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位“圣母”

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位“圣母”

公众号新闻

本文来源 | 石虫语(ID: shichongyu2017)
每次做直播,我讲起“全能性自恋”心理的症状,总会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说,对对对,我们家孩子就是这样:

自卑又自恋,觉得自己是神,要求一切要围着自己转,追求完美。

抗挫力差,只要世界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就会愤怒烦躁。

愤怒之后倍感无助,对人际关系回避,不愿去学校。沉迷游戏,作息颠倒。

我做了十几年咨询,发现有90%以上的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大都有着严重的“全能型自恋心理”。

在心理学上,有全能性自恋心理的人,被称为“巨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巨婴”吧,看看巨婴是如何养成的?建议花5分钟看完下面的文字,也许会帮你解开很多困惑。


巨婴背后都有一位圣母

先解释一下,“巨婴”这个词的由来。

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写过一本书叫《巨婴国》,里面讲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人是巨婴。

这本书里,关于原生家庭的表达有些过分渲染,后来被下架了。今天不讨论别的,只说说关于巨婴和圣母的关系。

心理滞留在婴孩水平的成年人,被定义为巨婴。具体标签有:依赖、自私、自恋、抗挫力极低、独立性差等

大家看看这些标签,是不是和近年流行起来的名词“妈宝男”非常像?是的,“妈宝男”就是巨婴的一种。

巨婴有个共同的特点:每个巨婴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无所不能的圣母。

在这里,圣母只是泛指,不单指妈妈,指的是父母或养育者。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正是这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让孩子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被妈妈用“母爱”的刀,雕刻成了脆弱、依赖、没担当、没主见的模样。


2019年,曾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

剧中的苏母,就是比较典型的圣母。不仅两个儿子是她的作品,甚至包括丈夫苏大强。

苏母的去世,让苏家失去了秩序,变得一团糟。几个巨婴失去了圣母的照顾和管理,在慌乱中被动成长。

苏母在小儿子苏明成身上倾注的心血最多,所以他“巨婴”的最厉害。相反,不受待见的女儿苏明玉,因远离圣母,独立成长,反而成了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看到这里,您可能觉得,圣母就是“慈母多败儿”中的慈母,因为溺爱,把孩子毁了。

其实您只理解对了一半。圣母中,溺爱型只占一小部分。还有一个更普遍的类型——控制型圣母。

许多父母都懂得溺爱孩子的危害。她们在生活里时常提醒自己不能溺爱孩子,但最终,却走到了相反的方向。

这些圣母对孩子并不是百依百顺,恰恰相反,而是要孩子对她们百依百顺。



控制型圣母

我们来看看控制型圣母是如何诞生的?

孩子出生后,很多妈妈找到了新的"重心”。她们与丈夫疏远,对事业分心,放弃自己的生活,把喜怒哀乐跟孩子彻底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孩子的未来,就是她们的未来。

此时,妈妈所有价值感的来源,不再来自于夫妻关系,不再来自于社会关系,更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只来自于孩子。

“孩子好,我就好,孩子坏,我就坏,我从此只为了孩子活着”。

我在很多微课中讲过: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有个理论,在家庭关系中,每种关系的重要性是有顺序的。简单说,夫妻关系,应该排在亲子关系之前。

如果妈妈只关注孩子,与爸爸疏远,往往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失衡,问题丛生。

有人可能要说:过多关注亲子关系,不好吗?难道孩子不是得到更多照顾了吗?

表面看,孩子好像更幸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不妨来看看这个故事,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天,下起了瓢泼大雨。

妈妈发现儿子没有带伞,很担心。她想,儿子大学毕业刚上班,正是压力大的时候,要是不带伞,万一淋雨着凉怎么办?也耽误工作。

妈妈非常的辛苦,特意坐了5站地公交车,把伞送到了孩子的单位。

清冷的大雨中,妈妈把伞递给儿子的时候,分明看到他一脸的嫌弃。

儿子埋怨说:“你来干啥啊。”

妈妈生气的说:“我不来,你不得淋透了?”

看到这里,我们第一反应会觉得儿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明白妈妈的苦心。

从妈妈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她会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肯为孩子付出的母亲。

但站在儿子角度看,却是另外一回事。

儿子会觉得,我都上班了,还不会照顾自己吗?还需要自己的妈妈淋着雨来送伞吗?别人又会怎么看?

所以儿子只会从这件事中感受到愧疚感和羞耻感,觉得自己原来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没有。很多时候,成年人跟父母的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孩子的这种感受,妈妈是看不见的,或者是视而不见的。她更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

圣母从来不会问儿子是不是需要这样,她只会觉得自己应该要这样。这样做自己才会觉得心安,才会舒服。

为什么非要这样?

因为她们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长大,拒绝承认孩子会长大这个事实。

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想自己飞翔,圣母很难接受分离。

圣母和巨婴之间,不仅仅是婴儿需要妈妈照顾,妈妈同样需要照顾孩子。谁也离不开谁。

心理学上,这叫做共生。


全能自恋的圣母

圣母把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包办孩子的一切。这种包办,从形式上不一定是溺爱,更有时候是控制。

她们认为孩子还小,做的事往往没有意义。如果孩子自己做了,刚好又不符合她们的价值观,一般得不到鼓励,反而会被骂。

儿子放水杯在桌子上,妈妈就可能会说:“你怎么放在这里啊,你应该放在那里”。


女儿写作业,她又会说:“你离本子太近了,说了多少遍了?”


