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1000块钱买个包,却被儿子说不配”:承认吧,大部分男孩无法和妈妈共情
文章开始之前,想先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常读、不加星标,就没办法收到咱们的信息了。 为了不失联,大家一定要动动手指,按照以下方式点亮【星标】——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连续刷到几个热度比较高的新闻,心情有点复杂。
一个视频里,儿子跟爸爸告状,说妈妈很懒。
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却得到这样的回答:
“因为你睡觉的时候,让爸爸晒衣服、拿东西、倒杯水、还要搞暖水袋。”
这个时候,妈妈还在耐心的引导他:
“爸爸回来这么晚,让他照顾一下妈妈不是应该的吗?”
“妈妈一天到晚在家照顾你们两个。”
然而在孩子看来,这一切好像是理所当然:“但是爸爸上班呀。”
我专门去看过妈妈的主页,这是一个二胎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回归了家庭。
当然,一个家庭里,一方回归家庭,更多看的是个人选择。
但这种付出不被看见,尤其最爱的孩子都这样,谁心里都不会好受。
就像她在字幕中说的:(心里)又悲又凉。
然而像这样的孩子,似乎并不少见,而且往往以男孩居多。
我看到另一个视频里,妈妈做了美甲,开心的和儿子分享,却被吐槽:
“你又不是小姑娘了”
“再说了,你手这样了咋干活”
“你现在多大岁数了,有啥用了,轻点嘚瑟。”
男孩言辞之间那种,对妈妈的那种不耐、嫌弃甚至隐隐贬低的感觉,让人心里不由一沉。
某书上,同样也有一个妈妈的吐槽贴:
自己入手了一千多的包包,结果被孩子拦住,指责说“浪费钱,你不配。”
有网友在下面询问:是男孩子吧?
而这条评论,被作者点赞默认。
类似的事情多了,网上渐渐兴起一种言论:
“醒醒吧,男孩是无法和妈妈共情的,儿子也成不了你的同盟。”
结合身边朋友养儿育女的经历,我不得不说:
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共情和理解母亲方面,儿子是比不上女儿的。
这绝不是搞性别对立。
而是生理机能,以及社会下的不同性别教育衍生的客观事实。
情商和表达方面
男孩,就是会晚熟一点
大家应该听说过,二胎家庭是有鄙视链的:姐弟>兄妹>姐妹>兄弟。
一儿一女凑个好字,是中国人的传统,不难理解。
为什么是姐弟组合制霸鄙视链顶端?
因为姐姐会心疼妈妈,自动接过一部分职责,看护辅导弟弟。
为什么两个男孩位居鄙视链底端?
因为两个男孩,不要说兄友弟恭,基本是两娃一起大闹天宫,把你气到乳腺增生。
所以现在还有人说:两个女孩,才是二胎配置的天花板。
其实说到底,就是男孩比女孩开窍晚。
这种开窍晚,不止是学习上的,还有共情、表达和情商方面的。
我有一个朋友,家里正好一儿一女,对这一点就深有体会。
她说有次出差回来,自己已经相当疲累了,只想躺平休息。
儿子进门就嚷嚷要吃油焖大虾,她咬咬牙,还是爬起来进了厨房,顶着油烟忙活了半天。
结果儿子咬了一口,就说:“等太久,没胃口,不想吃了。”
旁边闺女都忍不住开口:“妈妈做了半天呢,多辛苦,你好歹再吃点。”
至于眼力见儿,儿子更是一点都没有。
女儿看见自己累了,会帮忙干活,捶背倒水;看到自己生气,也知道要加紧尾巴,老实做人。
儿子呢,永远想着玩儿,不往你的枪口上撞就算好的了。有时候哪怕你气得快炸了,人家还是若无其事。
这不是男孩天性恶劣,而是大脑决定了他们很难看见你的辛苦,读懂你的脸色。
脑科学研究就表明:人的左脑负责表达感觉,右脑负责处理情绪,把它们连起来的叫胼胝体。
同龄孩子之间,男孩的胼胝体要比女孩小25%左右。
左右脑联系弱,就直接导致男孩不太会察言观色,也很难条理的表达想法。
另外,男女的大脑在共情时,神经反应也是不同的。
科学家们发现,产生共情能力的神经基础叫镜像神经元,顾名思义,就是能像镜子一样,把别人的感受复刻在自己身上。
比如说,看到别人踢到脚趾,你会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2008年的一项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就表明:女性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要比男性更活跃。
这些都从科学角度证实,由于先天差异,男孩的共情力可能会更弱一些。
处境不同,教育不同
看待问题的视角自然不同
当然,一个人的共情力强弱,不止是受大脑的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也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
脱口秀演员鸟鸟讲过一个段子,说自己小时候和朋友玩过家家。
因为从小话少又懒得动,她自然而然被安排去演爸爸了。
你看,哪怕是性别意识还模糊的小孩,也会产生这种刻板分工意识:
爸爸在家就是话少,懒,不用干活,而妈妈要负责家庭内部的一切。
当性别意识萌芽后,孩子更是会不自觉的模仿,复刻同性别的父母那一方,以寻求确认自己的属性。
那么自然而然的,男孩就会把自己划分到和母亲不同的阵营中。
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
我们家很和谐,先生顾家,也会分担家务,同时很尊重我,为什么儿子共情能力依然不强呢?
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不仅有家庭这个小环境,还会受学校、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我看过一篇论文,叫《共情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是男孩和女孩共情差异的成因。
里面有组数据很有意思:
“男孩和女孩的共情能力,虽然先天就不同,但这种差距会在在7-14岁,也就是孩子上小学之后,才被进一步拉开。”
这其实就是因为,当孩子走入校园,对两性的不同社会教育才真正开始。
在传统中,男性的社会角色主要负责家庭收入,女性是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被采用了不同偏向的教养方式。
女孩们往往会被鼓励更多的表达,更细腻的情感,去照顾和关怀别人;
男孩们则被要求独立和坚强,不能优柔寡断,不在乎细枝末节,一路直奔着功成名就去就好了。
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文章大义是,男性不是不会共情,且共情能力并不比女性弱。
但这种情况,仅限于他们觉得和自己的利益相关才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在《男孩不该走的路》一书中指出:
“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刻板观念,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的情感发展,是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一种错误情感教育行为。”
现在常常被提到的一句话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
其实放在男孩儿身上,也是一样的。
他们共情能力的高低,更多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话说回来,我也不觉得,每一个男孩共情能力都弱。
现实生活里,我也常常能看到一些小暖男,他们善良、有礼貌、情商高,懂得换位思考,也很体贴父母。
男孩比女孩共情能力弱,这只是一个宏观统计的结果,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情况可能又不一样。
不能忽略个体化差异,更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归根到底,本质上还是教育的问题。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父母能在尊重他们特质的基础上,给予足够的爱和耐心,该放手的放手,该引导时引导,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温暖有爱的人。
最后,也做过小调查,大家有这种感觉吗?男孩贴心还是女孩贴心,欢迎留言区一起说说。
树妈说:
另外文章之后,还有份礼物想送给大家。上次直播华熙生物的时候,咱们在群里送过好几波肌活面膜给大家试用,后台有妈妈说没抢到,所以我又准备了一批,下周会在群里免费送给大家。
还没有入群的妈妈,一定要扫码入群。咱们还要很多免费试用和福利抽奖,因为数量有限,也是给群里的妈妈专属,所以大家一定别忘了加入进来哈。
...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 点击查看更多 ·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