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不那么“标准”的出身,让我们幸免成为千篇一律的人
书的编辑来找我,说最近某网站需要一些书里的文摘做活动,他自己给网站选了一些内容。看到其中一段是关于广西的:
北京冬天时,广西还是秋天,
天气和夏天没有太大区别。
只有植物证实着季节的交替。
黄色的花朵和稻穗铺满田野,
温柔的景象有时被矮小的山峰隔断,
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时刻。
又把我带回南方山区温暖平静的秋天。编辑还告诉我,自己很难想象广西县城生活的惬意,因为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城里的家长们把成群的孩子带到山间小河里游泳,竟然问我:“那是真的还是演的?”
当然是真的啊。
此时已经临近中秋,遗憾的是今年仍然不能离京返乡。实际上这几年都没有回去,除了这两年不得不留在北京,更早一点是在伦敦夜航至爱丁堡的飞机上见到过中秋的月亮,在新斯科舍的夜路上看到过中秋的月亮……
明知“天涯共此时”,但心中还是觉得遗憾:越是长时间在异乡生活、在异国旅行,越是能意识到节日心态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想起高中的时候才第一次离开广西去上海参加作文比赛,周围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我第一次听到不同的口音,甚至觉得羞涩、尴尬:为什么大家的普通话说得那么好,而我的口音如此之重。
现在不会这么觉得了。
拜社交网络所赐,最近一两年,就像其他地区、城市一样,广西也开始出现了很多网红酒店、景区、网红、食物……一切都在和“共同的互联网审美”看齐。
同时我留意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更多的“广西人”被看见之后,很多人对于广西口音的评价变得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可爱,有人则认为某种夹杂着壮语发音的口音,不仅不“标准”、土、有时候甚至被说话的人刻意夸张,反应了当地语言教育和经济的落后,因此急于跟口音划清界限。
“他/她的口音不能代表所有人,我们真的不是这样讲话的哦!”
我自己就是壮族,虽然从小没有受到过壮语教学,但说起普通话,广西口音犹在。有长辈问我,你在北京那么多年,为什么口音没有变?
当地有一种思维是,当你讲普通话、别人听不出口音,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想象一下,当你在长辈面前说普通话、满嘴京片子(没有说京片子不好的意思,实际上京片子也是一种口音),大家会觉得“哇他是北京来的”,诡异程度不亚于过年时某些家长让孩子们当众表演英语朗诵。
这种奇怪的虚荣,我们广西人太懂了。
无论如何耳濡目染,我的口音一直没变。但这让我吃亏了吗?
离开时尚杂志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品牌研究和运营上,更能体会到,内容时代,差异化的品牌出身、运营策略和故事背景,才是品牌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商业品牌如此,城市的旅游价值、各地的文化甚至我们作为个人,都是如此。
“出身”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词语,因为与之衔接的往往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但是,真正让自己不一样的,在面对所有事情时能够展现出应对个性的,恰恰是那些特别当地的文化。
不“标准”的乡音,代表的正是我们不“标准”的出身和根系。它让我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格局和背景,正是不标准的“出身”让自己的性格受益,防止自己在人群中变得千篇一律。
如果碰见第一次离开广西、站在一群人中为自己的口音感到尴尬的自己,我只会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好特别!
在成年人的世界,与其担心尴尬,更应该做的,是增进了解。
· · ·
在增进了解这件事情上,社交网络并不总是帮倒忙,至少刷刷小红书和抖音,让很多年没回家的我看到了一些“更新”,例如更多的新酒店建筑出现,改变了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
比如,1969 年投入生产的糖厂曾是阳朔的标志,它在群山环绕之中望向漓江。2017 年经过改造成为糖舍酒店,大多数老建筑被保留,新建筑包裹着古老。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看到图片便被吸引前往,糖舍也变得不只是酒店,而成了景点:
2021 年中越边境崇左市的明仕河边开了中国第一家丽世度假村,也是一座新的热带现代主义乐园。木材、石头和铜构成的建筑十分“避世”,树干和岩石也保留着原始的样子,喀斯特地貌、罕见的野生动物与人造建筑构成人文自然图景:
这些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广西面貌,关于更新鲜和更现代的事物。但还有一些东西可能难以再次见到了。
那些被称为疍民的水上居民和他们像陆地住宅一样五脏俱全的“住家船”正变得越来越少、传统的干栏巢居被结构统一的钢筋混凝土替代、山歌无人再次唱响,一些代表独特的事物正在消失不见。
看到那些美好的东西,又或许是它们正在消亡,自然会让人产生太“大”的思考:当地文化很美,但它们到底该如何进入大众市场?
