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9个技巧,让你成为会说话的人

9个技巧,让你成为会说话的人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很想和别人好好沟通,但总是各执一词,你没法认同他,他也不想理解你,话没少说,但沟通完全无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通常会怎么办呢?是完全放弃沟通,暗自鄙视对方冥顽不灵,还是改变沟通方法,从别的角度理解对方?


一段健康的关系,必定建立在双方能正常沟通的基础上,越沟通,越能了解双方的认知,从而求同存异,说话做事才能有理有据。但是,沟通并不等于简单地张嘴说话,不掌握一定技巧,很难完成一场有效沟通。


获时代华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授权,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沟通方法的文章,从中你不仅能学到如何着手干预他人的认知,还能学到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我。如果能学会应用文内的技巧,你将会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


来源:《别害怕冲突》

作者:[美] 彼得·博格西昂、詹姆斯·林赛

出版方:时代华语国际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干预是指改变或影响他人形成信念的方式。干预的目标是使他人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不再充满信心,干预是改变他人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说,仅仅通过与对方交谈,你就可以影响他人的认知,并让他人对自己的信念感到怀疑。


如果你仅向对方传达信息,不仅很难干预对方的目标,甚至会让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要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示范的力量,学习当谈话用词存在分歧时如何避免在没有结果的谈话中陷入困境。


运用本文的初级技巧,你可以将谈话转为学习模式。这时你要注意把重点放在理解对方上,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那种思想和信念。然后,你就可以用你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也包括自己)来正确评估他们自认为了解的东西。要使他人产生怀疑,必须先把质疑的想法种在你自己心里。


最后,本文将帮助你规避许多常见的沟通错误。这些常见的错误会迅速破坏追求真理和开展干预措施的谈话。幸运的是,你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犯下这些错误。



一、示范:用示范创造良好关系



你想让你的谈话伙伴做出什么举动,你就示范出那种行为。

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那你就先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如果你想要他耐心倾听,你就要耐心倾听。如果你想要他开始大叫,你就大叫。如果你想要对方转变成开放的态度,你就要先自己转变成开放的态度。如果你想让对方文明,你就要先文明。如果你想要他们拿出证据,你就要先给出你的证据。如果你想要对方听你说的,你首先要听他说。

这一建议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很难,尤其当对方同你持反对意见时更难,但这是避免谈话脱轨的关键因素。

  • 常见谬论:「有人这么认为,我就这么认为」


哲学家罗伯特·威尔逊和心理学家弗兰克·基尔在1998年发表的题为《解释的阴影和浅薄》的论文中,揭示了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事物运作方式的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的自己知识更渊博。

打个比方,一个从大博物馆借了很多书却从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书中的知识,只因为我们可以获得它们,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因为我们从未真正读过它们,更别提深度学习了。根据这一类比,我们可以把这种谬论称为「图书馆未读效应」。

2001年,两名研究人员——弗兰克·基尔和列奥尼德·罗森布里特,在一次实验中揭露了「图书馆未读效应」。他们把这称为「解释深度的幻觉」,并称之为「民间科学的误解限度」。

他们研究了人们对厕所运作方法的了解程度。他们让研究对象用数字来评估他们对厕所工作原理的解释有多自信。然后,他们要求研究对象口头解释厕所是如何工作的,并给出尽可能多的细节。尝试过解释之后,这些人被要求再用数字评估一下他们自己的信心。然而这次,他们承认远没有第一次自信。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对「借来知识」的依赖,也认识到了自己本身的无知。

在2013年,认知科学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行为科学家托德·罗杰斯和认知心理学家克雷格·福克斯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图书馆未读效应」也适用于政治理念。也就是说,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依赖借来的知识,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因此会对人们的信念起到调节效果。通过让参与实验的人尽可能多地描述政策的细节,让他们回答这些政策将如何被实施以及它们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研究人员成功将人们强烈的政治观点变为温和的观点。

那么,利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一场干预谈话中获得至少两个非常显著的好处:

一是可以让你的谈话伙伴负责大部分谈话,给自己留一些倾听的机会(防止他们意识到你在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二是他们甚至会在非被迫的情况下自己产生疑问。

示范无知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能使「图书馆未读效应」发挥作用。首先,这个效应需要知识的支撑,而你的伙伴很有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知识(虽然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如果你希望对方承认他的知识是有限的,那么你可以先强调你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有三个显著优点:

