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要被“国产化”拖垮?财经2023-11-17 08:11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作者 | 塞尔达最近微信改版,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大家记得把金角财经设为星标不错过任何一篇精彩文章在下游需求低迷和库存压力大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依然加大投入和继续扩产。2023年前三个季度,中芯国际资本开支分别约为12.59亿美元、17.32亿美元和21.35亿美元,并将全年资本开支预期上调至75亿美元左右。此外,2021年起,中芯国际连续宣布多个用于28纳米及以上成熟工艺的12英寸晶圆厂规划。2023年以来,累计释放新增产能约8.2万片/月。有分析认为,中芯国际逆周期扩产,除了经营方面的考虑,也有应对美国制裁的因素。美国2022版限芯令出台时,考虑到美国政策的连贯性,短期内不会制裁中国的成熟工艺;中芯国际等国内半导体巨头扩充并提升成熟工艺或能以市场换空间,从而寻找应对西方制裁的突破口。在中芯国际不断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下,凭借在行业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力,由此也孵化了大量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在不少细分领域实现“0到1”的突破。但中芯国际的业绩继续恶化,第三季度,中芯国际营收同比下滑超过1成,归母净利润下滑近8成,这家中国芯片巨头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订单需求,才能可持续地推动产业链国产化的进程。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净利润跌近8成即便强如中芯国际,也未能逃出整个行业的低迷。这家全球排名第四、中国大陆排名第一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并未交出符合市场预期的答卷。11月9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2023年三季度财报,当季实现营收117.8亿元,同比下跌10.6%;实现归母净利润6.78亿元,同比下跌78.4%。前三季度,中芯国际累计实现营收330.98亿元,同比下跌12.4%;实现归母净利润36.75亿元,同比下跌60.9%。营业利润方面,中芯国际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利润51.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17.8亿元,同比下跌56%。其中,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利息费用-研发费用)只有4.2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3.73亿元,只剩下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4.27亿元的核心利润是由超过330亿元的营收带来的,计算后得出的核心利润率只有1.29%,意味着中芯国际每100元营收只有不够2元的营业利润;而在去年同期,它的核心利润率还有22.17%。数据变化反映了中芯国际业务盈利能力的急剧恶化。此外,与去年同期相比,核心利润不再是支撑营业利润的主力。三季报显示,中芯国际核心利润占营业利润比例只有8.26%,连10%都没有,而去年同期则是71.08%。中芯国际作为一家以经营为主的企业,其营收带来的核心利润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为营业利润作出较大贡献,但目前核心利润低迷,反映了中芯国际经营压力较大。在经营压力之下,中芯国际试图从其他途径拉动营业利润,以达到“优化”财务报表的目的。以补贴为主的“其他收益”以及“杂项收益”(杂项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利息收入+资产处置收益)对营业利润的贡献力度则快速提升。其中,其他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3.53%大幅提升至25.47%;杂项收益则由19.36亿元同比增长126.9%至43.94亿元,占营业利润的比例高达85%,去年同期只有16.44%。业绩“双杀” 下游需求低迷与美国制裁的“双杀”,造成了中芯国际业绩低迷的现状。据Gartner今年7月的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预计同比下降8.0%;2023年全球的个人电脑市场的出货量预计同比下降12.3%。11月10日,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财报电话会上称,市场并未出现大家此前期盼的U型或V型反弹,整体仍停留在底部,呈“双U型”走势。他还称,行业原本预期下行时间是一年,到年底会恢复,但目前看将持续两年。“从半导体产业周期来看,由于2022年半导体产业链的过度囤货和需求透支,进一步拖延了集成电路终端市场的库存消化进程。市场整体仍处于库存消化阶段,以全球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市场为主的应用市场需求显现疲软。”中芯国际此前在中报表示。赵海军称,全球不同区域库存去化的速度和对新芯片产品的转换节奏不同,在手机、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等领域,中国客户库存已基本已进入平衡水位,欧美客户库存却仍处于历史高位。美国时间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安全局(BIS)连发三份加起来近500页的公告,扩大对华出口先进芯片的管制范围,核心要点包括:直接阻断美国芯片厂商英伟达等生产的“特供版”芯片卖到中国及40余个国家;更新半导体设备和技术相关的“长臂管辖”,扩大荷兰光刻机企业ASML不可对华出口机型范围,且限制波及中国之外20余个国家;此外,还将摩尔线程及子公司等13家中国公司加入“实体清单”。据悉,BIS此次发布的芯片管制新规,是对2022年10月7日推出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更新。2022年那份长达139页的出口管制文件,被称为针对中国的“史上最严限芯政策”,剑指中国高端芯片制造、设计、设备等诸多领域,旨在遏制中国AI和超级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发展。该文件量化了各项芯片算力、带宽、制程等的工艺指标,限制美国相关企业对中国出口;并且首次针对美国身份的人士实施限制,禁止他们参与中国先进芯片生产。材、部、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最关键领域。