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语晨×何雨珈×毛豆:只要我们找到了彼此,很多东西都会变成可能 | 活动回顾
10月14日,寻麓书馆与拜德雅、艺文志联合主办了萨拉·艾哈迈德《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新书分享会。我们邀请了本书译者范语晨,自由译者、撰稿人何雨珈,影像创作者、青年教师毛豆三位嘉宾一起畅聊何为女性主义的生活,如何践行女性主义的生活,以及如何去抵御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带来的痛苦等相关议题。
献给城市的人文礼
第一场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新书分享会
2.你可以做一个别人眼里不幸福的人
毛豆: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作品都在强调的一个事情,就是大家都要发声,都要被看到,要重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在这个书里作者就加入了非常多她自己的个人经验之类的东西。但当我们在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时,通常都会用第一人称,我们会说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我怎么样,但是这个作者很多时候都是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
她自己的解释是说,当她去回望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的时候,她会选择用第二人称的形式来旁观自己的体验。这种旁观的体验就是一种非常女性主义的实践方法。当我们回想起自己经历的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像她一样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来回看整个事件,可能你就没有那么痛苦了。书中这种特别的行文方式也还挺多的,我想问一下两位有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部分?
何雨珈:我感觉她是一个引领潮流的姐姐。她不断地列举一些现象,然后说,你真的不觉得有问题,不觉得不对劲吗?通过她列举的很多事情,我也慢慢发觉真的不对劲。比如说她讲她在家里的饭桌上不受欢迎,她和父亲之间有很多冲突等家庭经历的时候,我感觉很多时候她都是充满痛苦地在叙述的,但她到最后总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痛苦的生活。因为你要对自由保持开放。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可以做一个别人眼里不幸福的人。
这一点也是这本书跟其他的作品,或者是现在比较主流的关于女性主义的论述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好像觉得女性主义是一种能帮你过得更好的“万金油”,但看了这本之后你会发现它不是万金油。它是告诉你说,即便有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接受它,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的生活融洽起来。
范语晨:翻译这本书要投入很大的情感和情绪劳动。你能够感受到艾哈迈德身上那种莫大的勇气和莫大的痛苦,她确实是集齐了所有边缘人的标签。我们可以想象我们作为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些不公,或者让你感到很无奈、很无力的情境,她遭遇的要比我们多得多。她也在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告诉我们女性主义的代价和后果。
女性主义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或者是一个很前卫、很先锋的标签,它不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我们要承担很多后果,比如与自己的亲人意见不合,跟他们决裂,跟自己的工作决裂等。你会经历很多活在主流世界里的人不需要去经历的这些痛苦。所以作者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就是我们在面对这些痛苦的时候要怎么办。
她说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去做这些大家并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放个假,当我们谈到痛苦的经历的时候,可以用第二人称让自己稍微喘息一下。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去抵御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带来的痛苦,怎么样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这个真的是很少在以前的女性主义著作中读到的。
3.做一个女性主义扫兴鬼
毛豆:她的书里的核心概念叫“女性主主义扫兴鬼”。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想问一下你们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女性主义扫兴鬼”有什么感受或者理解?
何雨珈:“扫兴鬼”这个概念让我想起来很多生活中的场景。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只要我一提到女性主义,有的男的就会觉得你很扫兴。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声音,当这个声音突然出现时,就会破坏既得利益者的感受,所以他就觉得扫兴了。这个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吃饭吧,我们换一个话题吧。显然大家觉得你讲这个东西就是要吵架的,就会败坏大家吃饭的兴致。但其实这个东西是可以拿出来好好讨论的,我们也在很多线下的讨论会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范语晨:我觉得看到“扫兴鬼”这个词的第一感觉跟雨珈老师是一样的,你会想到很多自己生活中那些扫兴的时刻,或者是想扫兴后来又算了的时刻。艾哈迈德在这本书中对扫兴鬼的论述是非常系统和深刻的,她是在回忆自己儿时的一些经历时提出的这个概念。她想告诉我们说,本来她以为女性主义是她在学校学习的那些词汇和理论,但是当她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时候就发现,其实女性主义不在课堂上,而是这些扫兴的经历把她带向了女性主义。
她提到的这一点也让我们去思考自己成为女性主义者的渊源,它其实也来自很多不适和扫兴的时刻。比如你在饭桌上听到别人发表了一些直男言论或者种族歧视的言论,你觉得不对,但当你去指出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大家会把这种扫兴的、刻薄的、自私的形象强加在你身上,你就变成了一个“扫兴鬼”。我觉得这个名词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污名化。当你被定义为“扫兴鬼”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它就转嫁到了你身上,问题只出在你太不懂事,太不懂规矩。