1. 使自己避免「图书馆未读效应」,让自己对信息的掌握情况有更全面的评估。


2. 让对方处于也可以大方承认「我不知道」的轻松氛围中。


3. 让对方意识到他实际知道的和他想象中的有差距。


下面是在谈话中应用该策略的几个例子:

你可以说:「我不了解将非法移民大规模驱逐出境的细节是怎样的。我想很可能有利有弊,但我真的不知道哪个会更多一点。这个政策会怎样被落实?这政策的成本如何?谁会为它买单?在实际运用时看上去怎么样?我不了解太多具体信息,无法形成对它强烈支持或反对的观点,但是我很乐意听听它的细节。」

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不用感到害羞。明确邀请对方给予解释,询问具体信息,接着问一些明确的问题,探索对方的了解过程,然后继续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很多的谈话过程中,你越承认自己无知,你的谈话伙伴就越会想要对你进行解释,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他们越试图解释,就会越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

如果你的谈话伙伴是移民政策方面的专家,你可能会很受教。如果他不是,他很有可能在你的引导下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因为你在开始时就在示范无知。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那你可以选择让对方自己琢磨,让这一效应慢慢渗透,而不是继续劈头盖脸地问对方问题。

这一策略不只有助于缓和强硬观点,还能塑造开放的头脑,并且易于掌握。理智而诚实地承认无知是沟通高手拥有的美德。

下面是一些「示范」的方式,帮你让对方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1.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一种耻辱,恰恰相反,它展示了你的诚实、谦逊和真诚。你可以在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时表示对对方的赞赏。


  2. 如果对方拒绝回答你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那就让他问你一个相同的问题,并给他一个简洁的答案(你想他怎么回答,你就怎么示范),然后再马上问他同一个问题。


  3. 先于对方示范以下特质:倾听、诚实(承认自己的无知),真诚、好奇、包容、公正、和善(不假设别人有不良意图)、倾听对方的合理解释、谦逊、幽默、互动、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


  4. 承认自己的不足,请求对方尽可能多地解释他的信念的细节。请求对方解释复杂的问题会触发「图书馆未读效应」,能使对方(原本强硬)的观点变得温和。询问越多的细节越能证明这一点。


  5. 暴露你自己的「图书馆未读效应」。你可以选择一个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话题,然后试着用尽可能多的细节来描述它,对它产生的影响和落实过程尤其要讲得具体。你也可以选择容易在网上找到答案的日常话题或是科学流程来做更多练习,例如你的咖啡机,或是电子元件中半导体是如何工作的等。


  6. 示范和善,不说行业术语。除非你是量子物理学家,不要用「量子」等这种高深术语。


  7. 不要示范坏的行为。如果你想要对方对你文明友好,你就要文明友好。如果你想要对方和善地对待你的观点,你就要和善地对待对方的观点。



二、词语:和对方进入相同的频道



  • 词语的含义

很多争论看上去好像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但往往只是争论双方对词语的理解有分歧。你可以根据一个线索来判断自己是否碰到了这种情况,那就是,你是否想通过查字典来帮自己确认这个词的意思(当然通过查词典来判定词语的含义并不在任何时候都有效,因为人们使用词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词语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会发生改变)。

有些人可能会表示讨厌政府,他们想要表达自己讨厌政府腐败和官僚主义。另一些人可能会表示喜欢政府,但其实他们想说的是,他们喜欢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并认可现在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如果这两类人同时谈论「政府」,他们很可能会吵起来。这种争论很恼人,因为它们看上去关乎本质,但引起争论的其实是词语的含义。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事先对词语进行定义并达成共识。

定义上的分歧无疑会妨碍有关道德问题的谈话,因为对不同的人而言,词语代表的意思可能天差地别。如果你们双方无法就词语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而这个词语又在此次谈话中占据中心地位(例如真理、福利等),那你可以选择换个话题,或者干脆结束谈话。

  • 如何进入同样的词语频道

这里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消除词义上的分歧,以免这些分歧阻碍你们的对话。

  1. 事先给词语下定义。比如:「你说的×是指什么?」「×的定义是什么?」


  2. 努力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比如:「这个词你在别的语境中也这么用吗?可以举个例子吗?」「我在尽力理解×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这个词在别的语境中有同样含义的用法?」


