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场”,而仪式感能让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加倍增长。专属孩子的仪式感,是安全感,也是被爱和被珍视的幸福感。
前段时间,侄子因为被遗忘了生日,和父母冷战了好几天。
本来父母和他约好那天去游乐园的。
结果,那天他父母因为临时被加了工作,忙到晚上十点才回家,就只给他买了一个小蛋糕,草草收场。
那天,侄子对父母发了好大的脾气,还一边哭一边说:去年也是这样,你们从来没有在乎过我。
爸爸觉得他无理取闹,骂他:一点也不懂事。
侄子说:一年就一次的生日,你们都不陪我,还要我怎么懂事。
就这样,侄子愿望落空,每天一放学就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句话也不说。
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这么喜欢过生日?
我看到这样一个答案:相比起大人,孩子更喜欢仪式感。
是啊!每个孩子想要的生日,其实就是一场有爱的仪式。
一位心理学博士说过:
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
仪式感远比物质满足更能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东西。
如果父母不注重仪式感,孩子感受不到重视,在失望与落空中而变得自卑和缺爱。
那么仪式感赋予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01
生活仪式感,让孩子感觉“被重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含泪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10岁时,她过生日第一次收到了姑姑送的熊娃娃,很开心。
可是妈妈让她还给姑姑,说:没必要,小孩子要什么礼物。
于是她含着泪把娃娃还了回去,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奢望过生日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如此,总觉得:
仪式感花里胡哨,没有意义。
学习最重要,搞什么仪式,浪费时间。
……
然而,恰恰是父母认为“没必要”的东西,却是孩子对父母爱的审视。
就像作家霖莜莜所说:
“一次次关于仪式感的探索和温习,是一次次关于爱的认知与确定。”
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仪式,让孩子们内心被幸福感填满,让他们感觉被重视、被在乎。
同样也是父母在告诉孩子:你是最特别的存在,你在我心中无比重要。
有温度的成长会让孩子更善良、更大胆、也更会表达爱。
建议父母这样做:
1)每天一个拥抱
有一位妈妈要求女儿每天出门前和家人拥抱一下,给出的理由是:有个在特定时间的仪式,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重要。每天无论开心还是不开心,都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知道“有人还爱着他”。他说:希望把孩子的照片做成礼物,在他结婚那天放出。照片里有:
父亲拍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为孩子保留了成长中那些幸福的时光,让儿子感受到“父母正在爱着他”。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是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如果有机会去记录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多拍一些照片吧,能够让孩子明白亲情的可贵。一位网友说:去年记录了一年“开心储蓄罐”,里面一共84张清单条。前段时间,因为心情不好,就将这些字条打开来看了看,没想到顿时坏心情被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治愈了自己。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让孩子记录下自己开心的瞬间。等到有一天心情不好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坏心情可以瞬间治愈。作家刘称莲为家庭制作了一种沟通方式,叫“家庭邮局”。她制作了爸爸、妈妈、女儿三个“邮筒”,写给谁的信就投到谁的“邮筒”里。比如:家庭出现矛盾、女儿出现成长困扰、父母的担忧都通过这样的方式说出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可以让彼此畅所欲言,将孩子与父母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你有话对孩子说却又说不出口,都可以这样与孩子沟通,能让孩子更能敞开心扉。“有心”的父母,从不会忽略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因为它是让孩子学会爱这个世界的最好动力。仪式感赋予孩子的不仅是幸福感与安全感,还有责任感。特别是当父母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仪式的时候,就会让孩子慢慢学习了承担责任。著名心理学博士BarbaraFiese和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家族仪式传承”的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家庭仪式感具备强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与责任。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责任感,不懂感恩,从来不会体谅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从未给他过“凝聚”的力量感,把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父母能够多注重一些家庭仪式感,让孩子与父母的心凝聚在一起,更能通过“共情”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董淑萍女士曾在《家风中华》这档节目中,讲述她们家60年的记账史。通过小小的账本,我才知道我的爸爸和妈妈收入虽然还不错,但是却承担着八个人的支出。父母工作忙,顾不上照顾我们兄妹四人,只能请奶妈,我们四个人没有吃妈妈的奶。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出,即使没有切身感受父母的生活,也一样能体会父母的艰辛。我们也可以准备这样一个记账本,父母记录他们的,孩子记录孩子的。然后制定一个家庭会议日的那一天,拿出来翻看彼此的记录。这样一种形式,在无意中就会让孩子发现父母的付出与责任、从而变得懂事与贴心。每一个节日,不仅是父母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孩子也为父母准备惊喜。爸爸妈妈的生日,孩子也可以学习自己动手制作一份礼物、为父母准备一顿生日餐等。如果孩子从不懂得体谅父母,那就来一次“角色互换”游戏吧!妈妈一天做的事情: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等这些事,都让孩子去体验一遍。让孩子从体验中去体谅父母、感恩父母,从而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让孩子体验人生百态,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抵御风雨。如果父母能在教育上也讲究一点仪式感,会让父母树立榜样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更加好学,更愿意去学习。“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染料,就能给你绘出怎样的图画。”
他从大儿子6岁时开始,十多年来,每晚8点准时准点在家陪伴两个儿子阅读,言传身教为孩子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阅读这件事,真的不是父母的一声命令,孩子就会做的。特别是睡前阅读,是一种日常且高质量的仪式感,不仅让家庭陷入浓浓的爱意之中,也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陪孩子看绘本,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提高思考能力;
陪孩子读故事,可以引发他的好奇心、开阔视野;
陪孩子看文学作品,让他理解人生的真谛……
每天和孩子一起开启一场亲子阅读之旅,让孩子从此爱上读书。尤其是在学习当中找到价值,会比你催他一百遍还管用。孩子从2岁开始,孩子就喜欢看父母表扬、肯定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就喜欢父母鼓励自己,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 激起孩子的更大动力。所以,父母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个小小的“鼓励仪式”,每月拿一天时间来列出孩子的表扬、鼓励清单。鼓励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同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来激起孩子的学习激情。孩子不是为了“成长”而活着,应该为“童年”而活着。
一次美妙的亲子阅读体验,都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热情。专属孩子的仪式感,是安全感,也是被爱和被珍视的幸福感。仪式感的本质,就是爱和珍视:有仪式感的家庭,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所以,我们要把仪式感融入孩子的成长中,造就孩子辉煌的人生。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