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厌学的孩子,并非能力不够,而是情绪上出了问题。与其带孩子恶补知识,不如多鼓励和欣赏,让他在正面反馈中,开启主动努力模式。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我对儿子的学习是出了名的“佛系”,不免经常有人问我:
孩子上小学,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难道真的要什么都不管吗?要不要给他报辅导班?缺啥补啥,成绩不好,就给孩子报班:我们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力气,至少能赶上一般水平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孩子学习不太好,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每种情况都需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法,而不仅仅是报班治百病。
之前橙子段考,这是他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比较大的考试,据说题很难,哀鸿遍野。橙子感觉自己考得一般,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如果真的考到中等偏下,那和初中总是年级前几名的辉煌过去相比,落差还是很大的。那两天,橙子在家里各种哀嚎:太卷了,我不想学了,我要躺平,好累啊!橙子一看,发现分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还可以接受。而且这个分数还是在他没复习没检查的前提下考到的,他就不怎么哀嚎了,转而开始各种立flag:我要背单词!我再努努力,也许可以再前进几名。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孩子有时候不想学,可能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情绪的问题。是孩子在学习上总是收不到正反馈,时间久了,就会感到挫败、无力、灰心丧气,这些负面情绪形成巨大的阻力,让孩子无法前进。就像在一池子半凝固的水泥里行走,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劲。这时候,孩子会本能地逃避学习,倾向于轻松有趣的事情,比如各种玩手机、游戏。哪怕你把他按在书桌前,他也会身在心不在,各种磨蹭,各种反应迟钝、呆若木鸡。这时候,如果家长只看到表面问题——孩子成绩不好,就会给孩子各种报课,就像补充营养一样,缺啥补啥。但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孩子更抗拒学习,因为学习带给他的感觉都是不太好的,他和学习的关系没搞好,硬学是学不进去的。你让孩子扫地,他不想扫,但你硬逼着他扫,他也能勉勉强强地扫完。但学习不像扫地这么简单,它是更高级、更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孩子积极调动思考力、创造力和抗挫力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些内在动力,都不是靠逼能逼出来的,也不是靠补课能补出来的。就像橙子一样,当他感觉自己考得不好,这是负面反馈,他就感觉很沮丧、很挫败。
当他发现成绩还可以,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正面反馈,他对自己又有信心了,就愿意再付出努力。我们去照写真、拍婚纱照,你会发现,摄影师都是一边拍照一边各种夸:这个姿势太棒了,对对,就是这个表情,beautiful!面对镜头,我们本来有点紧张,但在摄影师的夸奖下,我们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可以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美。
但是,如果摄影师总是各种挑剔:你的脸太胖了,要侧过去一些;这个姿势太僵硬了,放松,放松一点;哎呀,你就不能放松一点吗?人人都是如此,你想让他表现得更好,就要多给到积极反馈,多鼓励、多欣赏、多认可。孩子对自己的感觉好了,和学习的关系好了,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我总结了几个方法,实行难度各有不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试试看。可以和老师多沟通孩子的情况,请老师有机会多提问孩子,多给到孩子积极的反馈。很多学习中等或偏下的孩子,在班里的存在感都不太强。他们上课也不闹,作业基本按时交,也不会给老师惹麻烦,因为学习一般,老师一般也不会有太多关注。时间长了,他们也甘于当一个小透明。这样的孩子,基本上很少能在学校获得正面反馈。时间久了,就会觉得上学很没意思。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沟通,和老师讲讲孩子的情况,请老师能多看到孩子一些。要知道,老师的一点“看见”,就会让孩子开心好久。除了请老师支持,自己的孩子,还是要家长自己多费心。在生活中多留意观察,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因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更擅长、更多投入,也更容易获得正面反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和他一起探索深入,赞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认真、积极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还挺棒。在这方面,家长不要有太多功利心,觉得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无关,总是鼓捣这些,太浪费时间了。孩子爱玩乐高,是不是可以拓展一下他的空间建构能力?学习并不只是学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各种能力的建构、思维的拓展和创造性的应用。思路打开了,家长会减少很多功利心和焦虑,不会计一日之短长,更有耐心陪孩子静待花开。很多家长都是问题导向,也就是总是看到孩子的各种问题,认为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孩子才能进步。但这样做,就容易眼中只有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不够好的,自己有好多问题,会产生很多情绪阻力,反而无力去改变。所以,家长要转变视角,从问题导向转为积极导向,多看到孩子做到的地方,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不想学习,写作业磨蹭,很可能是有畏难心理,感觉要做的事情太多太难了。面对巨大的学习,孩子动弹不得,一有机会就想逃避。这时,家长就需要帮助孩子,把巨大的任务拆解成小目标,孩子稍微努努力就能完成,让孩子感到自我效能感和掌控感,就更愿意去完成下一个小目标。总之,学习不像补充营养,缺啥补啥,学习不好就用更多的学习时间、更高的学习强度来弥补。尤其是解决孩子不想学的问题,不是花钱给孩子报课就尽到家长的责任,不是天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就是尽心。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有更多的了解,对学习有深层的认知,对生活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而看上去的佛系,其实是把功夫下到了看不见的地方,花在了日常点滴细节的浸润上,花在了父母的自身提升上。*来源: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专注儿童心理,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