  3. 沿用对方的定义。如果你让对方给出定义,那么就在接受他的定义后继续你们的对话。如果你们对对方的定义感到难以接受,那么不妨跳到下个问题或者结束对话。


  4. 注意词语的道德含义。我们需要注意含有道德含义的词。很多人会选择相信「这种信念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然后再寻找支撑这种信念的证据。(他们的道德思维正凌驾于理性思维之上。)


    例如,道德理由常常遵循这样的模式:乔恩觉得好人都认为×是对的。乔恩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所以乔恩认为他应该相信×。然后,乔恩寻找可以支持×的证据并且倾向于认定×就是结果,但是他认为他相信×是基于他找到的证据。



三、提问:聚焦具体问题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消除他人的错误观念。而且,他并非靠辩论,而是靠深思熟虑、有针对性的询问来达成这一目的。下面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几个问题,选自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著的多篇对话录:

  • 什么是人?什么是有道德?(《申辩篇》《美诺篇》)
  • 什么是勇气?(《拉凯斯篇》)
  •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
  • 为什么要守法?(《克里托篇》《理想国》)
  • 什么值得付出生命?(《申辩篇》《克里托篇》)
  • 什么情况下惩罚是合理的?(《高尔吉亚篇》《克里托篇》)
  • 个人责任有多重要?(《高尔吉亚篇》《理想国》《法律篇》)
  •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理想国》)
  • 我们对他人有什么义务?(《理想国》)

在上面每个例子中,苏格拉底都围绕着一个清晰的问题提出询问。他的谈话是可控的,因为他始终专注于同一问题。一旦对话偏题或者变得模糊,他就会回到最初的问题。

  • 精准的问题

如果你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那么就要允许对方用自己的话详细说明他的想法(而不是用一个词回答,比如「是」和「否」)。

质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把开放式问题称为「精准的问题」。一个精准的问题通常用「怎样」或「什么」来开头。不同于那些用「能不能」或「是不是」来提问的问题,使用「如何」和「什么」来开头的问题不会得到是或否的回答。你可以用「这个好看吗?」来取代「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当你内心抱有疑问,不妨用「怎样」或「什么」来问问题。

优秀的医生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问题」的范例。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会问:「你觉得痛吗?」他可能会问:「你能告诉我,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比如感到疼痛?」

封闭式问题会收到一个词或非常简短的回答,无法触发深入的谈话,甚至会让谈话变得尴尬。辩护律师在盘问证人时经常会使用这种问题,试图将证人逼入绝境。你想被对方盘问吗?当然不想!没有任何人想这样。但是,当对方不再坦率相待的时候,你可以用封闭式问题,让对方不得不说出他内心的答案。

  • 如何在谈话中提出「精准的问题」:

  1. 一旦你们选好话题,就可以将话题范围缩小,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你可以先询问对方:「为了说得更清楚些,我们谈的问题是×吗?」在得到对方的回答后再调整你的问题,或者通过复述提问确认你对问题的理解。在类似的情况下,封闭式问题很有效。比如:「好的,我明白了。所以我们谈的问题是×,对吗?」但只有当问题设置好之后才可以这样用。


    如果对方不同意你的问题,你可以询问对方:「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怎样的呢?」或者「你会怎么表述这个问题呢?」注意,这两个都是「精准的问题」。


  2. 一旦你们的谈话跑题了,要把谈话拉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你可以在发现跑题的时候这样提示对方:「我们讨论的是×,可以的话,我们还是回到这个问题上吧。」「我们一开始谈的是×,但不知怎么的,我们中途跑题了。我们可以回到×上来吗?」如果此时你想开启新的话题方向,那么在开启新对话的时候,你要努力提出另一个清晰的问题。


  3. 保持真诚。最好的问题能让人看出你是真心想探讨问题,而不是想通过提问达到某种目的。人们渴望真诚,不相信骗人的把戏,你的问题会表明你的态度。


  4. 不要把陈述伪装成问题,避免提出带有某种目的的诱导性问题。


    例如:「你如何看待共和党人对穷人困境漠不关心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精准的问题」,但其实具有「诱导性」,因为它假定对方也赞同共和党对穷人很冷漠。这是一种不真诚的沟通方式,因为你在假装自己并非在争论(但实际上你是),假装你没有某种目的。如果谈话对象的观点与你假定的不一样,这种问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 用「怎样」和「什么」来提问。


