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般的难看
今晚聊中秋档最后一部,也是这个档期内唯一的一部烂片,唯一一部我不太建议买票观看的片子。
这篇文也不会很长,毕竟好片才值解读万言,烂片能给你们提个醒就够了。
《哥,你好》
这片子和《你好,李焕英》从故事到穿越框架都很像,考虑到拍摄时间差不太多,这种类型在《李焕英》之前就有不少,我就当是个巧合吧。
故事就是孩子为了唤醒现实里的父母,穿越到年轻的父母辈时代,以不违背历史的模式促成他们相遇,改变现状。
《李焕英》是因为救昏迷的母亲,这片是男主救患阿兹海默的爸爸;
李借穿越来补回爸妈过往,加强情感羁绊并达成代际理解,这片的主线概念也是一样,男主生来没见过母亲,和父亲素来不和,在父亲犯病昏迷后,穿越回父母即将相遇的节点,最后和父亲冰释。
只是,它不多的好是因为像,是这套模版带来的,不好的地方则是因为那些“不像”,构思和具体落实之间差了很多。
就先说好吧,这种穿越设定与父母有极高的联动,相当于以一个外人视角加入自己父母的曾经,而且都用了“表妹”、“哥”(只是一句客气称呼,因为这片里的男主很热心地帮忙父母相识相恋)这样的亲密身份,贴近他们的生活。
那么,父母在旧年代的那些微妙的浪漫、从初见到成家的情感建构、对未来子女真实心意的表达,处处都容易虐出眼泪,打出深情点。
《哥》也是据此浓缩成了两场婚礼:
男主为了圆母亲说的,父亲喜欢仪式感的梦,实现了一场工厂里的婚礼,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见证了他们的朴素幸福;
最后现实里父亲醒来,在男主的婚礼上致辞,说自己在昏迷时做了一个有“哥”的梦,哥对自己和妻子处处帮扶,很感激他,并袒露说自己辜负了过世的妻子,没做好一个父亲,希望能和孩子一起重新过好来之不易的生活。
无论是子女因为感激父母,在穿越中实现了弥补,还是父母埋在心底的言语得以被言表,多少还是有些温馨在的。
除了这个框之外,剩下的部分问题就很大了。
先说明一下,下面还是会和《李焕英》作一些直观对比,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焕英》质量如何可赞,只是作为同类型片,在布局,尤其情感落点上会相对好上不少。
首先作为喜剧片,《哥》的笑点的问题,是《李焕英》笑点问题上的放大——也就是因为过分小品化而导致的太过薄弱,取巧的笑点有,有效的笑点没那么多,类似于一出接一出小品的拼接。
其实作为带有穿越元素的片子,时代信息差、代际身份错位等笑料是很容易被摩擦出来的,《李焕英》就是利用了这点,可以看得比较顺畅舒服。
就说初次穿越吧,《李焕英》是让女儿从天而降,掉到马路上砸到母亲,然后在医疗室通过和这个时代里第三者的对话,来制造笑料。
比如说女主不是昏过去而是睡过去,“不然不能打呼噜”;
说她穿的破洞牛仔裤“看得出来家境一般”,和自己一样,转过身去也是同样的破洞和补丁,但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穷,根本不是一回事,效果也就达成了。
而《哥》则用了最下三俗的那种,包袱非常陈旧。
让男主掉到了妈妈所在的澡堂里,还恰巧碰到女孩们脱衣服要洗澡,还让流氓旁观,最后男主和他一起跑。
这种梗2022年还用,我觉得我才是穿越的那位。
剩下的就是展现人物各种丑态,属于片段情景性的笑料,整段拿掉对前后文也没有什么影响。
男主第一次穿越导致历史偏差,爸爸和别的女人结了婚,于是他想让爸爸重新注意到妈妈,让妈妈在舞厅里跳舞引起他注意,每次爸爸一看过去,都是妈妈在开心跳舞,神情活泼。
让原本设定是飒和大气的母亲角色,以这种自反的方式表现滑稽。
那么去掉这段,或者再多塞一段,基本就没什么根本区别。
再比如那个想要买下他们厂子的土大款,明明说着很有钱,把钞票砸到工人脸上,后面被工人们轰出了门,又让手下“赶紧回去捡钱啊”。
这句话也是走的反差路子,只是和这个角色并不契合,效果就比较虚。
如果他真的是装富有,很抠门,那么前面说“全场我来买单”就不太成立;
如果他买单是为了博取工人信任,也像他说的,一定会买下这个厂子,那么,他让手下回去捡钱这种事,也不太妥当。
总体是显得比较滑稽,但也只是滑稽,因为人物和具体笑料是没有进行有机结合的,也和这个时代背景粘合度不高,随便替换都可以。
那为什么这片会显得如此割裂,一方面是才思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剧本只想要达成最后的情感落点,让母爱落地,而把具体文戏的逻辑都牺牲不顾。
它最开始穿越设定就是不太完整的,起初要男主拿着戒指和日记,念出具体可穿越时间的节点,后面完全失控了,男主想怎么穿就怎么穿,还能清楚地知道戒指能量还有多少。
既然这样,浪费大量时间在一些没必要的小事上,再把最后的能量用在穿越回母亲肚子里,就容易显得强行。
包括后面爸爸在婚礼致辞上,说了一句“梦到有个人一直陪伴我们,还用生命来救我们”,指的是男主这一路穿越,包括想要用脐带绕脖自杀,对爸爸来说都是个似真非真的梦。
但有哪个地方可能让他知道,男主想用生命来救他们?知情的妈妈已经死了,没人可以告诉他的。
很是牵强。
比这些更显扁平的,是编剧对情感落点的实现。
同样涉及女性、母爱、母职这一类议题的情况下,《李》情感是真挚充沛的,女儿也是真心想让母亲别因为自己过得那么苦的,所以前面铺垫了很多女儿对母亲充满理解的温柔,记得母亲缝补裤子,遗憾排球比赛等。
这多少消解了一些后面让母亲依旧选择女儿,自愿回到原初起点的俗套,以及某种大爱的正确性。
而《哥》里面,同样是母亲最终选择了孩子,且没有后悔,整体表达却比较粗暴简单,显得流于某种潜意识的,对传统美德,传统女性的称颂。
因为技法上,电影对母亲形象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塑造的,对于母子情感也没有更多描绘,导致母亲这个角色似乎只服务于剧情和男性角色的需要。
要她大气她就大气,作为焊工,伤了眼睛,还要扎上衣服“盲焊”;父亲因为戒指尺寸不合而受伤,她能用机器实现“不是人类能完成的”操作,比超人都超能。
要她软萌她就软萌,在父亲面前随时化身刻板的贤妻良母、“小女人”,给父亲夹菜,笑着对父亲说:“第一口一定要给你吃。”
在这种不带情感塑造的前提下,它让难产的母亲坚持保小,牺牲自己,即使儿子想要用脐带绕脖以自决,母亲也要在冥冥之中保护孩子,让他活过来。
父亲也被母亲说动了,同意了保小,还一口一个爱老婆,“没你我活不下去”。
怎么说呢,哥,你好,但电影真的不太好。
收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