艾哈迈德通过这么一个特别能勾连起我们情感经历的概念论述了为什么女性主义是一场漫长的革命。这个事情的难度就在于,主流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听到你说这些东西,他们会将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反过来加在你身上。她通过这个概念把这个权力体系剖析得非常清楚。
4.不断地打开自我的边界
毛豆:很多人在女性主义的实践里面,其实也会有非常慌张的时刻,会觉得女性主义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指南了,为什么我还是不知道该选哪条路。但实际上艾哈迈德她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说,你只要相信了这一套理论体系就一定会怎么样。所以我也想问一下两位,在你已经确切地知道女性主义并不能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指南或者道路的时候,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范语晨: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需要你有很强烈的反叛性,但你又时时刻刻要去反思自己。她在书里有几句话特别触动我,她说你不要觉得只要你在做一件正义的事,你就变得很正义了。你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你会去反叛父权制,去反叛这套权力结构之下的很多东西。但正因为你受到的伤害很深,你就要去警惕自己的强烈反叛会变成一种新的暴政。
之前我在写论文的时候就有这样痛苦的感受,我必须要把话说得非常明白、非常极端,才能让人知道弱者的言说有多么不容易,但我也很担心我这样做是不是也会带来一定的伤害性,我是不是也在复制父权制度的逻辑。你会不断地去反思,这个过程中你的言说很可能就会被自我吞噬。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女性主义者自身以及互相之间的连接很脆弱的一个原因。但我觉得就像艾哈迈德说的,只要我们找到了彼此,一切都会成为可能。她一直在告诫我们,在我们服膺了一个正义的理念但却感觉依然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选择,你总会找到能够互相理解、能够为彼此提供庇护所的人。
何雨珈:我觉得我们不可能从任何一本作品当中找到明确的道路,因为任何的运动、革命或者是要改变现状的行为都是很复杂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女性主义作品会给予我们一些力量,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女性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们也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不对劲,她们也在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做出努力。我觉得这就是这些书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知道,还有人和我是精神上的同类。当你获得了这种有人同行的力量之后,你就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继续走下去。
毛豆:“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这个标题所体现的就是不断地打开自己的边界的过程, 我想问一下两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些感觉到边界被打开的时刻?
范语晨:对于我来说,上大学之后接触到女性主义理论后的自我觉知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开边界的过程。在接触女性主义理论之前,你会活在一种别人对你的期望中,可能大家都觉得我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符合传统女性形象的人,我自己也会用这种形象来框住自己。但在你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到女性主义理论之后,你会慢慢突破对自己的既定认知,变得更坚定。这也是一个纠正大家对于女性主义的一些污名和偏见的过程。
何雨珈:前两年我跟我的伴侣一起看了一本书叫做《爱说教的男人》,我觉得我的伴侣在男性当中已经是比较尊重女性的人了,但他有的时候也会流露出一些说教性,因为我们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他之前总会跟我说一句话,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就说我们不知道的领域是不一样的,你讲这句话是对我的不尊重。我们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都不断地在反思自我,反思两性之间的平等性,其实并不需要一方呵护另一方,而是互相尊重和理解。
毛豆:女性主义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上的定义、归纳、阐释来框定的。因为两位都是跟语言文字关系非常密切的人,所以我想问一下两位对于语言对女性主义的推进作用有什么样的感受或看法。
范语晨:其实女性主义的兴起也伴随着20世纪的相关理论语言的转向。大家开始发现现行的语言是男人的语言,人是等于男人的。刚才雨珈老师说到她和伴侣的一些相处细节时,我也是特别感同身受的。性别是一种处境,当男性没有和女性一样的身体经验和社会体验时,他是没有办法对你感同身受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语言上做很多的阐述和沟通,包括对一些说法进行纠偏。我觉得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它确实会塑造我们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保持敏感,也是建造女性主义的庇护所的过程很主要一步。
何雨珈:语言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地在你的脑子中形成的,你可能一开始觉得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话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你说多了之后它就会聚沙成塔,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比如以前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家的好白菜被猪拱了,这句话表面上好像是在说这个女儿很好,但是猪它是一种动物,它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白菜是植物,它只能默然地等着被猪拱。这种语言方式显然是男人的语言。
现在也有一种现象,就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敌意也是特别大的。比如说我作为已婚女性去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的时候,网上也会有一些不友好的言论。我就会去想,难到我结婚结错了吗?所以就像艾哈迈德讲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极端的境地。
编辑 | 如小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