    开放式的「精准的问题」,让对话有机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除非你想澄清问题、阻止对方混淆视听,或者向谈话伙伴求证你正确理解了对方想法,否则应当尽量避免封闭式问题。



四、找到共识:告诉别人你的关心



有一句可能是从销售行业改编而来的谚语:没人关心你知道多少,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关心他们。

这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会关心你知道什么——要么你非常热情(你对谈话主题非常感兴趣),要么你很关心你的谈话对象。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但对于改变对方的观点来说却没什么用。

热情会让你愿意听别人说话,但很少能让别人觉得他们应该听你说话。热情常常会造成相反的效果,让你看上去像一个狂热分子或是不切实际的人(比如你曾遇到过的大街上的传道士)。同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足以消除道德上的分歧。就算你的谈话伙伴能出于关心听完你的话,也不代表他们会认同你的观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道德层面应用这句谚语?解开这句谚语之谜的钥匙是,认清「关心」这个动词真正的宾语。从谈话伙伴的角度出发,这句谚语说的不是「关心话题」,也不是「关心谈话的人」(尽管这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是关心正确的事情。这句谚语说的是价值观的表达。

这句谚语破译过来就是:想让对方跨过道德观念的分歧,对你产生信任,你必须能够表明你关心你的谈话伙伴,尤其是关心他所关心的价值观。即使对方不认为你拥有和他相同的道德观念,但他在信任你之前,必须得看到你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没有人会关心你要说什么话(或者你为什么这么说)。明白这一点,是让谈话跨过道德分歧的关键。

建立这种信任很难,也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和「你方」最让交谈对象害怕的人区别开来,你就永远得不到他们的信任,他们不会关心你知道什么。

  • 如何将劣势转为优势

对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谈话,找到双方的道德共识往往很有帮助。

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同你分属不同派别的谈话伙伴可能会很不公平地把他对于「你方」的看法投射在你身上。极端主义会滋生集团主义、两极分化、无端怀疑、不信任、戒备以及不公平地丑化另一派的观点,甚至会诱导人们用极端来对抗极端,但是,有方法能化劣势为优势。

找到共识这一点可以方便迅速地跨过几乎所有的道德分歧。这有助于对方意识到:你承认你方存在令人难以容忍的问题,但同时你不为这些问题开脱,也不是狂热分子。这种认识有助于缩小彼此观念上的鸿沟,让对方把你和你所属的道德派别区分开来,有助于确定你和对方之间的共同点。


五、管理社交媒体:避免相反结果



  • 避免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攻击性交谈

本文提到的策略更适用于面对面的互动,目前尚不明了这些方式和策略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网络环境。在社交媒体上对话可能会让你在发泄的时候感到爽快,而且也不要求你在当下即时回复,但社交媒体也会让本来就困难的讨论进入「艰难模式」,损害对话双方的关系,让整个交流环境变得更糟。

当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往往能轻易地读出对方的语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而文本交流却剔除了这些重要提示,同样的文本表述可以解读成各种不同的意思,但倘若我们面对面,这个问题原本只靠语气就可以解决。

此外,在口语中将重音放在不同词语上也会造成句子意思发生改变。这个细微的差别可以在口语中轻松了解,但在文本中却需要靠猜测。如果你猜错了,你们的谈话可能会偏离轨道,变成没有意义的争执。

这些问题使得文本沟通变得困难,即使是私人交流也不例外。并且,在公开的社交媒体上一个话题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态走向,这些因素使得社交媒体上的对话比纯文本交流更加困难。

让问题更复杂的是,每个社交媒体平台会因其特殊的基础架构而带来特殊的挑战。

推特(相等于微博)的内容几乎是完全公开的,所以你要把「不要在推特上辩论」当成一条铁则。你可以把发推特想象成站在舞台上向大量观众用极短的爆炸性话语演讲。如果有人在剧院的顶层楼座向你发难,你不会想和他辩论。

比起推特,脸书(相当于朋友圈)更注重个人的社交圈。这让脸书像一场家庭聚会,你碰见过的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在这里。你的祖母或同事可能不想看到你和大学时期的老朋友争得不可开交,互揭隐私。

每个平台都有吸引和满足特定受众的基础架构。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一定要发泄出来,你必须了解你的观众是谁。

关于在社交媒体上交谈,还有最后两个要点:

