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我本是高山》舆论风波,我们想聊一聊电影创作本身!电影2023-11-23 00:1111月24日即将上映的《我本是高山》,因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的真人事迹,前期已收获了许多关注度,首映后直至今日,关于影片的舆论却迅速发酵,在互联网掀起巨浪。作为有机会观看了首映的观众,仅从一部电影而言,《我本是高山》在完成度上其实还算不错,也不乏亮点。只是,剖析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创作者是否真的有私心,这始终只会是一种猜测,无法得到真正的论证。而我们,作为观众,面对一部电影掀起的舆论甚至即将发酵为公共事件时,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去思考这部电影的得失,也许是更重要的,因为情绪无益于创作进步,审判不等同于文艺批评。在我看来,《我本是高山》面临如此大的舆论风波,最大的一点原因是创作者的思维与张桂梅个人特点不够兼容;另外,主演海清虽有不凡的演技能力,却在塑造张桂梅这一角色上,有着一些理解上的不足。如何讲述POST WAVE FILM一如片名,《我本是高山》主要讲述主角张校长,如何只身带领华坪女高的女学生通过努力,改变被卖去嫁人的普遍命运,走出大山,寻求个人的发展的感人故事。主创将张校长维系华坪女高发展作为主线,帮助几位学生的事迹作为支线展开叙述,一些闲笔大概还有,张老师帮助过的女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自愿当华坪女高的老师;才华出众的年轻老师有志待在华坪女高,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些大山中的女孩们…… 我在看的时候想到了《夺冠》,某种程度,它们有类似的叙事结构,一个“教练”,一些等待被引领、救赎的女孩,通过过人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但是《我本是高山》在叙事上没有《夺冠》这样的复杂度,它主要聚焦的还是“救赎”,它的核心还是在传达张校长的个人力量,可以被视作一部传记电影。片中的女孩面临的普遍命运就是因家中贫困被阻挠上学,被迫留在家里照顾家人,在“时机成熟”时,未经同意被卖去其他人家嫁作人妇、然后生子。张校长的“营救”,一次之后,还会有第二次。就像片中“山月山英”组的故事线。 姐姐成绩优异,却被父亲送去嫁人换彩礼,最终被迫害致死;妹妹一开始成绩平平,家里人认为她没有读书的潜质,把她留在家里照顾老小,张校长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把她救回学校,却无法避免面临其家中父兄来到学校滋事。而妹妹最终以超越一本线一分的分数考上了大学,老师和孩子,隔山互望,颇为感人。所以,《我本是高山》在叙事上,核心的命题就是“救赎”,即改变这些女孩面临的原本的共同命运。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处理情节,使得它虽为人物传记片,却故事线清晰,几次起落都很清晰,一定程度能很好地调动观众情绪,符合市场对这类影片的定位,即需要大部分人都能看懂、接受。而困难的就在于,如何在此过程中塑造张桂梅校长本人形象。片中引发极大争议的一个情节,就是张桂梅校长的个人情感线。片中由胡歌饰演的张校长的丈夫因病已离世,而片中有不少蒙太奇段落是张校长重温和丈夫相濡以沫的温馨场景。 包括刘雅瑟饰演的毕业后回到华坪的女老师,与张校长产生冲突时,她说的话,也指向了这一部分的情节,她大概是说,你以为自己很伟大吗,你只是在逃避。也就是说,在设计张校长的人物特性时,主创选择将丈夫的离世作为她的痛点,同时把与丈夫的回忆作为她的精神支撑,也作为她逃避个人家庭生活的原因。首先,一个女性,假如将自己已失去的旧爱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持,或者甚至她真的一直无法释怀失爱之痛、长久回避个人生活,这不是一件应该被谩骂的事。首先,一个女性,即使将已失去的旧爱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持,甚至无法释怀失爱之痛、长久回避个人生活,这也不是一件应该被谩骂的事情。那么,为何在此处观众普遍不接受呢? 因为从创作的角度,主创们通常希望塑造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圣人,真实的人就必然有弱点、痛点,正如阿喀琉斯的脚踵之说;另一方面,为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编剧通常也会交代人物个人情感相关的信息。只是,真实的张桂梅校长,确实可以称得上伟大,伟大到你真的很难想象假如她作为故事主人公,会有什么“弱点”。所以,尽管根据真实事迹,张校长年轻时确实因为悲痛不想待在丈夫原在的学校,而被调去华坪县,但大家无法接受在她年逾半百的年纪,还会依旧将丈夫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 这是一种剧作思维和真人特质的差异带来的矛盾。真人与演绎POST WAVE FILM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用伟大去描述一个人,这意味着,这个人摒弃了一己私欲,脱离了普遍的世俗趣味,做出了改变众人命运的贡献。而张桂梅,可以用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她,只是,张桂梅的伟大,也是对众人对她的帮助的一次反哺,也就是说,在那个曾经不为所知的华坪县,人和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纯粹的、美好的关系,张桂梅曾经也是被这样的关系救赎的人。而因影片的时间线聚焦在张校长创办华坪女高之后,故对这样重要的过往信息没有体现。张桂梅曾经在华坪县教书时,患上了严重的子宫肌瘤,因给丈夫治疗胃癌,她早已没有积蓄治病,抱着赴死的心情隐瞒病情,继续着教学工作、护送学生中考。校领导知道她的病情之后,在学校发起了募捐,而募捐到的钱依旧没法根治她的病情,于是华坪县委政府再度发起筹款,最终治好了她。重获新生后的张桂梅希望能为华坪县报恩,她先后主动请缨去最偏远的民族中学任教;兼任儿童福利院院长,收养50个孩子;四处奔波筹款备遭白眼只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就这样一直到了今天。在张桂梅的过往的经历中,有过两次重大的变故,一次是丈夫的离世,一次是生重病后重获新生,福祸相依,这两次人生的转折点把张桂梅的命运推向了这里,但她并不是命运的玩偶,她后来的事迹足以显现,她经由个人意志,创造着个体的力量。所以,在可以看到的采访素材中,我们能看到的张校长是这样的:她有些瘦削,但神态从容、平和,海清的妆造已在外形上极大程度接近张桂梅,但神态的演绎,却显得差强人意。张桂梅建立女高尽管不易,但从她的个人事迹上看,她有着强大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留在她的神态上,就是那份从容和笃定,和悲悯之下的慈祥,哪怕是去女孩家中解救她们,她也不曾乱了方寸。而海清在电影中的演绎,遵循了通常的剧作逻辑,在剧作层面来说,她依据情节的变化表现出的焦虑、担忧、喜悦……是充足的,但如果说结合张桂梅的人格特点,对海清的表现有更高的期待,那么确实差了张校长神态中的那份坚定,而这,却是张桂梅最重要的人格魅力之一。当然,改编张桂梅校长的故事,让她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让更多人再受鼓舞,这本是好事,但她的故事其实并不好改编。因为在这个淡漠而自利的时代,多数人难以相信世间还有这般纯粹的人,人们不再愿意听一个类同神话般的故事,这几乎接近一种寓言式的叙说,人们对讴歌贡献感到质疑,同样少有强烈的意愿和他者建立美好而平等的连结。而这,恰反映了“张桂梅们”带来的持续力量,他们看似逆着时代之风潮,却给人们带来了对人性的希望。作者丨小笨越笨越开心编辑丨三水 排版丨知识饼干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好 课丨好 物好课 | 纪录片工作坊好物 | 2024创意日历电影贴贴重磅上新更 多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