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移,中国工程师正在帮印度打造下一个世界工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获取更多北美的精彩原创文章。
这周,《Rest of World》媒体的一篇深度报道,让人看到中国产业转移难得一见的一幕:
中国富士康的工程师在印度训练工人。
我相信这个潮流不仅在印度,在东南亚、非洲、中东和拉美也有很多。
文章比较长,我摘取一些精华,加一点分析来跟大家分享。原文链接放在文末。
地点是印度南部的工业中心 Sunguvarchatram。这个富士康工厂35000名工人,有了中国巨无霸工厂的雏形。
这些年,对印度投资的一个主要驱动是中美贸易战。中国的劳动力在萎缩,变得不再廉价、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且对工厂工作不再那么感兴趣。
但疫情是最大推手,去年,郑州富士康工厂的延误导致苹果公司每周损失 10 亿美元。
此后,苹果公司加快了在印度的扩张计划,富士康正在将其在印度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iPhone 供应链上的许多其他公司也在物色建厂地点。
但印度富士康的效率、产品合格率和利润都不及中国工厂。大家看下面三国制造业的比较图,就能看到印度的差距。
今年,苹果公司为了首次在中国和印度同时生产新款 iPhone,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将很多中国的工程师派到印度帮忙指导生产。
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印度成功生产最新款的iPhone 15,次品率已降至中国工厂同样的水平。
在印度人看来,这是印度制造业实力崭露头角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不仅将被视为苹果公司的重要时刻,也是印度的重要时刻。
印度之前走了弯路。
大家熟悉的书《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的灵感来源主要是印度故事,他当年在印度跑了很多地方,观察产业外包的现象。
只不过,现在回头看,印度这条路错了。软件金融等服务业外包看起来高大上,但国民受益少,对整体经济的拉动远远不如制造业,吸收的就业人口也很少,而且还助长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流失(印度的人才流失是远远大于中国的)。
所以,莫迪政府醒悟过来,要换路径,复制中国走过的路,把世界的制造中心搬到印度去。
从这篇报道,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
富士康印度工厂里,摆着跟中国同样先进的设备,同样的流水线工作台,一排排工人每天重复数千次工作,做出同样的产品。
成千上万的流水线工人几乎全是年轻女性。
这跟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一模一样。1980 年代,珠三角的工人绝大部分都是女生。他们认为女性更听话。
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如果印度女孩们夜不归宿,工厂会通知她们的父母。
在印度富士康工厂,还有数百外派中国员工。
也是熟悉的配方。
20多年前,我在东莞的一家日资工厂工作时。日本本土派驻几十个员工在那里,培训从某一个零件,到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环节。
这在当年珠三角的超级工厂很普遍,欧美的、日韩的外派老外,港台地区的就更多了。
现在,历史在重演,数百名的中国的工程师来到印度,帮助印度人学习如何成为制造大国。
印度富士康的设备通常来自中国。所有机器都使用中文。标准操作程序、作业指导书、指令--一切都只有中文,甚至软件和紧急按钮也是中文。
外派中国工程师们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和手势,以及翻译APP,教印度员工学习21 世纪复杂和高强度的电子制造产业。
这是数亿农民工,也包括很多新大学生们学习工业化的过程。
中国外派员工的生活区
当然,这并不容易。
中国外派员工觉得印度工人太笨了。
某个印度技术人员屡次未能解决一个技术故障,中国员工只好自己修好,然后走了。印度工人怯生生地说:“他没有教我”。
中国工人的回答是:“我应该教多少次?”
他们认为印度员工责任心不强,不重视时间,不把延误当回事。
最开始,印度工人无法理解,为什么 30 分钟的机器故障,会让他们的中国同事抓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中层管理人员逐渐对延误变得更敏感。
有一次,组装线因设备故障而停工,当一名技术人员匆忙赶去解决问题时,一位大个子印度经理站在翻译身旁,不停地用泰米尔语问道:“搞定了吗?搞定了吗?” 技术人员的手在压力下颤抖。
另一些中国员工则认为印度人物质欲望低,佛系。
刚开始,印度工厂节奏缓慢,这让外派中国员工接受不了,一个经理感慨:“屁股还没坐热,下一次休息时间就到了。”
印度同事拒绝加班。
有的甚至连镊子都不会使用,需要一点一点教。
他们很容易满足,经常开会迟到,无法承受更大的压力。
印度工人请假太频繁,有时为了照顾生病的家人,有时则是因为对妇女不吉利的 "血月 "月食。
印度工人没有习惯空调,适应不了生产线的低温环境。
她们认为空调工作环境和晚班让她们脱发、颈部疼痛、月经不调。
经常有女工身体不适晕倒,需要救护车送医院。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早班。很多女孩都是没吃东西就来上班,或者没睡好觉。
这在中国的工厂并不常见。中国工程师认为这是因为印度女生吃得不够,太瘦。还因为宗教习俗而不吃肉。
外派工程师对本地工人的表现感到沮丧。说:“他们知道怎么做,但动作很慢。他们甚至走路都很慢。”
印度人很自豪,自认为是文明古国,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外来事物。
但中国工程师正在把“内卷”输出到印度,改变这一切。
为了能与美国的苹果公司员工保持联系,以前一下班就走的印度员工,现在都在办公室待到深夜。
刚开始,21 岁的数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Jaishree ,8个小时只能拧 300 个螺丝。现在她能拧750 个。(印度富士康的装配线上有很多高学历女性)。
她说:“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他们会骂我们。”
她们连上厕所都需要制定策略,不能耽误工作。
对于印度工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但她们正在这里慢慢建立起中国式的勤奋模式。
印度的政府也在改变。为了配合跨国巨头,当地政府批准将工作时间从 8 小时增加到 12 小时,这意味着富士康和其他电子工厂可以像中国一样,将三班倒减少到两班。
这是一个农耕文化工业化的过程,力量惊人。
记得当年我那个日资工厂,一个科(一个小管理部门)也就不到20人,后来就有至少两个同事出去创业,开小工厂,给上下游做配套零件。
很多制造业创业者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人才,只是普通管理岗或者流水线工人,但通过数年的学习工作,学会了,就开始自己干。
这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很普遍,他们只用了20年,就建立起了中国制造业极其庞大和完备的产业配套链条。
因此,在印度富士康,有的中国工程师不愿意当老师。他们把印度同事视为竞争对手,担心自己在砸自己的饭碗。
因为,终有一天,印度人可能会在制造 iPhone 方面变得如此出色,以至于苹果和其他全球品牌都可以不用中国了。
但他们也明白,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不来,别人也会来。这是历史的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止它。”
原文链接在这
https://restofworld.org/2023/foxconn-india-iphone-factor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