第一,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某些内容时,除非他们明确表明,否则他们很可能不希望别人来纠正他们的观念。通常,他们是想让别人认可他们的观点。如果他们分享的内容使自己愤怒,他们也是想让别人感到同样的愤怒。如果他们发布了一个自己认为足以在个人主页发出来的观点,他们可能是想让别人也了解一下,而不是邀请别人提出批评(也就是说,他们是信息的传达者)。

相应地,如果你不赞同某个动态,你可能会经历内心冲突——即外来信息与你的世界观不符所产生的不适感。这种冲突会刺激你去指正别人的观点;你可能会想,你是在修正他们错误的理论,是在帮助他们。但是,这很可能会引起争执,最后伤害你们的关系,而对方的观点会变得更加牢固。

第二,社交媒体上的交谈发生在数字化的公共空间。这些场所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和复杂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进行公开谈话时,他们就面临着自尊受损的风险;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公开讨论的时候固执己见。

想象一下,你在一群人中会比私下一对一讨论时更加卖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由于人们认为改变自己观点或「输掉」一场辩论是一种耻辱,很多讨论的主线最后严重脱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社交媒体上沟通的优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数字化的文本交流虽然有很多缺陷,却不会被时间和空间限制。如果你能上网,就可以随时和几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低成本的即时交流。

第二,你有时间思考对方说话的内容以及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些都是切实的优点,但还是要记得,了解公开和私人对话的区别,在对话开始之前,要把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放在私下再谈。

以下是在社交媒体上互动的简易指南:

  1. 记住当一条动态显示「已删除」的时候,它仍然保存在服务器里。发动态之前,一定要记得你发的东西会被保留很长、很长的时间。


  2. 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发动态(或者回复邮件,甚至不要参与线上聊天)。如果某人的回复让你非常生气,你应该等完全冷静下来后再回复。


  3. 在社交媒体上,你并不需要回复每一个引起你注意的人。


  4. 不要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辩论。公开的社交平台特别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也就是很多人联合起来攻击他们认为有过错的人。


  5. 不要在脸书的个人主页谈论宗教、政治和大部分哲学内容。脸书独特的社交环境不适合讨论宗教、政治和大部分哲学内容。


  6. 如果你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匿名注册一个推特账号,然后用这个账号宣泄怒气。不要在推特里直接@任何人的名字(这通常是一种辱骂),必要的话可以在每句话后面加上感叹号,释放你的怒气。



六、多谈贡献、少谈指责



唐纳德·特朗普这个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兼电视真人秀明星是如何在2016年当选上美国总统的?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而且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错。总统大选结束后,「每个人」开始指责「其他人」。

这些受到指责的人是如何回应的呢?他们否认自己有错,并把矛头引向其他人,他们会问:「那某某人呢?」很多被指责的人甚至变本加厉。

指责会抹杀善意,让被指责的人立即采取戒备姿态,融洽的关系也因此瓦解。当坏事发生时,没有人想被指责,特别是当这件事的过错方不全是他们的时候。被指责的人通常不会坦率地讨论问题,而是试图改变谈话的方向——否认他人的指责、降低问题的重要性或对指责进行反击。例如,几乎所有电视新闻上的论点都充斥着「转移视线主义」。权威人士和评论员会激动地问质问对方相似的情形,以此转移指责的矛头。

哈佛谈判项目指出,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取代在谈话中引入指责的做法,即邀请人们共同寻找贡献,而不是指责。也就是说,与对方共同努力,对所发生事件的全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以便你们寻找到能解决该问题所有方面的方案。大多数问题都不是由某一方单独造成的,然而指责却是单方面的。

指责通常是由一个人施加给另一个人。例如:「是你干的!」确定贡献则是用合作和互动的方式更全面地理解事态形成的方式,这种理念是关乎理解和前瞻性思考的。当我们了解了造成我们所处状况的一系列因素后,便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理想时机。

我们的道德分歧因党派之争而扩大。当保守派把问题归咎于自由派,或者自由派指责保守派时,他们都是想让对方当替罪羊,这反过来加剧了党派之争。如果我们采取寻找贡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上述后果。

  • 如何从指责转向贡献

下面这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从指责转向确认贡献:

  1. 使用「导致」这个词。例如:「什么因素导致了X?」「你认为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注意,这些都是精准的问题。)


