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次简化的汉字,为何在第二次叫停了?
我国一共进行过两次汉字的简化变革,但这两次变革中只有第一次是顺利的,第二次简化汉字的方案,在公布9年之后就宣布停止了。
1、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首次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2、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上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3、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二简字”被停止使用。
停止的理由是:“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从1977年公布方案,到1986年正式宣布停用,历时 9 年。
为什么两次简化里只有第一次成功了?
实际上,从甲骨文出现后,汉字就开始了简化之旅,从原来复杂的字形慢慢变得简单、易懂。以前的汉字确实过于繁琐,不易快速地书写与记录,更别谈要传播和推广了,所以简化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次汉字简化
民国时期,我国曾着手过汉字简化工作,可由于当时的一些历史因素制约,没有广泛推广,只能就此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的简化工作才真正开始。当时我国的各种建设都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想要迅速振兴中国、恢复国力,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扫盲。
所以就有了第一次的汉字简化工作:我国于1954年底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修改后的修正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1月31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并于1964年5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字形。
第一次汉字简化有三条原则:
1、以述而不作之原则;(只根据目前已有的汉字进行简化,不重新创作新的汉字)
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社会上普遍流行和通用的简体字最先采用)
3、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原来的汉字笔画简单不复杂的,不再简化)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汉字简化保留了汉字最简字形的同时又尽量不破坏汉字本身的表意、会意功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没有学过繁体字,但也能大概读懂它们的原因。
可见,第一次汉字简化是成功的。
第二次汉字简化
经过第一次的简化,大部分人认为汉字还不够简单,仍然坚持着简化汉字的想法,但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计划暂被搁置。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汉字简化工作才重新启动,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汉字的第二次简化方案于1977年开始发布,其中认为有1300个汉字的笔画数超过了十画,而且这些字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是需要简化的,后来这些字又被称为“二简字”。
“二简字”就是将原来已经简化过的汉字,通过简化笔画和归类合并变得更简单。当时中小学的课本教材、报纸、刊物等也不再使用第一次简化字,而是换上了二简字。
“二简”与“一简”一样,都是针对最常用的字,比“一简”还要简单。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方法,想方设法减少笔画、简化结构。大致上可以从简化形体和同音兼并两个方面去分析。虽然“二简”只对常用字简化,但汉字的体制并不允许随便地对局部进行改造,其原有的成分与新简化字相互抵触。
“二简”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改为同音字;将一些复杂的偏旁和结构简化或变换为新的写法;合并了一部分偏旁。这种简化实际上是对汉字进行了大的变革。
1977年5月,委员会修订后的草案再次报送国务院审阅,此时草案光第一表就有了248个新简化字。五个多月后得到批示:草案可在省一级及以上的报纸上发表,征求各界意见,其中第一表的字,自草案发表之日起即在图书报刊上先行试用,在试用中征求意见。第二表收录了605个新简化字,推出后仅供讨论,没有直接实行。
1978年3月4日,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人联名写信给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处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秘书处,要求第五届全国政协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文件不采用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这些制定“一简字”的老一辈专家,认为二简字有很大不妥之处,一些字根本就是生造。
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
1978年4月到7月,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别发出内部通知,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
“二简字”停止使用,但是并没有作废。“二简”是“草案”,一旦公布,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它成为正式的方案。1981年8月制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这个草案共收简化字111个,删除了另外一百多个饱受各界批评的“二简字”。
直到1986年6月,正式废止1977年的二简字草案,也等于将后来的修订草案和增订草案统统废除。
随后,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计2235个简化字,只对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的6个字做了调整,沿用至今。这表明,“二简字”被彻底否定。
(你知道这张粮票是哪个省发的,多少斤吗?)
“亲笔信”被简化成“亲笔伩”;小孩子喜欢看的小人书《英雄洞》变成了《英厷洞》,直接将“雄”这个字去掉了一半以上的笔画;“泰国”变成了“太国”,人们利用同样的读音想出了一个更简单的字来替代。就连“发展”的“展”字也被去掉了“尸”字旁以下的部分,而演变成了一个“尸”下带一个横。
由于简单易写,废止后的“二简字”还时不时地出现在非公开的需要快速书写的文本如笔记、病历等,在公共场所也影响着现在的社会生活,市场、商场甚至路牌等重要场所都有出现二简字。比如:市场中“鸡蛋”经常被写作“鸡旦”,公共场所“停车”被写作“仃车”。很多媒体在推广汉语的节目中都以此为例。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是一块抹布,可以随便拿一块新的就扔掉旧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主要表征,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断历史。”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SeeMandarin(ID:gh_a2a0944e5b99),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