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乳腺、结直肠、子宫内膜、食道、肝外胆管、胆囊、头颈部、肾脏、肝脏、骨髓、胰腺、前列腺、胃、甲状腺肿瘤中,早发病例(发病年龄<50岁)的比例不断上升,哪怕是前列腺癌这类总发病率已趋于稳定的癌症,它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依旧处于上升趋势。
国内外多项回顾性研究证实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确诊了癌症,这当然部分是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检测手段的进步,但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职业危险等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实际上,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安全性行为和饮食风险等)已被证实是造成或者加重绝大多数癌症负担的罪魁祸首,并且会导致癌症的年轻化。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会深刻地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早发癌症的发展历程和晚发(发病年龄>50岁)有很大不同,这给早发癌症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明确行为危险因素诱发癌症的分子机制将是给科研人员提出的新课题,但是治永远不如防,我们都不想年纪轻轻得了癌症,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预防呢?
近期,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重磅综述,围绕过去几十年间早期发病率增加的癌症类型,总结了它们的相关特征和可能的风险因素。其中,肥胖几乎是所有早发癌症的高危因素,而吸烟酗酒也是多种癌症的诱发原因,这再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健康的生活习惯——正是我们防治癌症需要走出的关键第一步!
有一级亲属乳腺癌病史,初潮年龄早及绝经年龄晚,高脂饮食和肥胖,吸烟和饮酒,口服雌激素与避孕药物,第一次分娩时高龄或从不生育等,都是导致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其中肥胖和饮酒和早发病例显著相关,2019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还发现,定期进行较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与绝经前乳腺癌风险呈负相关。
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绝经前乳腺癌是偶发的,只有少数是遗传性的,如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在≤40岁的乳腺癌患者中,只有12%的患者存在BRCA1或BRCA2突变,但早发乳腺癌的发病率却逐年升高,这提醒我们更要关注不良生活习惯和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运动和饮食干预可以改变体内瘦素、胰岛素和雌激素的水平,从而影响乳腺癌,但是,肥胖人群如果没有同时减轻自己的体重,单纯的饮食或运动干预对肥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很小,这表明了维持正常体重的重要性。胃癌的发生,与多种不良生活因素密切相关: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饮酒等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人发生胃癌风险会增高2~6倍,HP感染与早发胃癌关系密切,因此推荐成人健康体检时可以加入胃镜检查,我国和同样喜食腌制食品的日韩两国均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但日韩的胃镜检查较为普及,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现早期胃癌的存在。胃癌具有遗传易感性,胰腺癌和胃癌患者的后代容易出现早发胃癌,CDH1的突变也与早发胃癌相关,不良生活因素如饮酒可以和这种遗传易感性形成反馈,进一步增加早发胃癌发病的机率。所以为了防止胃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酗烟酗酒,少吃咸菜、油炸、加工肉类、烟薰和腌制食品,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对于家里有消化道肿瘤或溃疡等病史的,还需要每两年做一次胃癌筛查,及时根除Hp感染。结直肠癌高危因素包括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长期慢性结直肠炎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肥胖、久坐等。西式饮食是早发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它是指以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酸、动物蛋白为主的饮食结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西式饮食通过致癌性的pks+大肠杆菌来增加结直肠癌风险,首次将西式饮食与癌症中特定致病菌联系了起来。肝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感染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慢性肝炎、肝硬化、饮酒、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吸烟,通过比较早发和晚发病例的肝脏病理发现肝硬化在早发肝癌中占比较小,说明早发肝癌的分子机制可能和经典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有所差异。持续肝炎病毒感染是早发肝癌的高危因素,结合我国目前肝炎携带者基数大而相关体检和治疗比例低,作为肝癌发病第一大国,我国早发肝癌的诊治任重道远。同时,肥胖以及肥胖相关肝病也是早发肝癌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增长迅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给肝癌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胰腺癌是医学界公认的“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10%。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过量饮酒、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其中肥胖与早发胰腺癌显著相关。此外,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有家族遗传性疾病者或亲属患肿瘤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因此建议高危人群改变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正常的体态,格外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早期识别,积极诊治。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家族史、吸烟和肥胖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而摄入番茄、绿茶、大豆类食品可能降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40岁以下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从40岁发病率开始上升,而且前列腺癌家族史是早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预防早发前列腺癌的发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未能很好推行前列腺癌的筛查策略,前列腺癌发现时往往到了中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69.2%,而发达国家如日本早期筛查更普及,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93.0%。与大多其他恶性肿瘤相比,甲状腺癌患者的确诊年龄往往更小,而且,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往往高于男性,从青春期(10–14岁)开始便显示出这一差异,此后直至中年时期(15–44岁)则更为明显。在全球女性中,甲状腺癌已经是第五位主要新发癌症,也是40岁以下女性中第二大最常见癌症。这种特殊的年龄和性别模式,让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特定激素暴露以及暴露的关键时间窗。研究发现,雌激素本身可能为促癌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癌的发生,同时雌激素还会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甲状腺癌转移。人的内分泌系统复杂而精细,从青春期开始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运动和饮食习惯,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和刺激性的化妆品或可以减少女性罹患甲状腺癌的几率。有研究团队基于四个北欧国家的医疗数据库进行了病例对照分析,评估母亲病史、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特征与后代甲状腺癌风险的关联,发现妊娠期糖尿病、甲减或甲亢和产后出血等病史会使后代甲状腺癌风险增加。因此,做好孕前体检、孕妇孕期和围产期的监测护理或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后代患癌的风险。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从1990年开始,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病率持续增加,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个单位,子宫内膜癌患病风险就增加50%以上,并且肥胖女性罹患高级别侵袭性子宫内膜癌的几率更高,导致了其预后更差。近年来免疫治疗使得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得到了部分/完全缓解,但肥胖患者由于其机体能量代谢、菌群环境等更加紊乱,这类药物的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高危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自己的体重。根据柳叶刀杂志报道,全球近半癌症死亡由已知危险因素造成,其中吸烟、饮酒和高体重指数的影响最显著。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们对遏制家族遗传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常常束手无策,许多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顽疾也让我们无从下手,所以,当减肥、戒烟、戒酒、健康饮食等这些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已经明确可以减少一些肿瘤的发病时,我们还需要再犹豫吗?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