  2. 避免使用「X造成Y」这类句子。例如:右翼媒体造成了共和党投票支持特朗普。「X造成Y」更像是一种指责。在政治和社会动态的复杂系统中,很多因素可能都有贡献,这些因素是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3. 如果有人指出你方的不端行为时,不要说:「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句话是一句指责,会引起对方的防御态度。相反,你可以说:「是的,你说得没错。他们有时确实会这么做。」承认真实的情况,但不要转移指责的矛头,然后到此为止。


  4. 如果当你面临不得不问责对方的情况,不妨直接向对方指出问题,并邀请对方对这个指责进行辩护。


    比如:「我实在忍不住想把这个问题归咎于他们,你可不可以解释一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逻辑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你甚至可以请他们分享一下对你方行为如何导致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你也将消除指责他们的冲动。



七、专注于认识论:用技巧影响他人



  • 声称知情

本文包含一个深奥的术语:认识论。认识论是对认识的研究。我们经常会在谈话中犯这样的错误:专注于人们声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信念和结论),而不是专注于他们是怎么得知这些的(他们得出理论的过程)。

让我们来探讨一个应用认识论的例子。

比如,有些人声称堕胎是谋杀。「堕胎是谋杀」是一个结论。你可能想要辩驳或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之前你不如问问自己,对方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方式就是他的认识论。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堕胎就是谋杀的?」然后听听他的回答。

通常,对方给出的理由都被包含在下面几个类型里:

1.个人经验和感觉(来自他内心关于对错的认识)
2.文化(他所处环境的「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对的)
3.定义(基于他的定义方式。例如,因为「任何东西吃太多都不好」,所以「吃太多西蓝花不好」)
4.宗教信仰
5.理由(可以被推理出来)
6.证据(有足够证据来证明这件事)

想要理解你的谈话伙伴的认识论,首先,你要找出他认识论的基础属于什么范畴。然后,你可以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细节。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堕胎是谋杀,他的理论来源可能是来自宗教。或者,他可能会说:「我妈妈差点就去堕胎了。如果她堕胎,我就不可能在这儿了。」那么他的理论就是基于个人经验。再或者他可能会说:「你让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就是在谋杀。」那么他就进入了定义的范畴。

一个信念的背后可能同时存在很多因素,你可以通过更多的问题得到更深入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信念由上述一种类别的理由作为主要支持,但至少还有另外一种理由同时做支撑。例如,如果某人基于他的宗教信仰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就是这个结论成立的主要因素(即使一些更深入思考的信徒会淡化宗教甚至是证据的作用,转而去证明他们的信仰和进行推论)。

专注于认识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结论,让我们可以免于受到对方防御体系的攻击(因为人们在自己的结论受到挑战时,早已建立了一套实际反应,用来应付自己经常听到的争论)。专注于认识论可以使人们解释他们是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为预设的信息提供了新的路径。

如果你挑战了某人的信念,你可能让对方对你产生戒备,如果你质疑他们产生信念的推理过程,对方产生戒备的可能性会小很多。挑战对方的信念,有使对方变得戒备和独善其身的风险。专注于认识论,可以避免上述很多问题,因为人们在自己的认识论遭到质疑时,比自己的信念遭到质疑而感受到的威胁要小得多。

  • 讨论人们如何获取知识的几个简单方法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发现谈话伙伴是如何获取他所了解的知识的:

  1. 在探究某人的认识论之前,先做一个简短的、正面的陈述。


    你可以像这样询问对方:「这是个有趣的观点。是什么让你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很酷。我想我理解了,但是我不是很确定这是什么原理?」你可以向对方提出精准的、邀请式问题(「是什么让你得出……」「这是什么原理」)而不是提出非精准的问题(「给我解释一下」「你能告诉我……」),这能让对方更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想法。


  2. 询问「外行问题」。外行问题可以帮助人们从外行视角审视自己的信念。


    你可以询问对方:「每个理智的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吗?」如果对方表示认同,你可以继续向对方发问:「但我很难得出这个结论。我该怎么做呢?」或者说:「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看法呢?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两个人看到同一个证据,他们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人们怎么确定谁的理论是真,谁的理论是假呢?」如果你在提问的时候淡化「你的信念」,将能更有效避免激发对方的防御心态,比如你可以这样问:「许多住在(某地)的人都认为(另一个相矛盾的信念)。他们会对这个信念怎么想呢?」「如果持有这种信念的某个人在世界上另外一个地区出生并在那里长大,他们又会相信什么呢?」


    这些问题会使人们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反思自己的认识论。你不妨在感到沮丧前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先问问自己我的谈话伙伴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他们的推理过程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个?别人觉得这是个好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一个外部的观察者,他对这一主题没有任何个人意见,他会怎么想?对方的信念有自己的推理过程来支撑吗?


