝》中的演技展示,绝对是国庆档以来所有中外电影的最佳,这部电影的许多桥段设计,也源自张译的“真实生活”。
比如男主角很穷,就从书店“抄字典”来辅导女儿。这一剧情,就取自张译当年母亲下岗,为他“抄辅导书”的经历。
所以无论是情感投入,还是“演技表达”,张译在《无价之宝》都已经做到极致。
市场现实恰恰证明,没有主旋律大制作,没有张艺谋等名导演,张译发挥到极致,“票房也过不了亿”。
那么张译的失败是不是用电影市场“流量驱逐演技,劣币驱逐良币”来解释呢?
至少这几年的电影市场并非如此,“流量为王”的时代早就被厌弃,靠几个流量,弄一个“宣传骗”就能骗几亿票房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如今“六大中生代”,以及张译,雷佳音,郭京飞等人,都是因为“扎实的演技”被大家喜欢的。
所以排除掉所有“客观原因”“非战之罪”后,只能得出“张译靠演技”就是无法单扛票房这个事实。
张译作为“中生代最有实力”的男演员,离开最擅长的主旋律平台,离开大导演团队之后,大家认为完全属于“少数能挑战平台成就个人”这一规律的他,最终挑战失败。
回到今天的主题,“平台成就个人,还是个人成就平台”?
在一些偏励志主题的文章里,甚至一些“理中客”文章,会说“认清自己,找到独一无二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复制成功,成就“其他平台的成功”。
那么张译“中生代演技第一”的硬实力,是不是“无可取代的个人优势”?
张译在一周之后还有一部单扛的谍战电影《刀尖》上映,但我预估票房同样难过亿。
张译的“单挑失败”,证明了在偏冷的大环境市场,许多你以为“独属于你的最强竞争力”;离开现有平台,放在任何平台都能发光的“专属能力”,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硬通货”!
虽然结论不够“热血”,但我写下这个分析角度和大家探讨,就是希望大家在做出一些“职业规划和抉择”的时候,在判断“你成就平台,还是平台成就你”的时候,能够对“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有更清晰判断。
我特别喜欢张译的演技,他单扛无法过亿,我认为是市场对他的最大辜负。
这或许折射出,当前的经济环境,在所有行业,都处在“核心竞争力”贬值的周期,大家还是应该厚积薄发,以待天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