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点,2023草场地周末放映第20场→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搭桥》
预告
草场地周末放映第20场→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搭桥》
“草场地周末放映”,2021草场地工作站开始的新动作,放映民间记忆计划创作影片。
今年继续,从放映民间记忆计划2022完成新片开始,并延续至今年及往年完成影片。时间是每周六晚8点,腾讯会议室线上放映,并有映后讨论,作者在场。
简言之,我们是创作耕种者,也是创作结果播撒者。始端独自出发,终端与你相遇。
放映讯息
作者:章梦奇
放映时间:11月25日(周六)晚8点
线上直播&映后谈-映后谈主持:郑鹤松
观影途径及方式
请扫码添加草场地小助手
↓
生命之桥——《自画像:47公里搭桥》观看笔记
以一种可称为“精神亮点”来形容影片内核的话,章梦奇影片《自画像:47公里搭桥》中出现的“桥”是亮点,明指是村里一条人来人往的小河需要一座桥,暗指是日渐荒芜冷漠的乡村世道缺少人心抵达的桥。
“桥”暗含一种精神指向,即在无人顾及或认为不可能、无意义的那种事上一意孤行直奔而去,此种行为完全可能不被现世之人认可理解和支持,于是意味就产生,影片的叙述就有了方向。
“桥”在影片中的虚指,即潜藏在故事叙述中的某种“理想村子的盼望”,如何完成这种叙述,考验着作者“虚实结合”的叙述能力。
“桥”在影片中的“实”,是河水阻隔道路,“虚”是暗喻村人活得实际并世故;“实”的表现是,作者与村里孩子共同卷入,帮助老人,继续完善图书室。
“虚”的呈现方式更多是通过一些暗喻影像来传达,比如,那条小河的画面可以作为“段落的链接点”重复使用(自然是不同景别和角度),还有作者和孩子们共同搭建过河“临时桥”那个段落被发展成一种“象征性”效果。
影片中的这些“实”与“虚”的运用,考验着作者编织故事的能力,包括影像的“暗喻”意味的精确使用。这种叙述能力用得得心应手、并自如掌握千变万化,其实就是所谓“影像写作”的能力掌握了。
举片中一个镜头为例来说明“影像构造”使用,那个弓腰拉车的雷老人画面是非常打动人的,由远及近,一个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近了,是一个直不起腰、面相沧桑的老妇人,然后和作者有了一次路遇对话。我们知道了,两人是熟人相碰。
再有一个镜头,是作者在拉车老人后面帮助推车。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镜头,荒凉寂寞乡道上的一次路遇,一个“外面的女孩”再次闯入这个村子时,和一个已经建立起“熟人关系”本地老人迎面相遇;如此老人依然重负在身,作者试图相帮……仅仅两个镜头,构成的影像效果可能有:一种关系,一声叹息,一种暗指……
如果再考量这组镜头放在影片位置,不同位置有不同效果,如开头,就是“故事的引子”或“开篇”;如结尾,就是一种省略号意思;如只是贯穿影片叙述中,可能是“上下文”恰如其分的衔接。这些镜头如何编织到影片中,也考验着作者的影像构造能力。
作者:章梦奇
片长:77分钟
制作:2014
放映:
2014:草场地“交叉”(北京)、女性影展(印度新德里)
2018:黑猫(南京)
2022: 聲色場所(深圳)、小津概念书房(深圳)、一亩四方(成都)
作者的话
这是我回到我爷爷的村子(我将它命名为“47公里”)后创作的第四部影片。影片以我和村里一群孩子试图建立图书室为线索,这个看似简单的行动,做起来何其艰难却又意味着未来希望的建立。所以,我命名这部片子为“搭桥”。
有一条横贯村子的小河,是村子最老的见证存在,它既是一条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又像是一条历史遗留下的巨大伤口。在我记忆中这条小河之上从未有过一条真正的桥,无数的木头块和石头替换着连接起河水两岸的人。在穿过小河去寻访老人的过程中,有了想在河水之上搭一座桥的愿望。可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架成了一座真正的桥之后呢?在村民们日益疏离的关系中架起这样一座桥又会有多少人从上面跨过?或许这架桥计划终究是一个想象吧。可当我与孩子开始在村子里的数次行动之中发现,一座看不见的内心之桥正在开始萌生。
作者简介
“自画像”系列纪录片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法国真实电影节”“瑞士尼永真实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伦敦开放城市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其中2010年创作的《自画像和三个女人》评选为“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纪录片十佳,2017年创作的《自画像:47公里斯芬克斯》获得“韩国DMZ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最佳纪录片‘白鹅奖’”2019年创作的《自画像:47公里童话》获得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西班牙获西班牙Punto de Vista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及“青年评审奖”。
(章梦奇,湖北随州47公里,201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