  3. 如果对方的理论毫无意义,那么有很大的可能对方这样推理是在为一个(道德)信念辩护,而这个信念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证明。


    你可以这样询问对方:「这个推理过程也适用于别的事物吗?还是只针对×?」「你在其他问题上也会运用同样的推理过程吗?可以给我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询问对方是否在别的问题上也应用这一推理,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你可以邀请对方同你分享最佳案例。你可以再接着问:「如果两种推论确实有所不同,是哪里不一样呢?」这里的重点是让你的谈话伙伴专注于他自己的推理论证。


  4. 试着从他们的推理过程中得出其他结论。


    下面是一个例子。这是贝丝的推理过程:


    敌人在平民生活区放置了高射炮。

    炸毁高射炮会导致平民死亡。

    所以,我们不应该炸毁高射炮。

    贝丝的结论是:「因此,我们不应该炸毁高射炮。」


    下面是从同一个前提下得出的另一个结论:


    敌人在平民生活区放置了高射炮。

    炸毁高射炮会导致平民死亡。

    因此,更紧急的是,我们需要拿出高射炮,在问题变大到不能忽略之前,防止敌人扩大战斗,伤害更多的平民。


  5. 在疑问中开始你的谈话。



八、学习模式:软着陆的隐藏王牌



我们经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忽视谈话中的隐藏王牌——学习机会。无论谈话主题是什么,它多少都可以让你受益。如果你不能与对方共同寻求真理,不能干预对方的想法,那么你就可以转换到学习模式。学习模式可以让双方在沟通中软着陆,让你获益匪浅,或至少能让你在积极氛围中结束这次谈话。

用学习的态度和与你持不同观念的人沟通,可以让对方有被倾听的感受。就算一个人再固执己见,他也是希望被人倾听的。一旦对方感到被倾听和理解,那么你们就更有可能达成富有成效的双向对话,或者至少,你可以了解对方得出结论的原因。

这尤其适用于教条主义者,因为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原则定为无可争议的真理。当你试图与一个教条主义者沟通时你可以直接采取「向他学习」的方法,学习他们思考的方式,即试图理解他们信念来源的认知过程。这样,你就能在未来的讨论中拥有更好的立场,同时也能磨炼自己的沟通技巧,你甚至可以利用他们自身的「图书馆未读效应」,让他们质疑自己信念背后的认知过程。

学习模式会使你获益良多,你的谈话伙伴拥有和你不同的视角,他会拥有不同的假设、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信息,而这些你可能都不了解。在学习模式下,你们双方谈话时也会更加富有成效。

  • 转变为学习模式的谈话技巧

下面是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谈话技巧:

  1. 学习了解你的谈话伙伴的认识论。通过向对方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或「你是怎么得出那个结论的?」,让对方展示他们是如何知道自己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


  2. 明确表示出学习意愿。用真诚而非居高临下的态度向对方询问:「我想学习一下,你能告诉我关于×的其他知识吗?这样我就可以了解你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了。」


  3. 如果你们的目标是良好的沟通氛围,那么不妨果断采用学习模式。如果你只是想安然度过一场家庭聚会,学习模式将是你的紧急通道,可以让你们的谈话氛围始终友好。



九、不可为的事(反向应用法)



下面列出的这些行为经常会让你的谈话走入歧途,需要避免这些沟通行为:

  1. 不礼貌或不文明。

  2. 显示出愤怒。

  3. 提高你的声音压过对方讲话的声音。

  4. 有意不尊重对方。

  5. 奚落或责备对方。

  6. 嘲笑对方。

  7. 在理解一个立场之前就攻击它。

  8. 表现出不愿听对方的观点。

  9. 恶意揣测对方的话。

  10. 在对方不理解问题的时候,指责对方愚蠢。

  11. 因为对方犯错误、寻求帮助、咨询信息或反馈就惩罚对方。

  12. 抨击对方的猜测行为。

  13. 攻击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而不是反对他的信念。(例如:「只有白痴才会相信这些。」)

