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永远是自己最好的“父母“。原生家庭只是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我们可以创造我们的未来。
来源: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话题#长大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引起无数人共鸣。也有的人局限在父母的认知里,小心翼翼、寸步难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性,主要受童年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眼界等因素影响。那些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找回,给工作、生活甚至亲密关系带来困扰。但是,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每个人长大后,都可以逃离原生家庭三次,重新抚养自己。说的是,人在成年后,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时的关系模式。一个人的亲子和婚姻关系,很大程度是我们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再现。豆瓣网友@天涯客的母亲是个情绪化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他丢了东西要挨骂,考试不好要挨打,就连多说一句话,也会被母亲暴揍一顿。他每天绷紧了神经,极度恐惧敏感,为了逃避母亲,居然会在外边躲一天。成年后,他对自己一直很苛刻,告诉自己不能快乐,不然就是背叛了父母。原生家庭中长期的贬低,就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让人隐隐作痛,难以获得安全感和配得感。更可怕的是,它还会对情绪和自我认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别人一生气,就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
动不动就朝身边人发脾气,事后又是满满的自责和愧疚;
不管多努力,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家庭造成的困扰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把原生家庭的伤害归咎于自身。告诉自己是可以逃离、选择、改变的,自己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冷静下来抱抱自己,跟心里“内在的小孩”对话,安抚自己的情绪:“你受委屈了”“我能帮你做些什么”“你做得已经很好了”……积极面对父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父母理解你作为孩子的需求和期待。网上曾有人问:“有个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有个回答一语中的:“不尊重子女的意愿,总是干涉子女的生活,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在独白剧《听见她说》中,小雨是个单亲家庭下长大的孩子。经常偷看她的日记;去哪都要过问;小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妈妈安排的眼线……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小雨努力学习,高考全校第一,选择了最远的大学。从大学到工作,妈妈的电话从没间断过。如果小雨不接,就打给她身边的人,直到接为止。小雨没有恋爱打算时,妈妈逼着她谈恋爱;但知道小雨恋爱后,妈妈又火速找到那个男孩,告诉他配不上小雨,让他离远点。近乎变态的控制让小雨彻底崩溃,她给妈妈录下一段视频哭诉:“有时候我特别想,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拥有一种超能力,这样我就可以回到26年前,杀死我自己。”很多父母以爱之名,用权威逼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实际上只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人。在困难面前畏手畏脚,很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任何关系都是共谋出来的,孩子过度给予和忍耐,父母就会更加强势,亲子关系就会失衡。先从小事开始,就事论事,说明自己的观点,慢慢让父母体会到你的主见和成长。树立边界感,让父母明白你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再需要大人“搀扶”。不要把过多精力投入在子女身上,他们自己的人生也要丰富多彩。听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的父母,带你走出家门,去看最广阔的天地;有的父母,拘泥于眼前,不惜折断你的羽翼。知乎用户@菜头的父母以前总是一个劲儿地劝说他考公,因为工作稳定。后来他考上了,父母又说,你看谁谁谁打个工月薪两万多,房子买了好几套了。去年偷偷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去考研,结果失败了,到现在都不敢跟家里人说。生活中,大部分父母无时无刻不想让他出人头地,可对于未来的规划,又一概不知。一味听之任之,到最后往往很难挣脱父母的牵绊,也很难跳出固有阶层。他出生在湖北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大城市打过工,吃过很多苦,也见过世界。他的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但母亲认定“即使是打工,也肯定要文凭高的。”徐佳高考两次失利,背负着家人的希望,选择了第三次刻苦复读,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打拼,他终于在武汉定居,晋升为中产阶级。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底层牵引力的拉扯,父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这个力量会影响自己的选择、决策和人生轨迹,把我们拉向舒适和倒退的状态。我们能做的,就是切断原生家庭的拖拽,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主。看清底层牵引力在自己身上的作用方式,调整、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习惯。跳出原生家庭,多去接触更高层次的人群,学习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用“我选择,我负责”的果断,担当起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所以,不能再让它禁锢我们的未来。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永远是自己最好的“父母”。点个「在看」,好好疼爱和教导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这件事,你永远都不晚。作者:徐小栩。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