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熬夜狂欢,都在改变你的大脑
图片来源:pixabay
新研究发现,短暂的睡眠不足会刺激多巴胺分泌,重塑大脑。
来源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翻译 | 时小舟
编辑 | 二七
绝大多数熬过夜的人都很熟悉那种“又累又精神”的感觉:即使身体已经非常疲惫,大脑却处于一种有点懵、但非常快乐,甚至感觉轻飘飘的状态。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首次揭示了熬夜后出现这种“醉酒状态”的原因。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使小鼠经历了短暂的睡眠剥夺,随后检查它们的行为和大脑活动。结果显示,不仅小鼠多巴胺的分泌增多了,突触可塑性也增强了。也就是说,短暂的睡眠剥夺重塑了小鼠的大脑,使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
这些新的发现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大脑会如何改变情绪,增加了对抗抑郁药(如氯胺酮)的了解,并有望帮助识别新的抗抑郁靶点。
这项研究11月2日发表于《神经元》(Neuron),第一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Mingzheng Wu,通讯作者是该校的神经生物学副教授和Irving M. Klotz教授Yevgenia Kozorovitskiy,他主要关注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
“已经有充分的研究证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Kozorovitskiy说道,“然而,短期的睡眠不足——比如说某个学生在考前通宵复习一整晚——会导致什么,却缺少深入了解。我们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极强的抗抑郁效果,并且能重塑大脑。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日常活动,比如一个不眠之夜,只需数小时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大脑。”
睡眠不足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知道睡眠受到干扰时,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都会受影响。例如,如果睡眠和生物钟被打乱,可能会诱发躁狂症患者的相关症状。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干扰也可能会带来抗抑郁的效果。
“有趣的是,短暂缺觉之后的情绪变化非常明显,即便是健康的人也能明显体会到——也包括我自己,”Wu说,“但是大脑产生这些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为了探究这些机制,Kozorovitskiy和团队开展了一项新的实验。他们使用了不具有与人类情绪障碍相关遗传倾向的小鼠,使之短期内无法睡觉。他们设计了一种非常温和的实验方式,在让小鼠睡不着的同时避免施加过大的压力。一个不眠之夜后,相较于正常睡了一觉的对照组,这些小鼠变得更有侵略性,亢奋多动,且性欲增强。
研究者测量了多巴胺神经元(负责大脑的奖赏系统)的活性。他们发现,短期缺乏睡眠小鼠的多巴胺神经元也更活跃。
“我们很好奇是大脑里的哪些区域引发了这些行为上的变化,” Kozorovitskiy说道,“我们想要知道,这是否是一个会影响整个大脑的广泛信号,还是某种更有针对性的反应。”
专门的信号
Kozorovitskiy和团队考察了大脑中四个与多巴胺分泌有关的区域:前额叶皮层,伏隔核,下丘脑和背侧纹状体。研究者追踪了短暂睡眠剥夺后,这四个区域的多巴胺分泌水平,结果发现其中三个区域都受到了影响:前额叶皮层,伏隔核和下丘脑。
但研究团队还想进一步缩小结果的范围,因此他们系统地抑制了多巴胺反应。结果显示,当抑制了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反应时,就不会出现抗抑郁效果了。相比之下,伏隔核和下丘脑似乎与活跃程度最为相关,并未影响抗抑郁效果。
图片来源:原论文
“除非我们抑制了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输入,否则(一夜不睡导致的)抗抑郁效果就会持续存在,” Kozorovitskiy说道,“这说明在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时,值得关注一下前额叶皮层。但这也更加肯定了该领域最近建立的一个猜想:多巴胺神经元在大脑里扮演着很重要、也很不同的角色——它们不只是负责预测奖赏的。”
虽然大多数行为(比如亢奋多动和性欲增强)在短暂睡眠不足后的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退,但抗抑郁效果却能持续数天。这说明,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可塑性或许得到了增强。
Kozorovitskiy和团队在检查了单独的神经元之后确定了这一点。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形成了叫作树突棘的微小突起结构,这是一种可塑性很高的结构,会随着大脑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当研究人员使用基因编码技术将突触分离时,抗抑郁效果就消失了。
虽然还不确定为什么睡眠不足会在大脑中造成这种影响,但Kozorovitskiy怀疑这与演化有关。
“很明显的是,短暂的睡眠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整个身体,”Kozorovitskiy说道,“你可以想象,当面对捕食者,或者在某种危险的情况下,你需要相对活跃的正常身体功能和延迟睡眠的能力,我觉得这可能正是我们目前观察到的现象。长期睡眠不足产生的影响对身体一定是有害的。但短期的睡眠不足,会让你在某些情况下保持高度警惕,其实是有好处的。”
Kozorovitskiy还提醒大家,不要为了提振情绪而刻意熬夜。
“抗抑郁的效果是短暂的,毕竟我们都知道高质量睡眠的重要性,”她说,“我会建议有需要的人去健身房锻炼,或者出去散散步。相比之下,这个新的发现对于开发全新的抗抑郁药物更有用一些。”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06320
相关论文: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89662732300758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环球科学》11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