  14. 认为对方无知、无能、消极。

  15. 对自己不诚实。

  16. 假装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17. 不能坦然说出「我不知道」。

  18. 专注于对方的结论,而非专注于对方的认识论。例如:「死刑不是谋杀,是那些人应得的刑罚。」而非「如果有人认为死刑是公正的,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19. 因对方的肤色或其他不可改变的属性否认对方的认知能力。

  20. 在面对对方给出的新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时,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

  21. 含糊其词(尤其是当对方问你直截了当的问题时)。

  22. 像传达者一样单方面传达信息。

  23. 不能承认自己的无知。

  24. 坚持表示你方极端分子的行为是有道理的。

  25. 纠正对方的语法错误(这很烦人)。

  26. 叫停对方的道德违规行为时,打断对方、转移或直接终止对方的谈话进程或内容。

  27. 打断别人。

  28. 替别人把话说完。

  29. 强迫对方与你交谈。

  30. 被迫与对方交谈。

  31. 对话时看手机。

  32. 说自己与名人相识来抬高自己。

  33. 态度消极且抱怨。

  34. 自吹自擂。

  35. 拒绝结束谈话,直至彼此的沟通桥梁崩塌。


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学习如何找到人们是如何知道他们声称自己知道的事情的(即学习理解别人的认识论的方法)。其他的技巧则可以看成是促进获得该理解的方式。如果所有其他技巧都失败了,就转为学习模式。要明确地表示你想要了解对方是如何知道×事物的,并使用精准的问题来寻求对方的帮助。

如果没什么意外,你将会了解到人们思考和推理的方式。这一理解将极大地有助于你应用高级和专家级干预技巧。


一周一本好书

Read. Expand. Flourish.

《芒格之道》|《为什么数据会说谎》 |《聪明的阅读者》|《好战略,坏战略 2》|《模仿欲望》|《不完美决策》|《延迟满足》|《单身社会》|《正义的回响》|《寻乡中国》|《群体的疯狂》|《冲向火星》《深度关系》|《自我突围》|《逆势者》《金字塔思维》《全情投入》|《认知陷阱》|《埃隆·马斯克传》|《事业与家庭》

BOOKS


编辑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电话 18610739616(微信同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渡十娘|会说中国话的美国老头布鲁斯登上TODS2022年度财报的唯一全球品牌代言人--龚俊这些方法帮助你做出改变,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想说话的时候,一句话不想说,想说话的时候能说一天面对从不好好说话的父母,我选择闭麦50个让你厨艺大增的小技巧,简单易懂巨好用,不看巨亏写出屎山代码的 12 个技巧 ,一定得会 !这样和你说话的男人,一定很爱你“不会说话就可以无障碍沟通??”这也太聪明了吧!!体验 | 香港人到底会不会说普通话!为什么说话非要夹英文!更好地利用 Xfce 的 Thunar 文件管理器的 7 个技巧 | Linux 中国也许再过些年,那只会说人话的猫会获得客观的评价PPT演讲别再照着念了!掌握这10个技巧,你也能成为PPT演讲高手!干货~ 运维必备的 17 个技巧同济大学一寝室四人全部直博:离你最近的人,决定你成为什么人361集团-2023中期业绩报告走进400年历史的洋葱头教堂Costco人气那么高,为何很多美国人不想成为会员?3个技巧养育出更快乐的孩子华为 Mate60 系列正加班加点紧急生产 / 会说话能识图的ChatGPT来了/ 微信广告将可直跳淘宝天猫男孩苏醒会说话,但不认得爸爸!布碌仑锤杀案更新:女童仍危殆...稻花香幼儿通识1001夜 | 不可思议的人体世界:为什么我们说话的声音不一样?3个考鸭一看就会的雅思写作技巧,让你写作瞬间提分!财务管理的力量:用数字说话的艺术腹部怎么减?一个技巧,让你腰围下降10cm!运维必备的17个技巧无聊的星期天这3件事让你成为内耗型父母陪写作业的 3 个技巧,让娃告别磨蹭、高效自觉!低年级家长必看有没有那种头像,领导看了不想跟你说话的?腹部究竟怎么减?一个技巧,让你腰围下降10cm![日签] 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秋冬穿衣单调乏味?掌握这个技巧,这个冬天时髦翻倍!上学第一天,娃就靠“会说话”让老师牢牢记住了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