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以后你们部门7个人只能一起拼1个Wind账号了
来源: 表舅是养基大户
表舅有个在公募基金做法务的朋友,自从Wind提价、公司开始降本增效之后,他就成了部门里,唯一有Wind账号的人了(听说,各家和Wind明年的签约谈判,都在陆陆续续谈崩中,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全行业降费让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Wind还想着提价...行业开始加速开通同花顺iFinD了)。
Wind里有个栏目叫,「基金日历」,会把当日所有基金成立、基金发行公告、产品分红、高管变动、交易状态(限购或打开)、交易提示(净值异常波动)、重要事件(比如募集失败或者延期)、运作风险(清盘或者其他开持有人大会的情况),都列示一下。
我这朋友,每天7点多到办公室,雷打不动的看一圈所有的日历信息,我问他,净值异常波动啥的我还能理解,基金成立和发行这种,关你一个从事“河龟工作”的人屁事呢?
他说,也不尽然,现在监管对产品创设方向的引导非常明显,比如目前在传的,明年为了活跃资本市场,可能要把基金公司的债基发行数量和股基发行数量挂钩,会有一个比例,对债基的投向要求也越来越严,了解清楚行业的前沿信息,才能从纸面上的法规以外,了解监管的思路和动向,这对法务工作,特别是和监管主动沟通,也是有帮助的。
反正,自从表舅的Wind试用账号到期后,我就让他每天把这些信息截图发我,顺便一起讨论一下。
比如,上个周五发行的产品,一共有三个,表舅周末正好出门参加了一家城商行的内部培训,在高铁上,码码字,简单聊聊,下图。
1、第一个产品,南方的三年定开。
这产品,乍一看,毫无亮点,实际产品创设还是花了心思的,我特意去公众号搜了一下介绍,它就是用来替换三年定存和增额终身寿这种保本产品的。
因为资产价格走低,为了保护银行的息差,银行存款利率近一年不断下调,而且按目前资产端价格的下行速度,明年存款利率一定还会继续大幅下调;而保险,之前讲过很多次,预定利率也从3.5%下调到了3.0%。
也就是说,现在做一个面向零售的债基,不考虑其他资管产品,只要费后你拍胸脯说能做到3%以上(非常粗暴的假设),就有一定的销售端的逻辑。
而现在做三年定开债基的逻辑,无非是三个,一是混合估值债基第一批批了之后,后面就没下文了,估计也不会再批了,这不符合监管的创新导向;二是现在整个信用债收益率曲线比较陡峭,一年以上,特别是2年以上的信用债,收益率还可以,期限利差还比较阔,逻辑就是,1年以内的信用债,会被理财子的现金和固收产品狂买,而同一个主体的2-3年的债,需求相对就弱一点,还没被完全买下去;三是资金比较宽松,杠杆套息的空间比较大。
所以,产品逻辑没有问题,但是不是值得买?
我觉得要考虑两点,一是产品管理费0.5%,这比一半的债基要高0.2-0.3%;二是从我这种风险偏好比较高的个人而言,三年定开公募债基的实际费后收益率,流动性的收益补偿比较有限,因为三年定开存款,我真缺钱了,是可以提前支取的,但三年定开债基是锁死的,另外,未来三年可能是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的一段时间,如果是高杠杆的信用下沉策略,性价比可能还不如权益。
当然不同风险偏好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不管是对终端客户、对理财经理、对销售渠道、还是对管理人而言,这类对中长期限的保本产品的替换策略,都是低利率环境下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很多中小银行,自己做理财的路基本被封死了,产品端的需求是很大的。
......
2、第二个产品,嘉实创新动力,这是第一批让利型公募的创新产品,基金经理是原来中邮基金的杨欢。
这个产品,有三个份额,分别是A1、A2、A3,大家看的比较眼生,其实,因为它是证监会主导的,第一批让利型公募基金的创新品种。
所谓A1、A2、A3,就是根据你的持有市场,会自动切换份额,调低管理费,比如,这个产品是建行托管的,首发的时候,你在建行的App下单买入,会自动挂钩买入A1份额,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产品收你1.2%的管理费,然后第一年满后,你的份额会自动调升到A2份额,然后在持有的第二年,你的管理费会调低到0.8%,A3同理,满三年后管理费会变成0.6%。
也就是说你拿的时间越久,越往后,基金公司计提你的管理费,越无限接近0.6%,这大概是现在正常偏股主动管理基金的一半(1.2%),比刚才说的0.5%的债基,高不了多少,你考虑到管理人还需要划一半的尾佣给渠道,其实对管理人而言,确实是相对「让利」了。
多说一嘴,现在让利型的公募基金,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按持有时长、按产品规模、按产品收益来让利。
我个人觉得,按持有时长,降低管理费,是最合理,或者说从投资者的角度,最「自主可控」的。
为啥这么说呢?
