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前,孩子们懂多少“钱”的事儿才合适?
10年级的Lucas 在周末又跟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起因是Lucas 想要报网球课外班,在选择教练时,妈妈倾向于选择收费较为实惠的年轻教练,但Lucas 则希望跟随最资深当然也是最贵的那位教练。
母子各有各值得坚持的道理,但讨论还是逐步上升为争论,在初冬的寒风中,两人在网球馆门口不欢而散。
妈妈特别委屈,“ 孩子应该知道我们已经在尽最大努力支持他的学业和各种爱好。可是,为了方便照顾两位老人,我们最近要租更宽大些的房子合住,这将是一笔新的花费。孩子在北京上的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学校,可同时我们夫妇的收入长期来看是下滑的,公司新一轮裁员刚结束,我们虽然暂时躲过,但也不免惶恐。这些事我们当然不指望孩子能完全理解,但平时在饭桌上讨论时也没有完全避讳他,还以为他多少对家庭财务状况有个数儿呢,结果,这么大的孩子了,不说分忧,还火上浇油,又不是没同意他学网球,又不走专业运动员道路,干嘛非得找最顶尖的教练…… 这也太自我了,是我们教育得不好……”
Lucas也一样委屈,他特别反感一说到有关钱的事,妈妈“就显得特别焦虑”,事儿没答应,还给他扣上“自私自我”的帽子。“真是没意思!干脆不学什么网球了!“
Lucas母子在这件事上的争执让我们关注到青春期亲子关系中两方面的课题,一个是界限感,一个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务观。现在就花开两朵,分别说一下吧。
1.将公司的财务制度引入到家庭财务的管理模式中
家庭财政问题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钱的储蓄额,一个是使用钱的话语权。
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工作的目的就是不断激励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自由。如何分配和使用家庭的收入与储蓄,各家的情况不一样,不管谁当帐房先生,CFO 肯定轮不到孩子出任。
青少年通常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当然得益于大都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个原因则是父母一方面习惯了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也从来没有想过将他们纳入到家庭财务管理的loop 中。
当孩子为钱的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时,父母常常觉得既委屈(都给你最好的了),又觉得被冒犯(这是家庭隐私,你还不够资格跟我讨论吧,给你什么就是什么得了呗)。
所以,跟所有的问题一样,在钱的问题上,父母也要带着界限感去与孩子沟通。
在公司中,不论是高管还是普通职员,每一个人都已经习惯了在大小支出上接受财务与内部控制部门的质询和审视。在工作的数十年间,我们已经接受了如下规则与流程:同类服务三家比价选最低,各项日常办公费用要按不同金额找不同层级的老板审批。我曾服务过的一家老牌大公司,甚至曾规定待客用纸杯只能由部门秘书统一领取,透明文件套一次只能领六个。
这些严格的规章制度,有些明显不合理的被传为笑谈,后来得以更正了;而数十年沿用下来的那些,我们其实也可以将其借鉴引用到家庭财务的管理模式中。
为什么不呢。让孩子也参与到一些家庭花销的讨论中,甚至可以让他们lead 一个小小采购项目。在购买家用电器或更换门窗家具时三家比价,仔细研究阶梯价格真的代表阶梯品质吗---有的时候,还真的不是嘛。选择资深网球教练和年资更低的教练也是这个原理。而无论选谁不选谁的结论如何,这个过程都能让人习得更多生活真谛,让人早日成长,无论对于一位新家庭的主妇,还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个道理。
2.手把手教会孩子增长财商
我们常笑言“00后”都以为钱是树上长出来的。对于多数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认为运动鞋就是阿迪和耐克,手机和游戏机要听从广告造势而定期升级,一年一次国内游加境外游是标配,课外班的教练则好像都是父母从小认识的朋友。
国庆节听我的小孩儿说起宿舍同学争抢秒没的高铁票,我随口感叹:“幸亏没有让你去外地上学,不然回来一趟还这么费劲。“小孩儿怡然说:“ 那倒没关系,我可以买机票,机票基本没有买不到的时候。”我看着他,哭笑不得,最后也还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两句作罢。
疫情后全球经济都在等待恢复,多数中产阶级也没有真的完全实现财务自由,反倒因年龄等原因在面对公司人事变动时不免焦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妨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发展“财商”提上日程。
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步骤入手:
1)列出两三个自己想实现的中长期愿望,并为这几个愿望储蓄。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按照实现的难易程度,这些愿望可以从“去环球影城一日游”到“去意大利自助旅行”。
其实,为愿望储蓄这个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看看有多少年轻同事靠刷信用卡出国旅行,或买单价大大高于自已工资的高级自行车,就知道,延迟满足与管理物欲和收入之间的增长是多么严肃的课题。它并不是一个能自然养成的好习惯,而是一个需要早早有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经验,并伴随数次失败的过程。
2)记录成功的备忘录。
把每次实现了上述愿望所储蓄的金额与积攒的时间记下来,如果有余力,把有关的明细帐也列出来。比如去环球影城的具体花费都有些什么,去意大利自助旅行的机票酒店支出又如何,凭着你的聪明才智找到了哪些折扣,实现花费比预算有盈余还是超支。一个人成功的记录越多,做一件事的动力就越大,将这个习惯内化的兴致也越高。
3)把一时兴起想买的那些东西记下来,给自己“审批”的时间
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个文件夹。在应对搬家这样的大事和双十一购物节时,这个文件夹能够对不理智消费起到极大的扼制作用。人到了一定年纪,不需要跟谁汇报,自己就是自己的Finance controller. 一个季度下来,审阅这个文件夹,看看有多少真的买了,又有多少是省下来了,尤其是后者的金额会带给人很大的乐趣。
如果懒于记录,也至少给自己规定,1000块的东西,想一周再买,2000块钱的东西,想两周再买。如果到期了购买念头不仅没有打消,还与日俱增,那就高高兴兴地买吧,毕竟活着不是为了储蓄是为了幸福。当然,我能这么说,也是因为多数时候都在这个一周或两周的冷静期打消了购买的念头。
4)养成用旧物换钱的习惯
我记得小时候常不定期陪父母去废品收购站,将家里数月积累的书报牙膏皮处理掉,换回几张窄小的毛票。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不用的玩具,已经结业的课本,不便捐赠的旧衣旧鞋,淘汰的电子产品,仍可以通过类似渠道回收。这不仅是对环保作贡献,也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多数东西,无论多贵,到手之日就开始贬值。
5)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寻找用聪明才智赚钱的方式
节流也要开源。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游泳教练是国家退役运动员,钢琴老师是音乐学院高材生,不一而足。至少在我身边,有初中小女生为别人设计自媒体头像,有国际学校的高中生为小学生补习英语口语,一帮一,一对儿红,大大拓展了勤工俭学的思路,收入也十分令人满意(甚至咋舌)。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孩子尽早认识到:知识与技能是第一生产力;当你能用知识和技能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你就可以赚钱;一件事你在单位时间里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就意味着你可以凭它赚好多钱。
3.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小仲马曾说:金钱,是好仆人,却是坏主人。归根结底,人不能作金钱的奴隶,要尊重它,储备它,善用它。无论是拜金主义,还是视金钱如粪土,都不是正确的观念。
养成量入为出,不挥霍的消费观。
不以金钱衡量关系的价值,不将金钱的重要性置于健康与亲情之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