对儿子带回家的女朋友不满意,妈妈会说:“不用不听我们的,以后有你哭的时候。”


反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她都必须要插手。她们内心的设定是:如果我不插手,孩子将搞的一团糟。

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颁给了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包宝宝》。这个动画片很鲜活的阐释了圣母和巨婴的故事。


动画片里,妈妈对小包子爱的无微不至,却不愿意他长大。

包子有了女朋友,妈妈很不高兴。最后包子要离开家的时候,妈妈的世界完全崩塌了。

最传神的画面是,妈妈一口吞掉了包子,然后痛哭流涕。

看似是孩子很需要她,实际上她更需要孩子。

但很多的妈妈无法自我意识到这一点,总会以“我是为你好”之名来管教孩子。

其实控制孩子的家长,是为了获得一种被隐藏得很深的自恋体验。那些控制背后,貌似是焦虑,本质上是家长的自恋心理在作祟。

如果刚好,圣母在外面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那孩子更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们往往会更严厉地控制自己的孩子。

因为她要从孩子身上找回那种存在感、价值感。

控制的结果,是孩子很难长成他自己,会变成没有意志的木偶,或者变成奋起抵抗的斯巴达。

被控制长大的孩子,拼命想挣脱,总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获得认可。可父母的感觉却是:孩子叛逆心强,总是对着干。继而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太任性了,总是长不大啊。

究竟是孩子长不大,还是你不愿看见孩子长大?
抑或,不按你的方式长大,就不算长大。



缺席隐声的父亲

圣母和巨婴之间是没有边界感的。孩子的事,就是妈妈的事。

因此,家庭需要爸爸挺身而出,介入到妈妈和孩子中间,把两人分开一些。这就是为什么说,爸爸在孩子的勇敢、独立方面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巨婴的背后,不仅站着一位圣母,还站着一位缺席失声的父亲。当然,这里说的父亲,也是泛指抚养者。

在电视剧《都挺好》里,懦弱的苏大强在孩子的教育中完全隐形,无法起分离作用。这样的原生家庭,造成两个与苏母“共生”的儿子——明成、明哲,独立性差、承担力不足。

而女儿明玉不需要父亲去分开,因为苏母本来就离她很远,边界清楚。所以明玉要比两个哥哥,更有主见,有担当的多。

当然,圣母控制巨婴,巨婴也在剥削着圣母。

看看社会上,有那么多啃老族,你就能理解背后的原因了。在父母的强烈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所以,父母不可避免地受到控制力的反噬。

写到这里,我把圣母和巨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单分析。

作为家长,您不妨比对一下自己,看有没有圣母的特点:

“我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一旦离开,就会茶饭不思。”


“看到孩子学习落后,我就焦虑,睡不着觉。各种设想,孩子未来落于人后。只能下力气管教他,吵架发怒也在所不惜。我是为了他好!”


“一个女孩子在外边飘着打工,算个什么事?必须让她回来,赶紧找对象。在我们身边上班,也能照顾她。以后她会感激我们的!”


“儿子太善良,找对象不会看人。我早看出来了,这个女孩绝对吃定儿子。我不能让儿子进这个坑!”


文止于此吧,最后劝勉各位家长,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不要共生。

因为,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石虫语ID: shichongyu2017),一个会说相声的心理咨询师,从业17年,咨询抑郁症案例2000+,组建心理咨询师团队“虫虫特工队”。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我在香港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千万千万不要说……一个抑郁症患者经历的人生至暗时刻20个抑郁休学的家庭曝光,背后原因警醒千万父母一个男人,能够长久不联系你,往往意味着一件事每个身体里都住着一位“神医”,教你如何唤醒他!湾区精英相亲群的背后,站着一批焦虑的父母看了复旦教授抑郁症儿子的故事,我顿悟了养废一个孩子,最高效的方法……突然来访的小客人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获得一个好答案更重要每一个痛苦的背后,都是一场自编自演的“内心戏”国民抑郁症蓝皮书:50%抑郁患者为学生《还珠》20年后,最美“晴格格”近况引热议,人生越走越富贵的,往往是这种女人【教育】到了青春期,还跟父母有话可说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真正的“人间清醒”,往往都做对了这3件事为什么首富往往都是“混蛋”?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顿悟: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深度好文)用“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一位90后年轻人的豪赌他的手机上有个抑郁症开关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顿悟: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肤浅”浅析孩子一放寒假就摆烂?每个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会管的父母悲剧!哥大本科留学生因抑郁症离世,留学圈成抑郁重灾区,大家该如何自救……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很“笨”体验 | 我在香港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千万千万不要说……看了俞敏洪儿子的故事,我才明白: 那些一夜开窍的“普通”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眼泪是最小的海》:一个抑郁者的自白信探寻西西里与马耳他的历史脚印(14)《三首夏日黎明的歌》by 罗伯特·哈斯GQ报道|他的手机上有个抑郁症开关43岁北师大教授“抗抑郁”日记:一份关于重度抑郁症的生存报告每一条恶狗背后,都站着一个恶人探寻西西里与马耳他的历史脚印(13)20个抑郁休学家庭曝光,警醒千万父母:“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俞敏洪:一个优秀的人,往往都有这8种特质自卑的孩子,往往有这4种表现,你一定要注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