按产品规模让利的逻辑,是产品的总规模越大,管理费越低(比如100亿以下,产品收益1.2%的管理费,100亿以上了,产品每日计提0.6%的管理费),但一方面,产品总规模能否变大,是不可知的;另一方面,权益基金的产品规模越大,大家现在都知道,创造阿尔法超额收益的难度越大。所以本质上,这个让利,既不是投资者自己能决定的,也和产品的实际收益是对立的(规模大了,管理费是低了,但超额收益可能也少了,最后客户到手收益可能还不如规模小的时候)。
而按产品收益来让利,则是说,比如,如果产品低于某个收益率,则收的少,如果高于某个收益率,则收得多。我个人觉得,这个初心也是很好的,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它不是投资者「自主可控」的,还是取决于基金经理自己收益端的表现,而且赎回的时候,其实渠道端,理财经理的解释成本非常高,这也是个实际问题。
而按产品持有时长让利,说到底,无非就是让客户坚持长期持有,就和你去自如租房子一样,签的越长,租金越便宜。
首批的让利型产品,就批了10几只,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家基金都很重视,「重视」的体现,在前端,就是三条,一是产品模式的设计,二是基金经理的选择,三是渠道的选择,往往基金公司会选择过往合作最好、熟悉度最高的渠道,一方面能把让利这个结构快速向一线传达清楚,另一方面呢争取能多出点量,面上大家都好看,像这回嘉实在建行开卖,建行应该算是这几年除了招行以外,权益基金销售能力最强的渠道了。
而这个产品的基金经理,是杨欢,其实,他在中邮基金的时候,知名度就不错了,应该算是历史业绩来看,嘉实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了,最能打的一个(之一了),他之前管的中邮未来新蓝筹比较出名,机构持有比例一直在一半左右,听几个FOF基金经理提起来过,杨欢管了三年多,总收益干了180%多,排34/1373,称得上是炸裂。
说到嘉实,说个上周的行业焦点。
嘉实和工银瑞信,之前申报了首批的科创板生物医药ETF,近期可能就会发行上市,这两家都是北京的头部公募里,指数产品的创新比较超前的机构,工银有全市场最早的印度主题基金等,嘉实则在21年以后,开始聚焦在高景气的赛道基金,国证绿色电力、中证稀土产业、稀有金属、沪深300红利低波动这几只ETF,行业知名度都还可以,特别是后者今年业绩做的相当好。
但其实我聊过几家头部的ETF大厂,大家都觉得,嘉实目前来看,最成功的,是切入了科创板的行业主题赛道,目前卡住了身位。
科创板,除了大家熟悉的科创50、科创100两个宽基,其实还有好几个偏行业的主题ETF,因为科创板含量最高的就是两大行业,一个是半导体和芯片,一个是生物医药。
而现在整个科创板,除了科创50ETF以外,规模最大的单品,就是嘉实的科创芯片ETF(588200),去年8月首发的时候才3亿多,这个月峰值干到77亿多了,规模上的特别快,上次有人拉了一个数,年初至今,各家头部的ETF规模可能都在涨,但嘉实的涨幅是最高的,差不多接近50%了,这里一块是因为嘉实总量的基数不算大(有个爆款单品出来后,涨幅就相对高了),另外,主要的增量,就是科创芯片这边的70多亿,以及嘉实还是市场里的沪深300ETF四大天王之一(华柏、易方达、嘉实、华夏),沪深300也涨了150亿的量,也是这两年汇金增量资金的投资标的。
所以,还是之前说的,其实,ETF,可能核心还是产品方向的选择和创设落地的时效性,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多(下面这话不一定是张朝阳说的...),科创50、科创100,以及科创芯片、科创生物医药,四个方向,四类ETF,可能是科创板未来的基石和砥柱。
......
3、第三个产品,是宝盈的0-5利率债指数基金。
之前在,《王总裁,咱这块确实已经是底部的底部了》,因为银行资本新规明年年初就开始执行,所以各家都在布局,面向银行自营的,「利率债」类产品,用来替代货币基金。
开篇提到,表舅周末出门去参加了一家城商行的内部培训,大家观点比较一致。
明年机构业务最大的变量,就是资本新规的实施,基金公司要想办法如何创设产品、获得投资者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增量资金;而银行,特别是城农商行们,也得把吸收非银负债、进行资本补充,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加强主动营销,扩充交易对手库,过往互换、换量的模式,可能是不够的。
对基金公司的产品创设来说,这里有两个选择。
要么是名字里带「利率债」字眼的中长期纯债基金,最近,密集有一个接一个的80亿产品成立(目前监管允许的发行上限就是80亿),而且托管行往往集中在个别几家,显然是投托联动的结果;
要么是,0-2、0-3,或者宝盈这种0-5的利率债指数基金。
之前和大家提过,我相对更看好名字带「利率债」字眼的中长期纯债基金,逻辑很简单,利率债指数产品,监管规定,单一机构投资者不能超过产品规模的20%,你得有足够的、体量接近的基础客户,才能把产品跑起来,否则,产品可能一直会是半死不活、存量客户想进却进不了的状态。
至于为什么其他家都是做久期0-2、0-3这种短久期的品种,为什么有些机构要做0-5的呢(也就是债券久期可以买到5年的)?大胆猜测一下,基金公司是想把债券的可投资区间尽可能放的宽一点,这样如果债市下行,那久期可以拉的长一点,如果债市上行,则久期可以缩的短一点,更具灵活性。毕竟债基指数产品,大家对跟踪误差的容忍度,不像权益指数这么严格,你能做好业绩就好了。
但,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营销过程中,像0-5这种区间过大,久期特征不鲜明的品种,对客户而言,定位比较模糊,跟踪难度比较大,营销的难度反而可能是加大的,对基金公司的营销能力要求会比较高。
......
就说这么多,以后再利用这种小短文的形式,和大家多介绍一些思路。
完,求赞、在看。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君最近拉了一个资管圈交流群,仅面向保险、银行、信托、券商等资管业内同仁,实名免费入群,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文末扫码投行君的微信。
知识星球《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已正式上线,将打造投行圈最靠谱的实名人脉拓展平台。加入后还可以获取海量实用专业干货、进入业内人士云集的私域交流群。目前超过4300位同仁加入,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