回答藏在提到广西时你就会想到的那一种“美食”里——螺蛳粉。我在这里加引号,并非因为否定其作为美食的地位,而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品牌出现。
它不是“大菜”,其历史也无法追溯到某位鼎鼎大名的人物身上,但它足够特别:每一样食材,都是当地的物产。随后的现代化改造以及工业生产,甚至内容创作者们和生产商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终于让它不止停留在广西人的味觉记忆中,而可以在十分钟内出现在你的餐桌上。
足够特别、加上现代化的改造和优质的推广,才让一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出身”、不同时代的品牌,终于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
无论身处媒体行业,还是当下的品牌研究,这一简单却实用的方法论给了我莫大的启发:鲜明的本土文化并不缺乏,它们往往一息尚存、亟需“被使用”,遗憾的是,社交网络能做的只是传播,在文化与被使用之间愿意投入实践、让更多文化被看见、走得更远的品牌,实在太少。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决定立刻以壮族人的身份推荐给你。
这则以舞蹈为主线的创意视频来自中国品牌李宁。(品牌创始人是哪里人不用我说了吧。)
前半段舞者们被黑色服装包裹,自水中捞起“月亮”。就像台词所说:“我曾活在密林深处,我曾活在高山之巅”,那是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固有印象,似乎总是远离现代生活。
但第 54 秒后舞者们脱下黑衣,情况变得大不相同。
不论是投影打造的装置花束还是服装本身,你都能看到壮族花婆文化在服装设计中被使用。
壮族是灿烂且浪漫的,他们对花有独特的迷恋,在壮族传说中创世神即诞生于一朵巨大花卉当中,而后创造男人女人与世间万物,因此花自然蕴含了无限的美好寓意,这也是壮族文化的鲜明特点。
花朵崇拜具象成花婆。初生婴儿会受到花婆的守护而茁壮成长、情侣在花下定情、结为连理后花婆会赐予子女使人类得以繁衍、寨子中外出的人也会祈求花婆的守护从而平平安安。
花作为美好寓意的终点,曾经出现在每一个壮族人的传统服装上。
现在,壮族文化中的花朵纹样经过现代设计的改造,不再局限于一地和某些特殊的民族服装中,李宁以其中国文化系列中“妙笔生花”主题使美好寓意变得更日常。
设计师在壮族文化中找到两种不同的纹样作为主线。
● 左:太阳花/右:木槿花
太阳花来自对太阳的崇拜,原始太阳花图案相对复杂,看上去像是石块丢入水中后泛起的一圈圈涟漪,放在现代服装上或许稍显繁复。设计师对原始图案进行了抽象处理,但太阳花依旧热烈、积极、快乐。
木槿花则是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南宁市的市花,她颜色丰富多彩,会在清晨一朵接一朵地开放,在傍晚凋谢。木槿花花量很大,花朵热闹地挤在一起,她的坚持是温柔的。
而将壮族极其丰富的花卉纹样进行整合后拼贴,李宁得到了不同于壮族花卉纹样历史中任何一幅图案的全新设计。
有了设计主线,不同类型的服装包括鞋履皆以此为线索分布开来:
● 李宁中国文化系列“妙笔生花”主题女装
● 李宁中国文化系列“妙笔生花”主题男装(妙笔生花主题产品,现已上市李宁官方商城、李宁官方旗舰店以及线下门店)
花朵纹样是壮族文化中的鲜明特点,李宁发现它并找到设计师进行诠释演绎,最终作为新的图案制成完整产品,文化和市场的桥梁得以建立。而对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的最佳保护手段,或许正是让它们出现在市场中。
李宁还在中国文化中挖掘到更多宝藏,设计师们以“长乐未央”为主题重现了远古壮族居民绘制的广西花山岩画。
山崖壁画作为罕见的远古艺术创作形式当然是特殊的,而 38 幅来自 2000 年前的画作也确实能带来想象空间。什么人会在物产并不丰富的古代浪费时间绘制岩画?这些画作在远古时代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没人可以解释,但并不妨碍使用。
设计师从壁画中找到想要的东西,比如代表力量、权威的铜鼓纹和象征太平、和美的凤鸟纹,并以此为基础加入现代涂鸦风格改造……
看看抽象人物和铜鼓纹周围如同基思·哈林作品的动态线条,花山岩画的原型中并无这些修饰,但修饰后的远古涂鸦显然更适合现代传播。
李宁甚至将这些元素汇总,把自己的 Logo 也岩画化,对壁画中远古人类聚集的场景给出了幽默的新解释——看看台上的两位 DJ,或许他们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电子音乐节?
得自岩画的灵感融入装饰性元素和不同色系后,服装加入作为载体,一系列完整的产品诞生:
● 李宁中国文化系列“长乐未央”主题男装
● 李宁中国文化系列“长乐未央”主题女装
· · ·
中国文化并不只是北京角楼又或者西安兵马俑,这些遗产的确是更广为人知的一面,但更多的美好偷偷藏在几千年历史的各个角落里。
一些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当承载它们的具体事物不见踪影,文化本身显然无从谈起,古老的事物需要一些改变来被现代人接受,值得庆幸的是城市、建筑、绘画、服装都可能是新的优秀载体。
本年度李宁以壮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系列服装的主要灵感,“妙笔生花”和“长乐未央”并不是首次尝试,初夏时品牌还发布了融入拼布、百衲、扎染等传统工艺、以古书《天工开物》为灵感打造的“天工开悟”系列。
中国文化并不局限于某一民族美学,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瑰宝多元呈现才是最终目的。李宁中国文化系列正是从文化出发结合现代潮流的设计手法诠释、演绎中国文化故事,未来品牌还能发现什么美好的东西就更让人期待。
上世纪 90 年代初刚刚创立时的李宁专心为运动员和爱好者们提供优质运动服装,近些年品牌试图做得更多:签约顶级 NBA 球星并发布韦德之道系列;给运动鞋诸如绝影、赤兔、云之类极具中国风格的名字;以悟道为主题首次登上纽约时装周后 4 次出现在其它分量不轻的国际秀场……李宁讲述了关于运动、潮流、中国文化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故事。
“文化的多元比山川更辽阔,再小的支流都是大海的孩子。”
现代设计的目的总不该是消灭文化与生活,更好的融合才是当下的趋势,来自李宁创意视频中的独白,给出了最好的总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产品图片:李宁品牌
如何让巴黎圣母院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中心?
成为更好的人类?为猫奉献更多吧
是时候夸一夸学术期刊的封面了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