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有个地域悖论,没来之前,向往北京,在北京待久了,总琢磨一到周末怎么才能假装不在北京。于是“假装不在北京”这门学问就演变成了流量密码,谁能管理好北京人的双休娱乐,谁就拿捏北京流量。但无论北漂是混到了租辆四轮去远郊泡汤,营造一种假装在箱根的松弛感,还是打辆车跟PPT切换一样打卡各种网红店,用忙碌装点周末的苍白。在北京徒步人眼里,都是弯路。“一个北漂,就算现在没有徒过步,未来的某一天也终会开始徒步。”
在北京,徒步是一代代北漂不成文的传承,这个兼具休闲、社交和苦修的户外运动,是大道归一,是在北京一切玩法的殊途同归。
搜索“北京最卷户外”,出来的全是徒步
“当你跟动物园的狮子一样,在北京进行刻板娱乐时,你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开始从徒步中寻求解法。一旦爱上徒步,至少可以拯救未来五年的周末枯燥,因为北京徒步,没有终点。”正因如此,在北京的山里,有正在老去的前一代徒步人,也有正年轻的新徒步人。不过,跟曾经谁都不服谁的京圈徒步氛围不同,如今的年轻人看开了,他们徒起步来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开心,“就跟吃辣椒一样,体验一种轻度自虐的快乐。”
最近,纪录片《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爱吃徒步的苦》跟拍了这群“上班躺平,下班苦行”的年轻人,在北京最美的季节,他们纷纷跑到山里,追求一种“没有天花板”的户外生活方式。
上班越累,周末越要进山徒步遭罪,如今这已经演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徒步,一到周末,他们早晨不睡懒觉了,选择往山里出发,人均微信步数三万起步,本来是为了消遣,结果比谁都能吃苦,他们还把这种苦形容为轻度自虐的爽。
这群人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出发,有老手也有新手,如何分辨他们?装备就是徒步人的年轮。
徒步小白,啥都不懂,迪卡侬扫货就成了他们入坑第一步。徒步中期,有些人开始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买买买是常态,此时,也是徒步党最烧钱的时候。比如这个小哥,曾经买了始祖鸟的装备,走树杈路都不敢穿,等到营地才拿出宝贝装备换上,开始一顿拍照打卡。给装备寻找匹配的舞台,是这个阶段徒步人的私心。
等到了后期,装备就成了辅助,真正的高手模式切换成了各自修炼,高处相见。
装备是徒步人明面上的谈资,吃苦是他们暗地里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苦头,是一种类似吃辣椒一般的轻度自虐,是身体苦行后释放的内啡肽奖励。 起初,不明门道的年轻人,还担心山里没信号,领导找不到是个麻烦事儿,在跟队进过几次山后,就开始顿悟,没信号原是福报,因为可以不用办公了。于是,一批批工作压力大,还要在休息日随时被领导召唤的年轻人,选择周末上山徒步来避开加班厄运。
“如果不徒步,我们24小时都要接听电话,凌晨三点还要回客户微信,他们还会质问我为什么晚上不回微信,我就想找个没有信号的地方,让所有人都找不到我。”
也有人徒步,只是为了多接近自然,比如这个做金融的90后徒步人,愣是从运动小白,徒到了爬山不带喘的老手——当生活无解,就去山里撒野,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徒步新口号。
当然,也不都是来释放工作压力的,除了打工人,山里还有一群来寻找治愈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徒步也是一门疗愈学。
比如这个从高中就开始创业的年轻人,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压力爆表。“有时候跟欧洲客户聊,得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熬夜是常态,身体也发出了警报。”
他害怕公司没开多久,自己就“废”了,于是开始向偶像马斯克看齐,做个时间管理大师,既要事业也要生活和运动,结果,徒步就成了他的解药。
这个喜欢独自徒步的大学生,曾经度过几年人生抑郁的低谷期,舍友孤立霸凌,即便状态再差,他也总是跟父母报喜不报忧。用男孩的话说,当时的他,就是在心里不断审判自己,“既是法官也是犯人。”
直到开始徒步,他的状态才有了转机。“去年我去了东灵山,天下着雨,大雾,路也看不见,我在雨中不断往前冲,我记得那种感觉,后来遇到烦心事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就会徒步,在户外挑战自己。”
在徒步中获得了拯救,如今男孩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会跟父母沟通,寻求帮助。男孩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了出来,生活也开始明朗了起来。“就跟徒步一样,要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待在让你视线受阻的地方。”
来徒步,有人带着目的,有人没有目的,但一旦开始上山,双脚会帮你找到意义。
“过程会质问自己为什么来这吃苦,事后回忆这段路就是不虚此行。”毕竟,出发永远比向往更有意义。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开心,徒步的苦,年轻人好爱吃。去哔哩哔哩搜索【资讯灯塔计划】,能看到更多好故事。和三联生活实验室一样优质的栏目,等你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