据东吴证券研报,2019年,中芯国际生产所需的半导体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自给率不到10%,除清洗等极少数环节中国企业具备14nm、28nm制程技术能力外,绝大部分环节中国企业仅能满足28nm以上制程技术需求。其中,先进半导体设备技术主要由美欧日等国主导:美国的刻蚀设备、离子注入机、薄膜沉积设备、测试设备、程序控制、CMP等设备的制造技术位于世界前列;荷兰凭借ASML的高端光刻机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在刻蚀设备、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美国不断“切香肠”式挤压,彻底打消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界的幻想,提速产业链的国产化被提上了日程。国产化提速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离不开国家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决策层面曾多次强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用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要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基金一期募资1387.2亿元,二期2041.5亿元,以直接和间接的股权、债券投资等形式,扶持了中芯国际、上海华虹、长江存储、长电科技、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等一批半导体上下游头部企业。作为国内芯片龙头的中芯国际,自然成为了上述企业中的“带头大哥”,7月17日傍晚,中芯国际公告称,高永岗因工作调整,辞任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由副董事长刘训峰接任,后者正是由大基金推荐。刘训峰的到来,意味着中芯国际在内忧外患之际,进入到“大基金”主导的时代。据了解,中芯国际董事会8名董事中有两名具有芯片大基金背景,其中包括董事长。这也意味着,相比过去主要依靠财务方式去扶持,芯片大基金开始转向对核心业务的具体操盘。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即“大基金”)三期已于2023年7月基本完成路演,即将出炉。这样一来,中芯国际进行战略布局之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业务情况,还要对芯片国产化负责,上下游的一众企业需要稳定的需求来消化产能。资料显示,2019年,中芯国际生产所需的半导体设备、原材料、零部件自给率不到10%;但到了2023年,在供应链不少环节上,国产替代率已超过40%。因此,中芯国际硬抗业绩承压,开始逆势扩产来帮助产业链的上下游创造“需求”。2023年前三个季度,中芯国际资本开支分别约为12.59亿美元、17.32亿美元和21.35亿美元。赵海军称,因地缘政治对设备交付周期的影响愈发复杂,为保证已启动的扩产项目推进,公司允许设备供应商提前交货。而当前,全球设备供应链交付情况转好。因此,中芯国际预计,2023年底前,进场设备数量将较此前预期大幅增加。为此,中芯国际将全年资本开支预期上调至75亿美元左右。其此前曾在2022年年报中预测,2023年资本开支将与2022年大致持平,即63.5亿美元。谈及后续产能扩张计划,赵海军称,公司长期扩产计划不变,但执行过程中会跟随市场调整,而非每年保持固定比例增幅。他还称,客户会在经济和行业周期中调整,可能削减此前主攻产品,也可能会提出原先没有规划的产品,这都要求中芯国际的产能和设备相应进行改变。中芯国际今年产能“急拉”的部分,即主要满足客户对新产品的需求。他介绍称,公司对应这些新产品的产能已经满载,需要快速建立产能。华为或成胜负手不过,中芯国际逆周期扩产的副作用已经开始出现。首先是产能利用率下滑。三季度,中芯国际晶圆出货量环比提升9.5%,但由于总产能增加至79.6片/月(折8英寸晶圆),导致分母变大,产能利用率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77.1%,更明显低于2022年同期92.1%的水平。其次,由扩产而来的折旧也在拖累毛利率。中芯国际在未来展望中表示,预计四季度毛利率介于16%至18%范围内,明显低于第三季度的毛利率19.8%;它同时预警称,公司近年持续扩产并维持高资本开支,折旧数额持续增长,毛利率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最后,下游需求低迷增加中芯国际的库存压力。三季报显示,中芯国际存货为185.0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0.74亿元,在一年时间增长了53%。同时,资产减值损失高达9.8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21亿元,同比大增346%;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利润的比例接近20%,去年同期只有1.87%。也就是说,在全球游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芯国际短期内以牺牲业绩的方式来为国产化兜底。上述举措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自身业绩的持续恶化,中芯国际需要为这条国产化的产业链谋求到稳定的芯片订单。同样遭受美国制裁的华为,成为了中芯国际破局的关键角色。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产品在中芯国际三季度总营收中占比为25.9%。此外,物联网业务收入占比11.5%,消费电子占比24.1%,其他类别占比38.5%。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华为的强势回归意味着占公司营收大头的智能手机,凭空创造出了一块庞大且稳定的订单需求,根据Canalys 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华为 Mate60 系列的总销量已升至 250万台。据消息人士透露,华为已经将智能手机2024年出货量目标定为6000万台至7000万台。但华为是否真正参与这场芯片“内循环”还未有定论,一来华为方面对于麒麟9000S芯片的相关生产代工信息一直含糊其辞,二来从中芯国际的前三季度财报很难直接判定,这家公司开始承担生产华为麒麟9000S芯片,毕竟宣告华为强势回归的Mate60 系列是在8月底上市,对于财报数据的刺激作用相对有限。赵海军称,因地缘政治原因,全球各地都在单独扩建产能,需求增长却没有跟上,全球产能应该会过剩;不过,像中美这样特别大的市场,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本地产能却是不够的。参考资料:财新《中芯国际三季度收入减少15% 预计行业下行周期将持续两年》财新《限芯升级》东吴证券《中芯国际:晶圆代工龙头,产能扩张与技术追赶并举》出品人:卢桦主编:姜中介 责编:柯基的基版式:伊妍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好看你就点一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